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馮驥才:文化內涵不是用金錢能堆出來的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文化內涵不是用金錢能堆出來的。一個藝術家創造的作品是要進入市場的,但是一個藝術家的追求卻不能太市場化。文化從來不是流水線能夠打造出來的,文化要靠時間和心靈悉心釀造,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成果,是自然積澱而成的,知識分子對我們這個時代負有文化責任。

越是快速發展的時候,文化產業對社會影響越大,對整個社會文明提升的作用越大,我們不能犧牲全民的素質以換取高GDP,然後將來讓低素質的人揮霍GDP。

我們的文化都被錢收買了,我們反過來又拿文化賣錢,這是多麽可怕的惡性循環!

文化產業僅僅是大眾消費文化層面的文化,它不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峰頂。一個民族文化的峰頂是不能夠輕易進入產業,也不能產業化的。

擺闊、誇富、拜金、顯擺、張揚、揮霍,從面子工程到城市審美,如今的文化圈充滿著“暴發戶”式的張揚。我們這個民族,富起來絕對沒有問題,但是富到哪裡去,卻是一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富得文明,不失我們的氣質,不能“暴發戶”。

偶爾作畫,時入畫界,愈來愈多地聽到一個熱門話題:誰的畫價高?比如誰的畫一平方尺已經兩萬三萬,誰的畫今年一平方尺又漲三萬五萬等等,聽起來很嚇人。但細心地去看,這些畫兒並沒有任何變化和進步,因何漲價呢?

想了想方才明白,原來畫價遵循的不是藝術規律而是市場規律。市場的規律是有人買就有市場,就漲價;沒人買沒市場,就貓著價。進而才明白,為什麽當今畫界總是熱衷於使用各種招數炒畫,如同房地產開發商爆炒建案,其實都是為了賣價,為了多多賺錢盈利。

我這麽說,並沒有指責的意思。想發財也不錯,但這是市場的事,是市場行為,而非藝術上的事。市場有自身的規律,並不與藝術的規律同步。比方說大畫家的畫價要高要貴,理應如此,市場的原則是按質論價嘛,質(藝術)應該是第一位的。

可是如果把這道理倒過來呢?便成了誰的畫價高誰就是大畫家。這就麻煩了。因為這一倒,“價”就跑到前邊去,成了第一位的,成了衡量畫家的尺度。於是都往畫價上使勁。別看提高畫的水準很難,拔高畫價卻很容易,想個高招兒,炒一炒,就上去了。房價不就這麽炒上去的?這一來,誰畫價高,誰名氣大,神氣十足;誰畫價低,不好賣,誰在畫壇上也就灰頭土臉沒面子。

不知不覺間,拍賣行的價目表(一說銷售指數)就給畫壇排座次了。這就導致前幾年一位極有才氣的青年畫家,迫於在市場上一時找不到財路,壓力太大而自尋短見。記得我聽到這消息時氣憤得大喊大叫,一時卻又說不清誰是“殺手”。

還有一件事印象也很深。也是前幾年,從媒體上得知當世畫家的一件作品而且是一件很平常之作,竟賣了一千多萬。我當時就想,多偉大的藝術品賣這麽高的價錢,相當於一座工廠!如果拿山區的老農的收入來衡量,一個老農乾活一年收入五千元就蠻不錯,可是拿這幅一千萬元的畫一折算就不可思議了。這位畫家一揮而就之作,得要一個老農乾上兩千多年,從西漢一天不歇一直乾到今!

我們的藝術市場合理嗎?

有人把書畫市場的無序歸咎於並不真正懂畫的收藏者群體,待到整個社會的文化素質提高了,市場秩序就會漸漸井然。也有人認為當前的“書畫熱”的關鍵是因為這些東西可以作為“軟黃金”,成為用來洗錢的美妙的工具。據說有人拿畫送禮時還附上拍賣公司出版的印有這幅畫五位數、六位數價碼的樣本。這些破爛的事先不說了。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頗引起我的思考,便是我們現今的書畫市場缺乏真正的藝術經紀人。真正的藝術經紀人應該既懂得藝術又懂得市場。他們不是一心賺錢的畫販子。他們有向社會推介優秀藝術品的責任,就像奧地利大畫家馬克斯·魏勒的夫人。魏勒夫人是一位歐洲著名的藝術經紀人,她結識魏勒時,魏勒名氣還不大。她立志要讓世人認識這位傑出的抽象主義畫家。而如今這位享譽全球的大畫家就是給這個極具眼光的女經紀人通過市場手段推介出來的。

真正的藝術經紀人是藝術家與市場中間可靠的橋梁。不像我們現今的畫界,畫販子不可靠,常常只好由畫家本人親自出馬,親自策劃、推廣和行銷自己。

藝術家一旦充當自己經紀人的角色,他就會被市場異化,時時察看市場的眼色,不知不覺順從市場的口味。有一位在市場上賣得高價的畫家,風格和內容始終不變。一次我問他因何總也不變。他的回答讓我吃驚。他說,他的畫一變,就會被人當做假畫了。他已經完全向市場投降。藝術服從市場而不再服從心靈和藝術本身,他的藝術自然也就止步不前。

藝術生命的本質是自由,是因為藝術家的心靈是自由的。然而市場會用金錢收買你的自由。你伸手拿到錢的同時,小心自由被收繳了。弄不好只能乖乖的或者媚俗,或者一個勁兒地重複自己。

我們期待一種健康的、良性的秩序在市場中建立,期待市場的規律與藝術的規律合二為一,期待著價格與價值同步,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即使藝術市場已經很成熟的歐美和日本,真正的藝術家還是需要清醒地面對藝術和背對市場。如果天天張望畫價,天天“功夫在詩外”,可能在市場上會取得一些“成功”和實惠,但付出的代價一定是對藝術理想的徹底放棄。

延伸閱讀:

馮驥才許可證藝界亂象:畫家作品沒進步,可價格怎麽就猛漲?

“畫作沒進步,但畫價為啥猛漲”

經常與當代畫家閑敘的馮驥才感覺一些畫家好像出了不小的問題。“畫家聚在一起聊什麽?聊誰的畫價高,而非誰的畫質好。”他說,“我仔細看他們的作品,沒有進步,可畫價怎麽就猛漲呢?”

在商品文化導向下,少數藝術家放棄“畫質越好價錢越貴”的藝術規律,而是屈從於市場規律,挖空心思通過炒作提升知名度以推高畫價。馮驥才說,於是,一些文藝工作者向市場看齊,感覺提高繪畫水準難,但提高畫價並不難。“當文化躺在市場裡,沒能吸引市場,則只能向市場妥協。”

"我的摯友—畫家吳冠中先生在世時經常和我通話,但他從沒談過他的畫價。”馮驥才回憶,一次創作油畫後,吳冠中乘公共汽車回到駐地,因怕油畫蹭髒別人或被蹭壞,索性用手拎著畫伸到車窗外,一走就是倆小時,到站時胳膊已經麻木……“我知道,藝術在他內心的分量有多重。”

馮驥才認為,俄羅斯若沒有托爾斯泰、契訶夫、柴可夫斯基,它的文化至多可稱‘高原’,沒有‘高峰’。中國倘若沒有李白、杜甫,沒有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文化也就矮了一大截……

"任何一個民族在偉大時代裡,必須有文化高峰。而高峰的顯現需要文藝精英。”馮驥才說,“文藝精英的內心絕不會與市場對接,而與國家、民族、社會相連。他們,不偏愛藝術中的自己,更愛自己內心裡的藝術。”

-E N 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