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醫風?安醫人┃翟志敏:用技術和責任守護生命

春風化雨潤無聲,志大才高惠生靈。

格致務求踞佳境,敏思篤行揚鵬程。

播放GIF

這是一名患者送給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血液內科主任翟志敏的一幅書法作品。這首藏頭詩表達了患者對翟志敏主任的感激之情,更是對其醫德醫術的最好讚美之詞。

醫乃仁術,無德不立。在3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翟志敏的醫德和醫術都無愧於醫者救死扶傷的天職。

30餘年間,翟志敏從一名內科小醫生成長為血液病專家。她始終秉持「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積極尋求最佳診療方案」的信念,用技術和責任守護生命,治癒了無數危重血液病患者,臨深履薄,戒慎恐懼,迄今從未發生過任何醫療差錯或事故;她在安徽省內率先開展CAR-T細胞治療新法,給許多原本已經「走投無路」的複發難治白血病患者帶來再生的希望。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翟志敏在年輕的二附院培養、建設、帶領出了一個優秀的團隊,並且從零開始將血液內科打造成為安徽省臨床重點專科,蜚聲省內外。

醫者仁心,理解病人、關愛病人

1986年,翟志敏從中山醫科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普通的內科醫生,後赴日本愛知醫科大學攻讀醫學博士學位,1994年學成回國後,一直從事血液病的臨床和科研工作。

2008年10月18日,安醫大二附院正式開診,血液內科隨之成立,草創初期,血液內科和消化內科、腎臟內科共處一個病區,僅有3名醫生、8張病床。

由於血液疾病的特殊性,在最初一段時間內,血液內科的病人屈指可數。但翟志敏並沒有因為病人少而有絲毫鬆懈,每天早晨她都會帶著年輕醫生一起查房,認真分析、講解每一個病人的病情,時時告誡醫生、護士要帶著愛心、細心和耐心,關愛病人、理解病人、善待病人,要求他們學會換位思考,凡事站在病人的角度,時刻為病人著想。

建科初期,省內一位著名畫家因為脾大合併血細胞減少來二附院就診,此前老人已去過省內外多家醫院,一直未能明確診斷,身體每況愈下,病體非常虛弱。翟志敏詳細詢問病情,全面細緻地做體格檢查,結合應用她最擅長、精通的高新檢測技術——流式細胞術,很快就確診老人患的是脾邊緣區淋巴瘤,並立即採用精準靶向免疫治療等,使老畫家的病情迅速得到控制,身體康復出院後他又重執畫筆,創作了多幅精美寶貴的畫作,還特意為翟志敏書寫了「妙手回春,醫德高尚」、「寧靜致遠」等字匾贈送給她,至今還懸掛在她的辦公室內。

十年來,翟志敏每天都是早上七點多到醫院,一直到夜幕降臨、萬家燈火時才回家,儘管車程只有5分鐘,卻從來沒有回家吃過午飯,每天在醫院工作12小時以上已經是翟志敏的常態。時至今日,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與醫院、科室和患者保持聯繫,也是她的工作常態。

2011年早春的一個夜晚,午夜零點以後,翟志敏被手機鈴聲吵醒:「主任,XX床病人突然病情加重!」電話裡傳來值班醫生焦急的聲音。翟志敏趕緊起床,抓起車鑰匙就奔出家門,一下樓,刺骨寒風撲面而來,由於地下車庫出口上坡結冰,輪胎打滑,根本沒法把車開出車庫。正值深夜,翟志敏的丈夫不放心,決定騎自行車送她去醫院。「能騎車的路段就是他騎車帶我,路太滑時就相互攙扶著推著自行車走,一路踉踉蹌蹌趕到醫院,好在家離醫院也不是太遠。」經過及時搶救,病人轉危為安。翟志敏的丈夫得知患者被救後,感慨萬分,不禁填詞一首:「恨無雙翼,要與閻羅爭瞬息。一輛同騎,還似當年患難時。歸途困憊,踽踽還家人不寐。捷報飛來,紅杏花迎曉日開」。

從醫多年,類似的故事太多,翟志敏用赤誠的醫者仁心,換來患者廣泛的好評與讚譽。正如網路上一位患者對她的評價:「翟主任醫德高尚,處處為患者考慮,從來都沒見過這麼好的醫生,找她看病放心、省心。」

精修醫術,致力新技術研究開發

醫者施行仁術,首當精研醫術,翟志敏在多年的臨床中不斷加深了這樣的認識。「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積極尋求最佳診療方案」是她始終不變的信念。

在實施常規經典診療方法和技術的同時,翟志敏一直關注血液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前沿進展,在繁忙的醫務之餘,盡量擠出時間上網學習,她的書房每晚到12點甚至凌晨1點還是燈火通明,她也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與同行交流切磋,其目的都是致力於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她在省內率先開展微移植治療老年惡性血液腫瘤,為常規治療失敗或全身狀況極差不能接受化療、放療的腫瘤患者建立了一種新的有效可行的治療途徑,提高患者的生存品質,延長生存期。

2014年,翟志敏看到了在血液病頂級雜誌刊登的一篇臨床研究論著,報告一種全新的、被稱為「癌細胞剋星」的治療方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簡稱CAR-T療法),由於她多年從事血液免疫方面的研究,這篇報導立即引起她的關注,並異常敏銳地意識到這或將是血液腫瘤治療方法的顛覆性突破。經過大量前期準備工作,2015年,翟志敏與基礎實驗室合作成功對一名複發難治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實施了我省首例CAR-T細胞治療技術:提取患者外周血中的T細胞,在實驗室內進行基因工程修飾,大規模擴增後再將T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被重新編碼的T細胞能獲得特異性識別和攻擊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尤其對白血病細胞有很強的識別能力,如「細胞飛彈」能精確「點射」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細胞影響很小。

這一全新的細胞療法引起國內外諸多媒體關注和報導,雖然還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但消息在互聯網上迅速擴散開來。

俄羅斯彼得堡的小姑娘盧娜在3歲半時確診患有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此後3年多,經過化療、造血乾細胞移植治療均失敗,甚至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免疫靶向治療——雙向單克隆抗體(CD19/CD3)治療也無法緩解她的病情。2016年4月,盧娜的父親在clinicaltrial.gov(美國臨床試驗資料庫)上發現了安醫大二附院CAR-T臨床研究註冊資訊,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他向該臨床研究項目負責人翟志敏教授發出電子郵件,請求對他女兒進行CAR-T細胞臨床試驗性治療。「通過電子郵件反覆溝通,我對盧娜的病情有了系統了解,她的病情符合本項目CAR-T細胞治療的患者入組標準。」翟志敏評估後接受了盧娜父親的請求。

2016年5月底,盧娜一家三人踏上了異國求醫之路,小姑娘在安醫大二附院接受了CAR-T細胞治療。細胞回輸後第15天,骨髓穿刺結果顯示,白血病微量殘留細胞為零,已達到「完全緩解」。當年11月,盧娜重回中國進行複查,結果顯示仍然為「完全緩解」狀態。隨後2年多來,盧娜父母仍然與翟志敏保持聯繫,定期接受跟蹤隨訪,小盧娜很幸運,目前一切情況良好,恢復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她喜歡畫畫、跳舞,並且親手畫了一幅畫,萬裡迢迢,寄給了她的救命恩人——一位中國的好大夫。

以身作則,帶領科室求發展

在同事和學生們的眼中,翟志敏是個兢兢業業的「工作狂」,除了臨床、教學、科研,她還要負責科室的行政管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各方面的工作。

在醫院開診後不久,在院長官支持下,翟志敏牽頭創建了安徽省首個集形態學、免疫學、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四位一體的血液病診斷實驗室。「精準的診斷是治療疾病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有了它,我們的診斷水準達到了與國際接軌的水準,從而為每位血液病患者選定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了精準可靠的實驗室依據,大大提高了血液病診斷的速度、準確性和治療效果。」 由於始終堅持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和舒適的就醫環境,在血液科醫生辦公室的牆上,掛滿了患者及其家屬贈送的錦旗。

在她的帶領下,血液內科從8張病床到擁有獨立病區、再擴大到現在的三個病區並建有專用於造血乾細胞移植治療的單人無菌層流病房。科室的人才梯隊也逐步形成,現有醫技護工作人員共56人:主任醫師3人、研究員1人、副主任醫師3人、主治醫師6人、住院醫師10人,主管技師3人、技師3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有12人。翟志敏作為責任導師,近十年還培養了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進修醫生50餘名順利完成學業或培訓計劃。

天道酬勤,在翟志敏帶領全科人員齊心協力、堅持不懈地努力下,血液科的多項臨床診治技術和科研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準,學科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多次獲得醫院先進優質服務集體或科技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他們的科研成果也分別在美國、日本、亞太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上交流,2013年血液內科獲批為「安徽省臨床重點培育專科」,2017年晉級為「安徽省臨床重點專科」。翟志敏自己也成為 「二級教授/一級主任醫師」,並先後獲得「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安徽省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安徽省五一巾幗標兵崗」、「合肥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安徽醫科大學優秀拔尖人才和優秀黨員」、「江淮名醫」等榮譽稱號。

談及成績,翟志敏感慨萬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時刻如臨深履薄,不敢有絲毫疏忽或懈怠。能獲得病人的信賴和讚賞就是對我工作的最好回報,能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我最大的安慰,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