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深班主任談:家校之間,邊有界責有規

曾幾何時,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師愁、家長憂,焦慮成了共同的情緒。

身邊的老師情緒沮喪、精神苦悶,班裡的學生離家出走無方解決,與單親家庭學生的父母商談往往無果而終……

身邊的家長也不時抱怨,要幫著孩子設計小報,要配合學校搞各種活動,還得天天雞飛狗跳輔導作業……

構建“家校合作”與“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能夠很好地發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是孩子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基礎。但令人擔憂的是,家校合作過程中存在雙方主體責任界限不清、職責不明,甚至越位和錯位的混亂現象。

對於班主任,要為其所為,而不能任性妄為,莫將“愛”轉化為“礙”。

班主任工作做得好,教師可以成就事業的華章和生命的精彩。但許多班主任老師由於責任心驅使,只要是學生的事情,便大包大攬,見錯就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然精神可嘉,但未必明智。迷信“愛”的力量,盲目擴大自己的責任,其實是缺乏邊界意識的表現,反而會成為家校合作的“障礙”。

實際工作中,有一些老師經常與家長溝通聯絡督促學生完成作業,要接聽家長電話談上一個晚上……因為責任心驅使,老師會干涉單親家庭情況、無限督促作業問題,至於實際效果如何,真的可能是鞭長莫及。因為很多事情超過了班主任工作的邊界,也就很容易吃力不討好。

職內不盡責,於理於法於情,都不合適。

教師如果具有邊界意識,遇到問題就會很清醒、很鎮靜,工作不盲目,能夠把精力集中在確實能做、應該做的事情上,不做無用功。作為班主任,要懂得我們工作的邊界,不要讓教育行為越位,把幫助變成了干涉;術業有專攻,循常道,做正常教育。邊界問題是班主任專業化的前提,也是班主任發展的基礎。

對於家長,為其所為,而不能坐視旁觀,要將“配合”轉化為“有為”。

一般情況,我們總是說希望家長配合老師教育好孩子,這是錯誤的觀念和想法。對一個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比,前者更重要一些。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導師,要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長的品格、理念、學識和育兒的能力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家庭教育不但是基礎性的,而且是全程性的。

一方面,我們要明確學校的專業教育活動不能向家長轉移,家長不能越俎代庖;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不能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家長不能將孩子的教育成長完全寄托於學校,認為教育就是老師的責任,或者有了問題就找老師,對老師過度依賴。

家長要有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使命,要參與孩子的教育,干涉孩子的成長過程,教孩子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促進孩子健康成長。要讓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多讀書,要引導孩子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認識生活。因此,家長需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親子觀,對自我權力的界限有合適的定位。

家校合作的邊界意識,強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劃界但不越界;同時,在家校合作過程中,要增強家校互信機制,拓寬家校互動管道,強化家校互利效應。

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各司其職,老師和家長各盡其責,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更成熟、更理智。

作者:田欣(朝陽區“田欣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