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年,我們錯過的古代壁畫

進入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大的“賽克勒”展廳,首入眼簾的是巨幅的中國元代壁畫《藥師經變圖》,它的“老家”是中國山西洪洞廣勝寺,畫中端坐著藥師佛,十二神將陪伴左右,表現了藥師如來及其隨從所在的東方佛教淨土的盛況。

中國古代壁畫,是繪在建築物的牆壁或天花板上的裝飾性圖畫。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繪畫形式。中國壁畫自古以來就具有獨特的氣派與風格,它在中國美術史上佔領有重要的地位,是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上文物看山西。在山西上黨地區眾多的文物勝跡中,宋、金、元木構古建築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壁畫,又成就了上黨文物的蔚蔚大觀。

由著名文化學者、作家馮驥才作序,葛水準和木兵編著的地域文化圖冊《塵埃?上黨寺觀壁畫》,由北嶽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該書收錄了長治、晉城兩地寺觀壁畫照片121幅,涉及五代、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為古代上黨地區各個歷史階段寺觀壁畫繪製的最高水準和代表作。其中所存的五代、宋、元壁畫,堪稱我國古代寺觀壁畫之孤品和精品。這些珍貴的壁畫,題材之廣泛,畫技之精湛,令人驚歎,被馮驥才譽為“上黨的金牆玉壁”。

《塵埃?上黨寺觀壁畫》系山西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圖冊中的壁畫照片由晉城市攝影家閻法寶、程畫梅夫婦攝製,從他們近年實地走訪上黨地區的156處寺廟拍攝的1600多幅圖片資料中精選匯編而成。

這些珍貴的壁畫作品,真實地記錄了古代上黨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民俗及風土人情,表現了不同時代畫工們創作壁畫的多種藝術風格,對於考證上黨乃至中國的美術史以及社會、宗教、文化等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作家葛水準在書中撰寫的《上黨壁畫沉思錄》,從文化角度對上黨壁畫的淵源、藝術價值進行了探究,同時也對上黨壁畫保護不力的現狀感到深深憂慮,希望有關部門切實加大保護力度,使精美絕倫的上黨壁畫煥發出閃耀的光彩。現選發書中部分文圖以饗讀者。

▲圖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諸神屯留縣姬村寶峰寺(元代)壁畫

上黨的金牆玉壁

/馮驥才/

1

作家葛水準拿來一本寺觀壁畫集的打樣,囑我作序,並說這是她家鄉山西上黨地區的歷代壁畫遺存,是由他們當地著名攝影家程畫梅、閻法寶及一些文化志願者歷經數年的艱辛跋涉,尋訪、拍攝和記錄集約而成的。

山西的寺觀壁畫馳名於世,諸多名作亦曾拜謁,可是對上黨整個地區的壁畫卻是頭一遭看,然其存藏之豐,畫藝之美,令我驚愕。這又叫我應上自己說過的一句話:“對於中華大地上的文化創造,我們不知道的永遠大大多於我們知道的。”於是,惹起了心中的一種文化的敬畏。

上黨身在太行太嶽的深處,山水雄奇,歷史古遠,文化醇厚;當歷史的大鳥飛去,會不經意地把它美麗的羽毛遺落在山野之間,那就要看今人是否識得與珍惜了。記得十多年前發起全國文化遺產搶救時,鑒於山西與河北兩省寺觀多,壁畫散布廣,特別是鄉野小廟的壁畫大多沒有列入文保部門,故將這兩省的田野壁畫列入搶救和保護之列。可是此事進行得並不如願,河北的張北地區有人做,山西卻一直沒人做。

這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遺憾與空白。然而,中國畢竟是個文化古國,總有心懷文化的良心的人。一些攝影家和作家站了出來,默默地承擔起這件事,終於將深藏在上黨大地皺折裡的這些壁畫傑作采錄和整理出來。

▲長子縣大中漢村三嵕廟壁畫(清)

2

中國的繪畫,先畫在建築的粉壁上,後來才畫在案頭的絹素上。所以壁畫更古老,更具源頭性,應受特別的重視。

中國的壁畫,在佛教東漸的過程中先後形成了三種樣式。先是具有鮮明中亞和西域特徵的西域樣式,繼而是受西北少數民族影響的敦煌樣式;進入中原後,最終形成了漢化的中土樣式。山西壁畫是中土樣式的典範。那種與《八十七神仙圖卷》和《朝元仙杖圖》如出一轍的造型和畫風,不只在永樂宮裡可以看到,在上黨地區高平上董峰村的萬壽宮、沁水坪上村玉皇廟、高平南李村觀音寺等處的壁畫中,也都可以領略到這種中土樣式特有的筆法、造型與神采。

可貴的是,上黨地區保存的壁畫上自五代,下及明清,完整地呈現著千年壁畫各個朝代畫風的嬗變。比如五代時期的簡括渾樸(平順實會村大雲院),宋代的豐繁典雅(高平舍利山開化寺),元代的沉健雄勁(高平上董峰村萬壽官),明代的雍容大氣(沁縣郭村大雲院);清代畫風的世俗化、鄉土化,以及文人畫法的介入,也鮮明地表現在這一時期上黨各地的廟宇的壁畫中。

一個並不太大的地區所保存的壁畫,竟能如此完整和有序地擁有各個時代的畫風,應該是一種歷史的幸運,也無疑是一宗極其珍貴的文化財富。

▲沁縣郭村大雲院壁畫(明代)

3

在我國的畫史上,往往出於一種文人畫雄踞主流帶來的偏見,壁畫被排除在外。唐以後的畫史很難再見到壁畫作者的姓名。中國壁畫史基本上是沒有畫工姓名的歷史。雖然,壁畫具有工具性,服務於宗教,但民間畫工們的畫藝並不在精英畫家之下。畫工們作畫時必需面壁站立,立腕懸肘;每畫長線,還要彎腰屈膝,一筆到底,畫出的線條卻流暢自如、隨心所欲、精準傳神。那些伏案作畫的精英們有能力畫出如此動輒數十平方米巨幅的壁畫嗎?

令人興奮的是,這些壁畫的特徵,民間畫工們超絕的才華,全部十分精彩地體現在上黨這些壁畫中。特別是這裡的宋元壁畫,堪稱中國壁畫“國寶級”的力作;一些畫面應是中國壁畫乃至中國繪畫的經典。

可是,隨著時代流轉,社會變遷,壁畫失去了使用功能而離開我們的生活,成為歷史。然而往往在這種時候,由於人們尚不能將其視為不可再生的寶貴的歷史財富,大批遺產因之泯滅消亡。

我相信近二十年鄉野壁畫的消失是大量的,令人痛惜!為此,這個時代需要有人“先知先覺”,搶救歷史,為了未來,勇於承擔,就像上黨這些文化的志願者對壁畫搶救性記錄所付出的努力。

接下去要做的事便是編制數據庫存、檔案,進行深入的學術性的研究了。

如果今天我們能夠保護好這些彩牆畫壁,待到明天就一定是上黨人的金牆玉壁。

上黨寺觀壁畫沉思錄

(節選)

/ 葛水準 /

彌陀殿門外,樹老時,葉子黃了,貼地的蔓草瘋長,幾隻麻雀在廊簷下覓食,醉人的安靜彌漫進骨縫裡。一縷陽光的貼近,讓我感受到了溫軟、易逝、短暫。寺廟喚醒了身體裡的安睡,因為,寺廟裡藏匿著時節帶給我夢囈的歡愉。

是的,一個唯一可以對付時間的物種——手藝。

佛的臉上照著黃昏的夕陽,周遭被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圍著,佛關切地俯瞰著,四下裡緘默無言,一切又顯得那麽生動,不加裝飾。廟外,牛羊永遠悠閑著一種姿態,莊稼輪回著節氣,物質的世界醒著。廟內,手藝人把佛國恆永的快樂定格在牆壁上,任歲月風雲變了又換,任人生來了又去,一概不驚,拈花微笑。

▲平順縣實會村大雲院壁畫(五代)

許多人先於我來到過平順大雲院,最出名的那一方五代壁畫少到令人觸目驚心。難道傳統的手藝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都必然會面臨衝突、震蕩、裂變的命運嗎?五代,此時的畫匠因襲了唐風,儘管他們不能擺脫宗教施主的命題,但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和頓悟反映到了他們的作品中。在灰暗的天光下,時間充滿動感,充滿快感,時間向世界顯示著未來的光芒。此時,時間中人類的精神軌跡被一方牆框住了。

壁畫《維摩經變》又名《文殊問疾》,是一段佛典,主角便是維摩詰。一個深達佛法,辯才無礙的富人。這位“居士菩薩”,在家如同出家,入世即是出世。相比釋迦摩尼拋棄人間權力、財富和榮耀,超越現實人生之外,將有限卑微的個體生命融入崇高無限之中的渴望,後來的社會大眾階層似乎更喜歡維摩詰式的修行。

維摩詰的形象,在東晉顧愷之筆下是“清羸示病之容,憑幾忘言之狀”。而到盛唐,敦煌壁畫顯其辯才而隱其病態,改為“凝神聚眉之態,傾身思慮之狀”。

眼前的五代壁畫,維摩詰面容漫漶難辨。

這裡的畫面強調“聽”,最微弱的聲音和最多的可能交匯在聽者清淨的心裡,才可能是聽;畫面上的聽眾也做到了,幾乎沒有人放棄當下真正的聆聽。似乎那些細微的聲音穿透歷史的壁壘將辯論提高到更重要的普世價值中來,並且製造出了悅耳、智慧和富有冥想氣質的氛圍,聽覺的太空變得深邃和開闊,它讓所有駐足者安靜、內省、敏感。

大雲院彌陀殿的五代壁畫殘存約20平米,除去扇牆上的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和幾不可辨的“西方淨土變”,佛殿東面山牆上的此幅《維摩經變》也只剩10余平米,世俗的青睞最終落到了此處,不違逆歲月,失去的走失了,在現代性美好生活的共建中,殘存的壁畫在懂得佛理的人心中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依舊是頂禮膜拜的對象。世俗大地上,有多少人明白這方丈之數!

……

壁畫是立體的電影,站在這樣的一幅幅歷史巨片跟前,人的浮躁,人的狂妄是否可以立馬灰飛煙滅?

▲長治縣大峪村壁畫(明代)

當我看到頭戴鏤金的尖頂寶冠,面部造型近似笈多佛像,表情寧靜、悲憫而溫柔,右手優雅的手勢輕撚著一朵蓮花。他佩戴著寶石項鏈,珍珠聖線和臂釧手鐲,絲綢腰布紋飾簡樸、呈現女性優美的三屈式。周圍的愛侶,孔雀、猴子、棕櫚、山石,五彩斑斕,構建出繁密幽深的背景,襯托得菩薩的形象格外豐滿明麗時,我第一時間想到了手藝人的遷想妙得,接著那些花明月朗的願望就誕生了。超凡出塵的靈性、德行、韻致和姿容之美,常叫我對悲涼的世道,凋敝的人心,增加暖意,且光華曦曦。

這是一個沒有聲音的世界,但這些歷經千年的壁畫卻仿佛在訴說著什麽。那是連接眼前的神界與未來的俗世之間的橋梁,尋著橋梁,我們都將回到那個紅塵紛擾的民間。

繪畫是藝術創造過程,但是,藝術從來就是極具個性的勞動。寺廟牆壁上的時間是穩定的,光明永在,時間的味覺,時間的停滯,時間作為第四度太空,讓你在那個切近的太空中,告訴你萬物有靈論,因為,世界是活著的,活著的萬物,風和霧,雨和雪,所有東西都具有生命力。

民間手藝人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文人”或“畫家”,他們只是當地以繪畫為生的“畫匠”,有些時候,廟宇建設資金多寡不一,僻於鄉村難以引來高水準的畫家。進廟裡畫畫只是他們的謀生之道。文人畫是一個應道時尚的標尺,它無形地影響著畫匠們的繪畫風格。繪畫是藝術創造過程,但是,藝術從來就是極具個性的勞動。

▲郊區石橋村二仙廟壁畫(清代)

有什麽樣的時代,便有什麽樣的藝術。

曾經的時代,人民不僅信仰眾多的神祗,也認同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使得民間始終生活於一個相互依賴的多重社會關係之中。

當下社會,文化發展遠遠落後於經濟的飛速,業已富裕起來的人們到底缺失了什麽?

生命充滿了生與死、愛與恨,充滿感知又處在未知,在精神底蘊無比深刻的荒蕪之上,生存之外,循跡攀升,我能夠找到聲音的旋律,找到白天與夜晚交替的節奏和韻律,找到解救、釋放、安穩,然後進入神奇之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