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期刊導讀】干擾素降低慢B肝患者肝癌發生風險顯著優於核苷類藥物,特別是肝癌高風險人群

降低慢B肝患者肝癌風險,干擾素與核苷類藥物哪個更好?這是近年來B肝治療領域的熱點,但相關臨床研究相對較少。繼2016年台灣葉昭廷教授團隊研究證明長效干擾素治療慢B肝患者預防肝癌發生風險顯著優於核苷類藥物(【肝霖特寫丨036】),2017年胡鵬教授團隊研究證明長效干擾素預防慢B肝患者長期終點臨床事件(肝硬化+肝癌)顯著優於恩替卡韋(【期刊導讀】)後,2018年謝青教授團隊最新研究證明干擾素治療方案降低慢B肝患者肝癌發生風險顯著優於核苷類藥物,特別是對於肝癌高風險人群。此研究之前已在各大國際國內肝病會議中被報導,近期正式發表見刊。肝霖君迫不及待與大家分享。

研究設計

1112例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慢B肝患者納入此回顧性研究,其中682例僅接受過NAs治療的患者定義為NAs組,430例接受過干擾素治療(不論是否進行過NAs治療)定義為IFN組。應用傾向評分匹配(PSM)來最小化基線差異。兩組中287對患者進行了傾向評分匹配分析,為了消除既往抗病毒治療史對肝癌發生的潛在影響,此研究還進行了初始抗病毒隊列的分析。中位隨訪時間為5.41年。

全隊列分析,IFN組肝癌發生率顯著低於NAs組

研究發現,對於全隊列,不論是否進行傾向評分匹配,IFN組的累積肝癌發生率均顯著低於NAs治療組(PSM前:2.7% vs 8.0%, p < 0.001;PSM後:0.5% vs6.8%, p = 0.019)。另外,對於肝硬化患者,IFN組的累積肝癌發生率仍然顯著低於NAs組(16.4% vs 15.3%, p = 0.04)。

初治隊列分析,IFN組肝癌發生率顯著低於NAs組

對抗病毒初治隊列進行分析發現,不論是否進行傾向評分匹配,IFN組的累積肝癌發生率仍然顯著低於NAs組。

對於肝癌高風險人群,IFN組肝癌發生率顯著低於NAs組

通過CU-HCC/GAG-HCC/REACH-B/PAGE-B模型進行肝癌風險分層,分析發現,對於肝癌高風險人群,IFN組肝癌發生率顯著低於NAs組,但對於肝癌低風險人群並無顯著差異。

肝霖君有話說

至今已有多個臨床研究證明干擾素治療降低慢B肝患者肝癌發生風險的效果要顯著優於核苷類藥物,且此研究表明不論是IFN初治患者還是IFN治療前、中、後採用了NAs治療的患者,其肝癌發生率均顯著低於僅採用NAs治療的患者。因此慢B肝患者若想大大降低自己的肝癌發生風險,治療方案中是否有IFN是關鍵。另外,對於肝癌高風險慢B肝人群(患者可通過各種肝癌預測模型來進行肝癌風險評分),IFN預防肝癌的效果亦顯著優於NAs。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