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冠疫苗還要等多久?“至少18個月”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張佳琳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各國科學家都在加快步伐研發疫苗。有外媒分析稱,即使找到新冠肺炎治療方案也不足以應對這場“大流行”,實現全球免疫仍需依賴疫苗,而這一過程注定面臨眾多阻礙。

據英國《衛報》4月4日報導,即使采取最有效、最嚴厲的新冠病毒遏製戰略,也只是減緩了病毒的傳播速度。為應對已經構成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苗作為能避免人類的生病的途徑,它的研發前景備受關注。

報導稱,目前大約有35家公司與學術機構正在競相研發新冠疫苗,其中至少4家已經做了新冠候選疫苗動物試驗。這種前所未有的研發速度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早期在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基因測序上的努力。今年1月初,中國分享了這一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使得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可以培育活病毒,並研究它侵入人體細胞使人患病的方式。

疫苗研發似乎進展迅速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引起新冠肺炎的病毒與引起“非典”(Sars)的病毒共享80%至90%的遺傳物質,兩者都是由一條核糖核酸(RNA)組成。所有疫苗的工作原理也是類似的,即通過向人體免疫系統提供部分或全部病原體,以激發人體的免疫記憶。目前的一些候選疫苗建立在此前研發的其他冠狀病毒疫苗基礎之上。

《衛報》同時指出,雖然各國科學家正在快馬加鞭研發疫苗,但這一過程注定充滿阻礙。研發過程中最容易出錯的階段就是臨床試驗或人體試驗階段。臨床試驗通常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幾十名健康志願者參與,通過監測其不良反應測試疫苗的安全性;第二階段通常由受該疾病影響地區的幾百人參與試驗,以研究疫苗的有效性;第三階段則是由幾千人參與,同樣研究疫苗的有效性。這是監管機構批準生產疫苗的基本前提,但不是所有候選疫苗都能順利通過這三個階段。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新現傳染病學家安妮莉斯·懷爾德-史密斯 (Annelies Wilder-Smith)教授表示:“與大多數疫苗學家一樣,我認為新冠疫苗不會在短於18個月的時間內研製出來。”她認為即便在沒有發生任何意外的情況下,18個月已經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除了研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難度很大外,如何大批量地生產疫苗也是難題。報導稱,許多研發新冠疫苗的組織根本就沒有量產這一疫苗的能力。疫苗研發本身已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生產設施往往又需要針對特定疫苗量身定做,在無法確認利益的情況下,擴大生產規模在商業上是不可行的。

與此同時,即便等到疫苗完成研發與生產,如何大規模接種疫苗或又將面臨政治和經濟上的阻礙。美國杜克大學的全球衛生專家喬納森·奎克(Jonathan Quick)指出,病毒生物學和疫苗技術可能是前期的限制因素,實現全球免疫計劃則需消除政治和經濟帶來的障礙。

報導進一步解讀稱,在一個國家內部決定哪些人拿到疫苗,這一問題已構成一項挑戰。而在全球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各國之間還存在互相競爭。疫情往往對那些醫療系統最脆弱、資金不足的國家打擊最大。在疫苗方面,需求和購買力之間也將存在不平衡的問題。

“可能在疫苗出現之前,新冠疫情就已經達到峰值並有所下降。疫苗可以挽救許多人的生命,但在大規模生產之前,我們最大的希望是盡可能地控制這種疾病的傳播。”懷爾德-史密斯教授說。

(實習生張佳琳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多語種國際新聞班)

本期編輯 常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