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巨頭抱團入局,但出行不是一樁容易的生意

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發力出行市場,但看似前景光明的出行生意似乎並不好做。

大眾與滴滴悄然在上海嘉定注冊一家合資公司。工商注冊信息顯示,新合資公司名為上海桔眾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由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0%,上海大黃蜂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惠迪(天津)商務服務有限公司持股60%,其法人代表為滴滴快捷出行事業群負責人陳汀。

大眾想要在中國開展出行業務由來已久。大眾中國執行副總裁蘇偉銘曾對外表示,“與滴滴的合資不只是網約車,我們希望可以嘗試更多項目,如自動駕駛的計程車運營等”。

多方的研究結果都表明了傳統車企發力出行領域的必要性。普華永道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傳統汽車製造商在全球汽車行業的利潤份額可能會從85%下降到50%以下。如果傳統汽車製造商不及時提供按裡程付費的計程車服務,將會面臨被現金流充裕的技術公司邊緣化的風險。高盛集團的研究也表明,在全球計程車市場上,網約車服務目前已佔近33%的比例。到2030年,一旦自動駕駛計程車投入使用,其市場規模或將擴展8倍,至2850億美元。而如果不進行創新,這些傳統車企最終會成為Uber等出行企業的供應商,不再享有較高的利潤。

大眾之外,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在積極布局,吉利推出曹操出行、福特牽手中國的本土企業眾泰汽車、上汽集團除了推出分時租賃業務EVCARD之外,近期還推出了網約車業務“享道出行”,戴姆勒聯手吉利成立網約車公司……

與國外相比,中國市場上對於出行業務熱衷的除了傳統主機廠之外,還包括滴滴、美團等互聯網科技。按照貝恩公司發布的中國出行行業報告,早在2017年,中國就已經超越美國和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行市場,網約車市場的交易規模更是超其他各國交易數量的總和。預計到2020年中國網約車市場規模將達到720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增長11倍。

如此巨額的市場,難免會引得各路英雄“競折腰”。不過雖然市場潛力喜人,但當此前滴滴被曝出在2018年虧損了近109億元時,幾乎所有人都驚訝得幾乎掉了下巴。如此龐大的市場基數,加之三成左右的抽成,滴滴為何還會創下巨額虧損?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看看滴滴的商業模式。和Uber一樣,滴滴的商業模式在矽谷被稱作雙邊市場,即通過互聯網平台來撮合交易,平台收取中介費,eBay以及Airbnb都是這一業務模式的代表。短期來看,中介費也就是業務抽成是滴滴當下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而要獲得更為長期穩定的利潤,就必須要在現有的業務之外,拓展和培育衍生業務。

滴滴雖然在市場佔有率方面做到了遙遙領先,但並未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一方面,無論是在司機端還是在乘客端,都沒有足夠的黏性,一旦補貼降低或者其他攪局者進入,就會受到威脅;另外,雖然滴滴擁有大量的流量,但這些流量在短期內並沒有非常有效的變現渠道,滴滴此前也曾嘗試過其他衍生業務,但最後都不了了之。依賴出行為切入口,希望能夠打通整個產業鏈的滴滴,目前的進展並不算順利。此外,滴滴還面臨的政策監管、合規等各種問題。

其實,不只是滴滴,美國的Lyft、印度的Ola、巴西的99乃至uber,都面臨著如何盈利的巨大考驗。反觀車企的移動出行業務,盈利難題依然難解。寶馬在2011年就開展了DriveNow業務,戴姆勒的Car2Go業務在2008年就已投入運營。此後,雙方都曾將上述業務引入到中國市場,不過,經歷一段時間的試水之後,現實的問題使得其不得不選擇與中國的本土出行服務商進行合作。而在全球市場,戴姆勒和寶馬在前幾日公布了將成立包括出行、充電等業務在內的5家合資公司。對於習慣單打獨鬥的車企來說,頻繁的抱團正說明,在出行、新能源等新興的業務領域,依靠一家的力量將很難獲得成功,團結起來才可能走得更遠。

業內一致的觀點,無人駕駛或者自動駕駛的實現,可能會推動分時租賃、網約車等移動出行業務走向成熟,而要收割勝利的果實,還必須經歷曲折和寒冬,而尋找資源互補的夥伴抱團取暖就成為必然之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