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子智慧:為人愈有 與人愈多

老子說過一句特別深刻而又令人費解的話,他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為人,幫助別人;與人,把自己的給別人。如果把自己的財富分給別人的話,即使有著金山銀山,也會施予殆盡,怎麽會越來越多呢?

如果給予別人,別人回報更多,這豈不是施恩圖報?

這不符合老子的思想吧。

有人解釋說,給人物質的東西,當然給人越多,自己越少。但如果是精神的東西,不是越與人分享自己越豐富嗎?

正如英國作者肖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相互交換蘋果,每人仍然只有一個蘋果。然而,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思想,那我們將同時擁有兩種思想。”

肖伯納的話說明給別人思想自己不會少,大家樂於分享思想,每個人還會越來越多。但仔細想想,這種理解也有問題。

離開了現實生活的關懷,空談什麽精神和思想,對普羅大眾來說,就如同畫餅充饑,建造空中樓閣一樣虛幻。

要了解老子這句話的意思,不妨看看《易經》中的兩個卦,損卦和益卦。

損卦有損下益上之象。損了下邊的利益,表面上看是增益了上邊的利益,但其實是損了下又損了上。就像壘土一樣,不停的把底下挖的土堆在上邊,堆得越厚,越有崩塌之虞。

如果統治者損民以自肥,造成百姓反抗,其結果是上下皆損。再看益卦。益卦與損卦相反,是損上益下,在上者減損自己的利益增厚人民的利益,就像建一棟房屋,地基會非常的堅固,上下皆會受益。

因為統治者損己以利民,人民歡悅無盡,統治者的地位也會得到鞏固。《道德經》一書,有大量的篇幅建議統治者少私寡欲,清靜無為。

從物質上來說,要盡量減少自己的消耗以避免百姓的稅賦過重。從精神上來說,要盡量減少對百姓的干擾以讓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樸。

這樣的話,上下相安無事,上下皆得益。“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句話,完全符合《易經》損、益二卦的道理。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這段話大意是說,自然界的規律是損有余以補不足,但人間社會,卻有著富者愈富,貧者越貧的現象。道理也很簡單,作為普通人,要把自己積累的財富分出去,確實很困難。

而且人性中有貪婪的部分,越在社會中佔據優勢的人,越容易以自己的優勢地位獲取比一般人多得多的財富,於是形成了“損不足以奉有余”的怪現象。

這種現象的出現,就象《易經》中的損卦,表面上看有權有勢有錢的人增益了,但從長遠看,貧富分化使社會不穩定,階層之間的鬥爭加劇,結果人人受損。

所以,老子希望得道的統治者,也就是聖人,能夠損己以益下,改變不合天道的怪現象。

因此,當我們看到“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句話,一定不能忽略前面的主體。我們看完整的句子,“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得道的統治者,不要與人民爭利,為什麽不爭呢?這涉及到老子的道論。

在老子看來,道是整體,道無所不包,萬物皆在道中,皆是整體中的部分。有一部分增加了,道不增加;有一部分減少了,道不減少。

因為部分增加,造成其余的部分減少;部分減少,造成其余的部分增加,但從整體來看,還是一樣的。

就像一個企業家有許多家公司,他讓一個公司支持另一家公司,一家公司收益減少,另一家公司收益增加,對這個企業家來說,並沒有減少。

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促進整體利益的均衡,有助於維護整體的和諧與安寧,這是老子的苦心所在。這一點與儒家的觀念也是相通的。

《論語·顏淵》記載,魯哀公問孔子的弟子有若,說:“今年收成不好,國家財用不夠,怎麽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麽不實行隻抽取十分之一的稅法呢?”

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的稅,我還嫌不夠用,怎麽能實行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法?”有若說:“百姓夠用的話,您怎麽會不夠用?百姓不夠用的話,您怎麽會夠用呢?”

也許我們對老子有誤解,因為老子主張清心寡欲,好像不食人間煙火似的。

但要注意,老子主張清心寡欲的對象是統治者,統治者清心寡欲了,不壓製百姓了,百姓才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謀自己的生活。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老子對社會財富的態度也非常的鮮明,那就是均富,實現共同富裕。

(編輯:西銘)

聲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