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個和學生會部長談戀愛的女孩,為什麽被群嘲了?

“卑微的我能和學生會長戀愛嗎”

人均單身的互聯網上,真正的單身可能沒有看起來那麽多。一些人已經擁有了甜甜的戀愛,只是在猶豫要不要“官方宣傳”。

前幾天,知乎上的一個匿名提問突然火了:“我是學生會的乾事,男朋友是部長,這段戀情該不該公開?”

不知道的還以為學生會幹部已經獲得了娛樂圈流量小生的地位,靠女友粉吃飯,公開戀情要被“殺頭”。

將近三千條回答,高讚基本都在開嘲諷。

有人語重心長地說反話——

“這麽大的職位,已經不是為了愛情小打小鬧的時候了!”

“你知道學生會長背負著多大的責任嗎?談戀愛要影響他以後當市長的!”

有人把這個編排成言情小說——《麻雀飛上枝頭變鳳凰之霸道學生會長愛上我》。

還有人把學校裡常見的各種學生組織與社會上的工作部門一一對應,品評出三六九等,反諷“任何不參與校園政治生活的人都不值得交往”。

挺多回答看起來惡意滿滿,讓人都忍不住替題主感到委屈。

不過也不難看出,這又是一次輿論的反撲——其實大家早已脫離開問題本身,而轉向對學生會等學生組織進行調侃與嘲諷。

千言萬語,這背後隱藏的情緒本質就是一句話:

“混學生會的怎麽被捧高到這個位置上了?”

學生會,輿論場上的眾矢之的

如果你是一名大學生,大概很容易發現人們對於學生會的態度實際上是割裂的。

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和團委的老師告訴你,要多參加學生工作,這些經歷對於找工作是加分的;學弟學妹們也總是很崇拜那些在學生會混得風生水起的前輩,校園風雲人物非他們莫屬。

一上網,卻發現大家好像對學生會頗有微詞,更有一些HR坦言,把學生會經歷寫進簡歷的求職者都不考慮。

這背後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步入社會後過分強調學生會的“頭銜”確實是一種買櫝還珠的行為。

參加學生組織,更重要的或許不是獲得過什麽榮譽,而是從中提升了什麽能力。

拿設計崗位來說,雇主更看重你對各種繪圖工具掌握得如何、交活兒快不快、能不能畫出五彩斑斕的黑(誤),而對於你有沒有參加學生會,在學生會裡是宣傳部乾事還是分管宣傳部的副主席,可能不是特別在意。

另一方面,一些學生會的負面新聞成為熱點事件,也讓人們在吃瓜之餘,對學生會的印象越來越差。

比如,小乾事在群裡直接@主席,被罵“主席也是你@的?你隻叫他學長?”;

再比如,倒霉蛋學生發錯學生幹部名字,被罰抄寫五十遍;

以及校園惡霸一般揚言,“沒有我點頭,以後X大所有健身活動沒你們的份”。

這些事件中的年輕人有樣學樣耍官威的樣子,實在是讓人感覺好笑又無奈。

從過往網友的經歷和吐槽中可以看出,學生會幹部很讓人詬病的,正是”自視甚高“。

普通一點的症狀是喜歡自居前輩並享受被恭恭敬敬捧著的感覺,雖然平時看起來十分平易近人、喜歡跟乾事打成一片,但當乾事真的開始沒大沒小時(其實只是直呼姓名)又覺得別人沒有紀律。

重度症狀則沉迷遊走在各高校主席團成員才能參加的高端論壇之中(主辦方報銷食宿路費),喜歡標榜自己的“人脈”“圈子”“關係”,並在言語間透露壓人一等的驕傲。

歸根結底,人們討厭的並不是學生會或者學生組織,而是其中一些人因為身居高位,所以有了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氣質。

而一批批填充進這個體系的新學生,往往被迫或者主動接受了這種氛圍,共同把這個“學生幹部=大學裡的人上人”的潛規則延續了下去。

優越感從何而來?

客觀上說,投身學生會並做到一定位置,確實能夠獲得一些好處。

在不少高校中,學生會成員在入黨推優、獎學金評定、保研加分等方面都佔據著主動權。

當然,這種福利並不是均分給每一個人的,很多時候,只有置身組織最頂端的人才能參與瓜分。

某高校研究生獎學金計分標準,不同職級的學生幹部分別能加3到12分不等

人們對於學生幹部身份的需求之高,甚至疑似催生出了“明碼標價”學生會職位的行為。

對於爆料中的內容,學校回應正在調查

當一個學生工作崗位有著實際的利益,甚至可以用金錢交換,不難理解它為什麽會潛移默化地有了”人上人“的地位。

但在圍觀一次次網絡吵架的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一個事實:批評學生會的人,和醉心於學生會的人,互相之間完全不能理解。

在批評學生會官僚化的話題下,常常能看到這樣的聲音——

“你說的都是個別現象,我所在的學生會就不這樣。”

“我可能進了個假的學生會吧,從沒享受過任何特權,一直辛辛苦苦為同學們服務。”

這種委屈的心態也不難理解。

一個大一同學,搬桌子、貼海報、申教室,累了一天下來,看到網上有人說“學校學生會為什麽有的這麽拽?”,心裡當然很不舒服。

但是批評的聲音就全都是嫉妒和偏見嗎?也未必。

就像作為本科學生、作為研究生學生和作為門下弟子對同一個導師的觀感會完全不同,作為學生會核心高層和搬磚工的普通人員,或許也會對學生會的本質有著不同的感觸和視野。

普通成員接觸到的或許只是和諧友愛的“表世界”,只有在達到一定的層級之後得以一窺“裡世界”的模樣。

此處一位知乎網友的經歷,或許可以作為一個注腳。

一開始,面對質疑的聲音,他以親身經歷真情實感地為學生會正名。

而在經歷了換屆選舉後,他對於學生會的看法,發生了180°的轉變。

看似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實際上竟是人為乾預選舉的結果。

在一個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眼裡,目睹自己一直熱愛和信任的學生會背後也有不堪的權力鬥爭,就已經足夠崩塌世界觀的了。

殊不知這其實也是學生會讓網友覺得”小題大做“的一個點:

無論身處學生官場中的人自以為有多麽刺激、多麽勾心鬥角,在真·社會人看來,不過是向日葵班和玫瑰班的小朋友瞎胡鬧而已。

只是一場模仿秀

人們批評學生會的官僚作風,本質還是出於善意:都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染上這些被人詬病的習氣,大家也不想看到。

去年,各大高校的學生會、研究生會也聯名發布了《學生會、研究生會幹部自律公約》,試圖約束學生組織中存在的官僚化、庸俗化的現象。

然而這真的只是學生的錯嗎?不如說校園裡面的種種怪象,其實只是權力社會的一個縮影。

在當下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下,學生綜合素質測試成績與在學生組織中的任職加分掛鉤,職級越高,加分愈多。

面對諸多隱性福利的誘惑,人們總是會自發地向權力中心靠攏,學生也不例外。

在這過程中,也不乏有人以“過來人”的口吻,不斷教化學生們要服從、要忍耐,靜靜等待“多年媳婦熬成婆”。

這一套運行規則,其實並不陌生。

身處在權力遊戲中的學生們嘗到權力結構的甜頭,自然而然地就會模仿他們所知道的官場文化。

而他們畢竟並不熟悉真實社會運行的邏輯,所以模仿來的只能是官場裡論資排輩、領導最大那一套。

弊端便是模仿久了,輕則不由自主地依賴集體注意的思維,莫名以依附一個組織為榮;重則產生幻覺,以為自己真的也成了什麽了不起的大人物。

網友吐槽學生會秘書長

時間比聯合國秘書長還金貴

不過,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當下非常看重、過段時間回想起來又覺得很幼稚的事情,這也是正常的成長過程。

反正再真實的夢境,也會迎來夢醒時分。進入社會後的年輕人也許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現曾經在學校裡特別吃香的自命不凡,其實不過花拳繡腿。

還不如讓這份隻屬於大學的記憶單純一點:離開以後,除了回憶和朋友,什麽都帶不走。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