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人父母是應該和孩子一起創造回憶還是強加希望?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啾啾的媽媽 來源 | 三個媽媽六個娃(ID:pkumum)

1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看過一部催淚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一邊看一邊哭。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突然想起「腦海中的橡皮擦」這幾個字,不再是因為什麼愛情故事,而是我開始對「記憶」這件事有點耿耿於懷了。

有人說,人的一生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是13歲以前,也有人說,人的記憶力高峰會出現在20歲前後。不管哪種說法更正確,反正我們都離自己人生的記憶力巔峰越來越遠了。

我會忽然記不住剛說的一句話、想不起前幾天新認識的供應商長什麼樣、甚至回憶不出以前特別喜歡的電影演員名字叫什麼。

但我居然能清清楚楚的回憶起三歲的時候,我偷偷爬到媽媽的梳妝台前,用手指蘸了甘油,放進嘴裡那種甜甜的味道。還有我第一天被送去上小學,我爸放進我書包裡的那個練習本,封皮是綠色的……

記憶這個東西真的是很奇妙。

最近每天晚上我都拉著家裡人跟女兒一起玩一個考記憶力的遊戲。規則很簡單,一張卡片上面有各種圖案,觀察10秒鐘之後,「考官」把卡片收回,然後詢問一些和卡片有關的問題,比如「小男孩的鞋子是綠色的嗎?」「卡片上有的蘋果有幾片?」

總體而言,女兒成績最好,我和她爸其次,奶奶最差。看來無論是延時記憶還是瞬時記憶,在小孩子的面前我們再也沒有贏的機會了。

大概是每個人的腦子裡都藏著一塊記憶的橡皮擦,它不會把我們所有的記憶都擦掉,但它還是會在我們慢慢變老的同時,選擇性的抹掉其中一些,被抹掉的大多是新裝進去的。

是不是可以下一個結論,那些伴隨我們一生、根深蒂固的記憶,大多都是成年之前的記憶。

大家都說,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是一種逐漸遠離的關係,總有一天我們會目送著孩子的背影,看著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我突然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孩子真的是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嗎?或許是,或許不是。他們確實會最終走向獨立,但我們現在與孩子共同創造的回憶,會落在他們記憶的最深處,永遠在那裡,並且會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越來越清晰。

2

「我想給我的孩子留下什麼樣的回憶」是我最近持續在思考的問題。

之前有一個拉脫維亞教育家,Austeja Landsbergiene在一個公開演講中提到,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創造回憶而非強加期望。

先來說期望這件事。

之前跟大家分享了很多我們家」雞血爸爸「的故事,有讀者留言,不贊同在孩子這麼低齡就開始學習。

「你們是拿孩子做攀比!」

「這麼大的孩子玩就好了,你們太功利。」

甚至有情緒激動的」爸爸「認為我們這麼雞娃簡直是有病!

我們每天投入時間與精力陪伴孩子「學習」,無可否認是帶著期待的,希望她能學會認識一些漢字、熟悉英文單詞的拚讀、知道一些數學概念……希望她在班級裡是「好學生」,希望能在她大腦飛速發展的階段,多給她一些有價值的輸入。

每周,女兒有4個不同的興趣課程:舞蹈、鋼琴、樂高和滑冰。我帶她做這些不同的嘗試,也是有期望的。期望能幫助她發掘自己的興趣、我甚至期望她能從中哪怕找到一件事堅持下去,達到不錯的水準,能夠使得她的生命內容更豐富。

我對孩子有期望、我對自己也有期望。我期望自己年底能加薪、還期望我喜歡的包包能打折……沒有人可以在沒有期望的狀態中生活。

但期望並不是所有的目的,期望也不該是強加在孩子身上東西。我陪著孩子做數學練習、讀英文繪本、陪她滑冰騎單車、上舞蹈課,並不僅僅只為了最終的成績。我和她在一起的每一秒,都在創造著屬於我們之間的回憶。

3

自從女兒上了幼稚園以後,我們每天陪伴她的有效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我們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做規劃,陪她去院子裡騎自行車、陪她做數學遊戲、陪她看英文繪本、陪她背古詩……

這樣的規劃貌似是在督促孩子,其實是在督促我們自己。

比如今天,一想著晚上要帶著女兒完成摩比愛數學的最後兩頁練習,還要帶著她再讀兩本英文繪本,我立即推掉一個可有可無的應酬,趕緊回家。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我們大可告訴自己「無目的的教育」才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想要的,這種說法特別的政治正確。既然無目的,那我們對於孩子的陪伴也就可以很隨意。既然無目的,那交給爸爸陪還是交給奶奶陪,是不是也沒什麼差?

我一直認為,無論何種形式的家庭教育都沒有對錯,那就是你的爸爸媽媽留給你的,種在你腦海深處的東西。我從不認為在學齡前不教孩子學知識的父母有問題,但我也不認為願意拿出時間教孩子學英文、認數字的父母就是有毛病,更何況現在針對學齡前孩子的學習工具實在是太先進太有意思了。

上周,我們帶女兒去醫院打疫苗,這是她兩歲以後第一次面對拿著針頭的護士,不掙扎、不哭鬧。我問她為什麼這麼勇敢,她說,媽媽打疫苗有什麼好哭的,我以前太傻了,打疫苗是為了教會我身體裡的白細胞學本領,這樣它們就能有武器打敗細菌,我就不會生病了。你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橋段是我瞎編的,但我真的想驕傲地說,這是爸爸在晚間的「學習時間」帶著她 「學習」的科普繪本《細菌是什麼?》裡講的。

我們不把她當作什麼也不懂的小孩去忽悠,我們選擇以怎樣的方式向她解釋這個客觀世界,實際上也是在向她傳遞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尊重她的發展、保護她的天性,我們願意藉助各種先進的教育工具,協助她的成長。

我們確實是在「雞娃」,我們也期盼著「雞娃」能雞出結果,我們希望她能學會一個又一個的知識,希望她從小體會到我們對知識的尊重與重視,我們更希望許多年後,她的腦海深處永不會遺忘的記憶,是爸爸媽媽用心的帶領她認識這個世界、陪著她去探索屬於她的各種可能。

或許你也可以問問自己,從今天開始的10年或20年後,你希望你的女兒記住些什麼?你想要你的兒子記住些什麼?

--------En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