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檢書丨假如有《臨安十二時辰》,有哪些休閑娛樂項目?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生動再現了唐朝長安城上元節的熱鬧與宏大,諸多細節的還原讓人驚喜。從唐朝到宋朝,從長安到臨安,假如有《臨安十二時辰》,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在描繪上元夜的詞中,有這樣一首從古而今膾炙人口的詞作: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帶給人們對於宋代都城上元節美好春夜的無限遐想。

上元節又稱元宵節,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被認為是新春降臨、萬象複始的時節,自漢代以來,一直為人們所看重。隨著節日民俗的發展,元宵節的節慶活動愈益多彩而喧盛,節假的時間也逐漸延長。北宋元宵節的假期是五日,並曾一度規定為七日,南宋時是六日,均比唐代有所延長。在這樣的長假中,節假活動豐富而歡暢,其中的一個主體性的內容,就是觀燈。

南宋臨安城的元宵節,一襲北宋之風,“效宣和盛際,愈加精妙”。早自上一年九月的玩賞菊燈之後,皇家宮禁中就已然率先為元宵節“迤邐試燈,謂之預賞”。這樣長的預賞期,足以攢足了人們的期許。

一入正月,即開始滿城“燈火日盛”,而且“競出新意,年異而歲不同”,燈品的花樣年年出新。皇宮宣德門前,鼇山矗立起來之後,“山燈凡數千百種,極其新巧,怪怪奇奇,無所不有”。其中最為精巧的是蘇州、福州、新安三地製作的燈品。

[宋]李嵩《觀燈圖》

“蘇燈”一向負有盛名,彩燈大的約三四尺,燈面“皆五色琉璃所成”,上面飾有山水人物、花竹禽鳥等圖案,精美華麗。福州的燈純用白玉製成,“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徹心目”。新安製作的燈品,後來居上,其燈面和燈裡的圈骨採用純一色兒的琉璃,不用其他材質,“混然玻璃球也”,號稱“無骨燈”。燈上的“景物奇巧,前無其比”。其燒製技藝的高妙,獨步一時。

新安還曾奉宮廷之命製作琉璃燈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機關活動”,極其出人意表。燈山外面還搭建一個大彩樓,將燈山圍罩於其中,彩樓的殿堂窗軒之間都有湧壁,壁上飾有各種人物故事,“龍鳳噀水,蜿蜒如生”,精妙絕倫,其構思製作之巧妙,天下無雙,因而,新安燈“遂為諸燈之冠”。

此外,節日中的燈品還有魫燈,用犀角、琥珀、玳瑁之類的貴重材料鑲飾,乃是燈中的貴族。珠子燈以五彩珠子結為燈網,“下垂流蘇”,燈上還有龍船、鳳輦、樓台、故事人物等,異常精雅。羊皮燈雕鏤精細,色澤明豔,燈上的形影,宛若皮影戲一樣。至於那些用絹紗所製作的各種花燈,則不可勝數。

還有的燈以五色蠟紙、菩提葉剪成故事人物、走馬等,置於燈內,“旋轉如飛”。還有一些燈上寫有幽默滑稽的詩詞,“時寓譏笑”,用以調謔逗樂。此外,亦有各色各樣的猜謎燈,有的為字謎,有的為畫謎,有的為“藏頭隱語”,還有的以舊時北宋汴京的詼諧趣語為內容,“戲弄行人”,營造著節日的樂趣。

節日期間,偌大的京城“家家燈火,處處管弦”,乃至“四十裡燈光不絕”,萬燈如海,千歌如潮。城內外百萬人家,大街小巷,“掛燈或用玉柵,或用羅帛,或紙燈,或裝故事,你我相賽”。家中蓄養有樂人的官貴府第,“各動笙簧琴瑟,清音嘹亮,最可人聽”;兒童們則成群結伴,“攔街嬉耍,竟夕不眠”。

[宋]蘇漢臣《冬日戲嬰圖》

節日中的人家往往慷慨相與,為歡樂的時光增添愉悅。一位姓蔣的史官,在自己家中備下了“奇茶異湯”,以贈遊人,前來的過客,“隨索隨應”。他的宅子中“點月色大泡燈,光輝滿屋,過者莫不駐足觀看”。還有張姓府第和掌管宮廷醫藥的蔣姓宅院,“設雅戲煙火,花邊水際,燈燭燦然,遊人士女縱觀,則迎門酌酒而去”。不但宅院的煙火華燈向遊人開放,還有家人迎門敬酒,一派歡洽。另有一位蔣姓宮廷內官,宅院雖小,卻是“裝點亭台,懸掛玉柵,異巧華燈,珠簾低下,笙歌並作”,遊人凡是至此賞玩,便“不忍舍去”。至於那些赫赫然的王公府第,高門大院,也都張設“奇巧異樣細燈,教人睹看”。

一些最繁華的街市,滿處遊人聚集,無限喧闐。“終夕天街鼓吹不絕,都民士女,羅綺如雲,蓋無夕不然也”。婦女們多頭戴珠翠、鬧娥、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等飾物,俏麗嫵媚,“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出遊的女子,“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在月夜的映襯下白色衣裝更為醒目,易於出眾。而那些公子王孫、貴家子弟們,則以罩紗燈籠開道,“將帶佳人美女,遍地遊賞”。在這樣熙熙攘攘的繁浩中,如果想要尋覓某位佳人,真的得大費周章,“眾裡尋她千百度”,如果真的能夠“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則是萬分的幸運了。

[宋]佚名《四美圖》

一夜的歡笑,“玉漏頻催,金雞屢唱”,人們兀自“興猶未已”,歡暢難收。有的人“飲酒醺醺,倩人扶著”,女子們“墮翠遺簪,難以枚舉”。因而,當人們歸散之後,就有人手執小燈燭照路面,撿拾婦女墜落的首飾,稱為“掃街”。而“遺鈿墮珥,往往得之”。這也算是節日的一份另類收獲。

除此而外,元宵節還有一大遊觀內容,就是各路民間舞隊的表演。早在元宵未至的“預賞”期間,陸續就有一些舞隊上街,“多是女童,先舞於街市”。一至元宵節,各種行會組織的舞隊就會紛至遝來,“其多至數十百隊”。這些隊伍有表演曲藝歌唱的“清音社”、“遏雲社”;有表演滑稽逗樂、多戴著面具的“鮑老社”(“鮑老”為戲劇中的滑稽角色);有表演異域歌舞的胡女隊,以及其他五花八門各色各樣的團隊。有的耍刀弄槍,有的扮成娶親隊伍,有的扮演迎酒儀式,有的扮演美豔仕女、家眷等,有的表演勞動歌呼、農家舞蹈,有的扮演王公貴胄,有的表演小兒竹馬,有的扮演宗教人物,還有的扮演神鬼,以及還有跑龍船、弄燈、戲傀儡、馴動物,等等。

[宋]朱玉《燈戲圖》(局部)

各路舞隊的人數不等,如福建的“鮑老社”,“有三百餘人”,四川的“鮑老社”,“亦有一百餘人”。這些大大小小、花樣繁多的舞隊,節日期間遊走於街市,收盡遊人的目光。南宋詞人薑夔有這樣的詩句:

燈已闌珊月色寒,舞兒往往夜深還。

隻應不盡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又雲:

南陌東城盡舞兒,畫金刺繡滿羅衣。

也知愛惜春遊夜,舞落銀蟾不肯歸。

舞者們盡情作舞,遊人們也一再貪歡。城街中的景象,蕩魄而撩人,“翠簾銷幕,絳燭紗籠。遍呈舞隊,密擁歌姬。脆管清吭,新聲交奏”,節日的律動,持續撞開人們的心扉。

此節期間,官府還要向官吏百姓們發放三天的居住租賃補貼,“以寬民力”。而對於各路舞隊,則每天都支給錢酒油燭。巡街的官員如果遇到舞隊,就會特別優待,“照例特犒”,派送錢酒。節日第五天的夜晚,也就是元宵假日的最後一個夜晚,京城地方的最高長官京兆尹就會乘坐一領小轎,親自率隊出遊,各路舞隊依次跟隨,“簇擁前後,連亙十餘裡,錦繡填委,簫鼓振作,耳目不暇給”。這是元宵長假掀起的最後一波高潮。

小攤販們在節日中十分活躍。除了售賣應節物品,還有入口的美食,如乳糖團子、科鬥粉、豉湯、水晶膾、韭餅、南北珍果、皂兒糕、澄沙團子、滴酥鮑螺、酪面、玉消膏、琥珀糖、生熟灌藕、密煎、密果、煎七寶薑豉、十般糖,等等。商販們將食物裝在雕花鏤葉的盤架車上,車上還插著飛娥繡燈之類的飾物,“歌叫喧闐”,節日中的買賣都會“倍酬其值”,收入翻番。

[宋]李嵩《貨郎圖》(局部)

元宵節當夜,皇上駕臨禦街觀燈之時,往往會宣喚舞隊和賣食物的商販近前。於是地方官就會預先挑選一些食物美觀潔淨並善於歌叫的貨主在場外等候。一經宣喚,貨郎們便紛紛“歌呼競入”,動聽的歌叫唱賣之聲交織而起,響成一片。皇上此時會品嚐某些售賣的食品。這些食品一經入了天子龍口,宮中的妃嬪內人以及侍從宮女們,就會隨之爭相購買,大把花錢,商販因而數倍盈利,“金珠磊落,有一夕而至富者”。

過節期間,巡街的官員會帶著一個裝著錢劵的大口袋,凡遇到這些“街坊買賣之人”,便拿錢散給他們,“必犒數千,謂之買市”(有的文獻刻本“千”字為“十”字),這是對市井零售交易的一種優恤和鼓勵。由於有這等好事,就有些耍弄小聰明的人,渾水摸魚,捧個小盤兒,放幾片梨藕,充作小商販,混在人群中請求支領官錢,而且往複數次。但發放錢劵的官員“亦不禁也”,很是寬和大度。這些官家的錢,總之是散給了民間,“庶幾體朝廷與民同樂之意”。

“五夜好春隨步暖,一年明月打頭圓”。宋人上元之夕的陣陣歡笑,距今已有七百餘年,這種歡笑在歷史的時光通道中回響,迤邐傳來,至今仍然清晰可聞。新年的第一個月圓時節,冥冥的天意,撐圓了天上的玉魄,也撐圓了人們對歡樂生活的追求與享有。

在千百年之後,每當我們撥開歷史的煙雲,探視古人曾經有過的笑顏,依然為他們所擁抱過的歡愉而心動。或許不難聽得出,這其中綿綿吟訴的,是人類精神永遠的詩章。撇去世事的浮塵,此中悄然凝結的,是人們對於內心歡樂的權利,是對於生活和生命綿長恆久而又最為甜美的期冀與夢想。

*本文節選自《一本書讀懂中國古代休閑娛樂》,標題為編輯所擬。

《一本書讀懂中國古代休閑娛樂》

李紅雨 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