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大媽媽自述:任由他人曬娃,堅決不當“黃莊雞血媽”

黃莊者,帝都補習聖地也。一幢大樓裡就有數十家課外培訓機構上百間教室,孩子在樓裡就可以完成從幼稚園到本科留學申請的全部課程。機構超前教學、快馬加鞭,競爭殘酷得令人窒息;父母們趨之若鶩、瘋狂報班,一位名師一年補習收入數百萬,還供不應求。為了拿到名校的入場券,孩子們不眠不休爭分奪秒,父母們則永遠覺得頭頂懸著一柄搖搖欲墜的利劍,被教育焦慮裹挾著停不下來。以至於有個家長群,名稱就叫:

帝都如此,魔都也絕不甘拜下風,前段時間爆出一份5歲孩子簡歷,從那密密麻麻的課程安排,和把放學後晚餐前的時間稱為“垃圾時間”,雞血程度可見一斑。

教育焦慮究竟從何而來?以黃莊為代表的“雞血爸媽”們,與學校、課外培訓機構互為因果鏈上的一環,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一樣找不到答案。

不過無論怎樣,反正我是不想當“神經病”的。我期待Bella將來成為一個人格完整成熟、擁有自由與幸福人生的“人”,而不是一部機器。所以,Bella5歲前不報班,上學後也堅決不雞血、不搶跑、不浮躁,順應自然、尊重孩子成長規律,反對超前教學、拒絕教育焦慮,從我做起,耶!

然而如此信誓旦旦的我,卻也多次險些中招、被教育焦慮裹挾。

雖然我對教育和兒童心理等領域非常感興趣也學習了很多理論與方法,卻不敢自詡對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每一環節以及相應的教育資源都了如指掌。尤其Bella作為“移二代”成長環境相對特殊,很多時候我得“摸著石頭過河”。

好在群裡、圈裡不少娃與Bella差不多年齡,於是別人曬娃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個資訊源和參照系,方便了解孩子成長的各個節點(我可以說兒童發展心理學奠基人皮亞傑就是採用這種研究方法的嗎,哈哈)。

然而,現實狀況與皮亞傑那時代完全不同了,“劇場效應”下,“觀眾們”紛紛帶娃“往前擠”,湧現一大批“人造牛娃”,導致“參照系”失去了意義。

“人造牛娃”這個詞是我總結的,指違背孩子成長自然規律、通過超前教育等方式讓孩子表現得比同齡人掌握的知識技能更多更強,比如5歲能背出100以內加減法算式、學會4000個漢字,等等。

與真正牛娃不同的是,人造牛娃的“優勢”持續時間很短。而且如果壓迫太過,長大後還往往伴隨心理問題(想一想那些不堪壓力跳樓的孩子們、甚或殺害比自己成績好的同學的人)。

如果無法區分某個年齡段孩子的表現中,哪些屬於人造牛娃、怎樣才是符合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同時又不清楚如何順應自然規律來教育培養孩子,就很容易陷入教育焦慮,被動“雞血”。

去年某日,某群裡曬出3歲娃又寫漢字又指著英文繪本閱讀的影片,一石激起千層浪,瞬間“炸”出不少爸媽開始拚娃。而自家娃“不開竅”的爸媽們頓時就不淡定了,紛紛表示恨不得立馬把娃拎起來扔進補習班裡去。一時間群裡“滾滾乎湯沸”。

我爬樓看完“牛娃”們的各展神通,也不禁疑惑了:那麽多3歲娃都已經實現中英雙語自主讀寫,難道識字敏感期這麽早?那樣的話Bella是不是也該學識字和拚讀了?不然萬一錯過識字敏感期導致失讀症怎麽辦?尤其是中文,現在不學,以後她會不會排斥啊?

不行不行,今晚開始就把親子閱讀時間改為識字時間!

幸好理智尚存,提醒我識字早不等於閱讀理解能力強,早早學識字意義並不大,除非Bella自己來了興致要學,哪怕5歲後再開始系統學識字也不遲;現在還是應以大量輸入為主,培養語感、掌握語意,以免非自然狀態下過早輸出導致“石化現象”(語言學習到一定程度和階段後停滯不前的狀態)來得太快。這可不是拍腦袋決定的,是在充分了解“二語習得理論”以及Bella所處語言環境的基礎上得出的認知,怎能因為看到別人曬娃就亂了方寸?

於是長籲一口氣,慢慢收回險些決堤的洪荒之力,繼續做一個滿臉慈愛、繪聲繪色為娃讀書的老母親。

又,今年某日,一位媽媽曬出她家4歲娃的畫作,收獲一片讚譽,以及,引發無數焦慮。

別人家娃的畫(來自網絡,作為示意)

我家娃的畫

兩相對比,Bella的畫“幼稚”得不是一星半點!我馬上開啟自省模式:Bella從小擅長玩拚圖,對色彩和線條的感覺不錯,但我除了陪Bella看繪本、做手工、偶爾參加博物館work shop,潛移默化,卻未曾系統進行藝術啟蒙,更沒想過讓她學繪畫,是不是耽擱她了呀?

越想越痛心疾首,覺得自己白白糟蹋了Bella(莫須有)的藝術天賦,真是個不稱職的媽媽!

一邊自怨自艾一邊趕緊行動,馬上挽起袖子查資料。

咦?按照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甦在《探索兒童的繪畫世界》一書中提到的研究結論,4~6歲孩子還處於“理智寫實”階段,繪畫“風格”原本就該是Bella那樣的啊?

再看書中的例子,左邊是一名5歲孩子畫的她印象中的菠蘿,右邊是成年人教孩子畫的菠蘿。

對此,李甦先生直言不諱:

我們給一個具體東西讓孩子去照著畫,或者是規定了畫的方法、步驟、內容,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畫的東西看上去不錯。但是長此以往我們的孩子就沒有了思想,也沒了能力,反正老師不教我也就不會畫了。

原來,“小熊”那幅圖的技法叫“線描”,好多美術培訓機構都在教,並不神奇;還有大把的簡筆畫教程,花卉、動物、人物,統統有套路:

流水線般“生產”出的畫作,單看像模像樣,放在一起就……

了解這些之後,發熱的頭腦漸漸冷卻——有必要為了證明“我娃有繪畫天賦”,而讓孩子學這些嗎?犧牲孩子自主探索、自主認知世界的體驗,和想象、創造的空間,就只為換來父母炫耀的資本或是一些民辦學校的入場券,究竟值不值得?繪畫是為了什麽?如果是為了表達,那麽Bella現在的塗鴉就很好啊,何必用成年人的思維去禁錮她?就連畢加索也說他自己“一生都在學習像孩子一樣畫畫”呢。

於是決定還是遵循原本的想法,多給Bella一些生活體驗,讓她自己對事物形成印象,用線條和色彩去自主表達。至於繪畫技法什麽的,不妨等她進入“視覺寫實”階段(7歲之後)再學習。

——當然,並不是說7歲前就不能學繪畫,而是說不能這樣超越孩子認知發展階段、用成年人的思維“教”孩子畫畫。如果沒有找到真正懂得兒童認知發展與藝術教育的關係的繪畫老師,那麽不學也罷。

類似情形發生了n次之後,我發現,對我這樣內心不是非常強大、比較容易被帶節奏的人,要想經受住“別人家娃”各種牛掰表現的狂轟濫炸而面不改色、絕不動搖,還真不是容易事。

好在我雖然不夠內心強大,但卻有學習和思考的好習慣,所以在被帶節奏後總算還能理清思路,不至於被焦慮裹挾。總結了一下經驗,得出兩個關鍵詞和一個:

一個關鍵詞是不較勁——修煉定力,保持自己的步調,把握孩子認知發展的階段和學習新技能的時機,發現孩子獨有的興趣和天賦,而不是時時處處與別人比賽誰先到達某個裡程碑。“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看到別人曬娃,真心誠意讚美幾句;回過頭對自家“不開竅”的娃,不急不惱,做好該做的事,靜待花開就行了。

比如去年我沒有改變主意早早教Bella識字和拚讀,而是繼續堅持每天為她讀書,靠的就是這“不較勁”。現在我仍然沒有特意教她,但她每每在讀中文繪本時指出一些經常重複的字,興高采烈地跟讀;英文方面,她也逐漸產生了“音素意識”(能夠清楚分辨每一個音素,大大有助於學習英文拚讀),知道不少字母組合的發音。這意味著,教識字和拚讀的時機這才是慢慢到來了。

我相信,再過幾年,無論中英文,她的識字量不會比3歲就開始學習的孩子少,但卻比那些孩子多出了許多時間去瘋玩撒野、體驗生活、發展精神內核;而依偎在媽媽懷裡聽讀書、與媽媽一起討論書中那些奇思妙想或溫馨情節的時光,一定也會是她美好的童年記憶。

另一個關鍵詞則是門兒清——通過不斷學習和獨立思考,明白教育的意義所在,清楚知道長遠的目標、當前所處的位置/階段和達成目標的思路方法,自然就能在被各路牛娃轟炸出的“一片哀嚎”中,保持洞若觀火的清醒和拈花微笑的泰然。

比如,看到別人曬5歲娃會做100以內加減法算式,我心中就毫無波瀾,原因在於起初為了徹底明白數學思維和邏輯思維啟蒙的原理和方法,我甚至啃了不少腦神經科學方面的專業論文(與個人興趣相關,並非建議大家都如此深究)。在此基礎上明確了Bella數學啟蒙的路線。

前文提到那個學繪畫的例子也是如此,雖然沒有火眼金睛第一時間識別出那是“人造牛娃”,但是為了探究兒童繪畫學習應該遵循怎樣的自然規律,我閱讀了很多材料和書籍,包括李甦《探索兒童的繪畫世界》以及日本著名教育家、畫家鳥居昭美(兒童早期繪畫行為研究第一人,不僅是頗具建樹的幼教理論專家,也是素質教育的倡導者和積極實踐者)的著作《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覺得頭腦清明許多。

我還找機會向Bella的幼稚園老師(教育學碩士)請教,她告訴我“幼稚”的繪畫才是想象力的產物;推薦了法國畫家兼教育家Arno Stern的著作,書中列舉了70個“範式”,來說明孩子們的創造性表達遵循成長的內部規律,即使孩子處於完全不同的文化;並與我探討了(兒童早期)不教技法、不予評這兩個原則對幼兒藝術啟蒙、創造力發展和心智成長的重要性。如果大家感興趣,我會另文探討

而最為重要的是,並不是非要激烈競爭才能獲得競爭力。珠穆朗瑪峰不是通過與其它山峰競爭和比較才成為世界第一高峰的。

未來存在多種可能性,同質化競爭只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帶孩子看世界,開闊視野、拓展格局,培養敦厚品性、堅毅品格、開放心態,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志向所在並全身心投入,意義比逼迫孩子一頭扎入與同齡人的“知識技能競賽”要重大許多。

本文作者:

Audrey,北大管理學碩士,曾任集團企業高管,現居盧森堡,創辦文化推廣及谘詢公司AWTC。熱心公益,作為文化教育交流協會(NGO)發起理事,持續組織教育論壇、圖書捐贈、公益夏令營/冬令營、雅集等公益文化活動;注重教育,堅信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修煉,且“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推崇“終身學習”,愛好帶著思考去閱讀、帶著靈魂去旅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