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將近三十年變遷,幾種B肝治療藥,與B肝病毒應運而生_藥物

現有的核苷類藥物(NAs)與干擾素(IFN)治療已成為B肝抗病毒的主流思路,但從前這些藥物還未問世前,人們是如何應對慢性B肝的呢?

將近三十年變遷,幾種B肝治療藥,與B肝病毒應運而生

抗B肝從過去來看,是一種被動防禦式的,比如單純的保肝治療。根據慢性B肝患者(CHB)的症狀,通過藥物進行改善,即便是早期的指南,對於B肝治療的介紹也很簡單,大部分都是圍繞CHB的症狀詳加描述。所以,過去抗B肝主要提倡中醫、西醫相結合的思路,對症治療而已,鮮少做過雙盲對照實驗分析。

直到1998年,拉米夫定(LAM)上市之後,這才推開核苷類藥物(NAs)治療慢性B肝患者(CHB)篇章。或許讀者朋友對拉米夫定(LAM)的了解更多依然是高耐藥率的印象,其實,在該藥初始治療領域,並非是針對慢性B肝患者(CHB)而設定的。簡單的講,它一開始並不是用來治療B肝的,而是治療艾滋病藥物。

B肝病毒和艾滋病毒有著相似的傳染途徑,只是在拉米夫定(LAM)用於臨床之後,才發現該藥也能夠治療慢性B肝患者(CHB)。循證之下,慢慢的,拉米夫定(LAM)就成為國內第一種核苷類藥物(NAs),具有較高安全性,起效快,抑製B肝病毒作用強的特點。

小番健康插一句題外話,國內在拉米夫定(LAM)以前,就已經有了干擾素(IFN)治療慢性B肝。干擾素(IFN)得到批準用於治療B肝是在1992年,所以它比最早那一代核苷類藥物(NAs)足足早了6年。可是,正因為如此,干擾素(IFN)臨床也已經充分證明它的優缺點十分明顯。

在那時,干擾素(IFN)價格昂貴,會給人體帶來許多不可耐受的不良反應,而且早期的干擾素(IFN)療效也不理想。所以,在那之後,醫學家和藥學家就另辟蹊徑,主要研究B肝病毒本身,病毒屬於一種脫氧核糖核酸類型,只要研製出針對病毒核酸的干擾藥物,通過干擾病毒複製,就能夠達到控制慢性B肝進展。因此,前面提到的核苷類藥物(NAs)第一代,拉米夫定(LAM)應運而生。

所以,目前抗病毒治療主流方向就是兩個,核苷類藥物(NAs)和干擾素(IFN)。NAs已經探索到富馬酸替諾福韋艾拉酚胺(TAF),只需要很少的劑量,不需要藥物走遍全身,就可以精準抑製B肝病毒複製,不良反應也是比較少,十年內耐藥率都很低,可以長期使用而不會產生耐藥性。

以上是將近三十年中,針對慢性B肝患者(CHB)藥物研發治療的主要方向和醫藥學進步。那麽,為何慢性B肝直到今天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呢?小番健康認為,還要歸功於有效預防手段,B肝疫苗接種。B肝病毒,又稱為HBV病毒,1970年從慢性B肝患者(CHB)血液中被發現。如今的B肝疫苗基本組成要素,正是當時被發現的B肝病毒最外層的膜,即B肝表面抗原。

在預防B肝感染方向,人類已經做到完美,通過及時、有效的接種B肝疫苗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傳染率。在治療B肝方向,新版《慢性B肝防治指南》提倡強效抑製B肝病毒複製,減少慢性肝炎進展,降低肝硬化、肝癌發生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