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中醫教你區分: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內附食療方)

脾胃濕熱見症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不欲飲、飢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

中醫理論認為,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脾胃濕熱證的形成,雖然病因病機有多種,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臨床常見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脹滿、泛泛欲吐、不思飲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變得黃膩。尋根問源,無論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所致,總能找到脾胃虛弱的病本,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虛弱之脾胃功能失調而生濕熱。

麥冬

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濕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濕土,為「受濕之區」。濕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濕結合即為濕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濕,結合亦成濕熱,正如薛白生所雲「太陽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濕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濕從內生,鬱而化熱,形成濕熱。

一般而言,普通人常會將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混淆,因為二者確實存在共同之處

1、病因相同: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多由感受濕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所致。

2、都有納呆、嘔惡、腹脹等脾胃癥狀。

3、二者可有黃疸的癥狀,黃疸是由濕熱熏蒸,膽汁不循常到而外溢肌膚所致。二證如出現黃疸,皆為陽黃。

4、望舌苔均為舌紅苔黃泥濕熱之象。

當然, 二者亦有不同之處可以辨別。

薏米

1、濕熱偏重不同,雖然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之病因均為濕熱,但濕熱偏重不同,脾胃濕熱濕重於熱,濕的表現如肢體困重、納呆、腹脹,大便溏泄表現明顯,熱的表現相對較輕,肝膽濕熱熱重於濕,熱的表現如身熱、口乾、口苦、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的表現明顯,而濕的表現相對較輕。

2、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都有脾胃功能失調的癥狀,如腹脹、納呆、嘔惡,肝膽濕熱產生上述癥狀是因為肝氣橫逆犯胃。脾胃受病,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呆、嘔惡,故脾胃癥狀相對較輕,而脾胃濕熱是因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取、 升降失常,致腹脹、納呆、嘔惡,故脾胃癥狀相對明顯,肝膽濕熱多兼有脾胃癥狀,而脾胃濕熱則不兼脅痛、口苦等肝膽癥狀。

3、肝膽濕熱因濕熱鬱結肝膽、疏泄失職、 肝氣鬱滯、不通則痛,故脅肋部脹痛不適,而脾胃濕熱為脘悶腹痛癥狀,無脅肋脹痛的癥狀,且肝膽濕熱有濕熱下注的癥狀,如陰囊濕疹、潮濕、睾丸腫脹、 墜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癥狀,脾胃濕熱則無這些濕熱下注的癥狀。

4、從治療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的療程來看,脾胃濕熱的療程較長,愈後較少複發,肝膽濕熱雖療程較短,但屢有發作,因脾胃濕熱濕大於熱,濕邪致病的特點是病程較長,故纏綿難愈。

紅豆

食療方案

1、濕熱重吃麥冬很有效,藥店裡都買得到,很便宜,可熬粥或泡到菊花茶裡,也可像吃糖一樣每天吃一把。

2、薏米紅豆粥,薏米紅豆粥開始時薏米和紅豆的比例為1:1,另外一半是大米, 20餘天后,薏米和紅豆之比為2:1 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

此外,調理脾胃時, 還應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間·經脈別論》所雲:「脾主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於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鬱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