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熊市下的券商新三板業務:掛牌沒活乾 做市不敢乾

  熊市下的券商新三板業務:掛牌沒活乾,做市不敢乾,督導有人愛有人嫌,研究不知道怎麽乾

  來源:讀懂新三板

  掛牌慘淡,IPO加速,指數下跌,無不刺激著券商的神經。新三板業務似乎成了券商業務的眾矢之的,不賺錢風險還大。

  去年下半年以來,券商調整收縮新三板業務已經不是什麽新聞,新三板的寒冬比所有人預計的更加寒冷,也更漫長,持續不見產出的投入,瓦解了券商長官的耐心。

  有的券商直接選擇退出,不再主動新增掛牌,隻保留持續督導團隊;還有的券商,將一級部門調整為二級部門;只有少數券商繼續堅守。

  這一切背後,自然是業務無法開展的艱難:

  掛牌,沒活乾

  做市,不敢乾

  督導,有人愛,有人嫌

  研究,不知道怎麽乾

  / 01 /

  掛牌,沒活乾

  “2015年新三板市場快速擴容,全年實現推薦掛牌業務淨收入9637萬元”,這是讀懂君在某中小券商的招股書中看到的。這家券商,當年的推薦業務量排名在30名外。

  時過境遷。經歷了過去幾年的瘋狂,新三板掛牌業務已進入寒冬時代。

  截至4月25日,新增247家掛牌企業,而2015年1月份和2016年1月份,單月掛牌數量就分別達到了292家和494家,2017年1月份還有291家掛牌,差距顯然易見。

  這一點,某券商場外市場部門主抓前端掛牌業務的吳波(化名)感觸最深,他說,之前市場火的時候一周立項二三十家,現在一周一家,還是非常傳統的企業,“2017年做的項目全是之前的存量。”

  今年以來,只有4家券商掛牌企業數量超過10家。最多的是開源證券,掛牌28家;其次是國融證券,掛牌17家;安信證券則明顯放緩了腳步,掛牌12家;中信建投排名第四,掛牌10家。

  新增247家掛牌企業一共涉及到70家券商,也就是說,平均每家券商僅掛牌3.52家企業。這個數量,創收極其微薄。 

  “3家?只能養活一個年輕的團隊而已。”南方某券商掛牌團隊負責人告訴讀懂君。他口中的年輕團隊指的是,成員都是剛入行的新手,沒有一個老手。

  “現在我們都在忙著幫企業摘牌,哪有時間去做掛牌?”某掛牌人員對讀懂君打趣道。

  這句話折射出了新三板掛牌業務的寒冬,來了的都要走,沒來的不願來。

  “新三板發展的這幾年,掛牌企業超過1萬多家了,現在的企業家身邊誰還沒有個掛牌新三板的朋友,一打聽沒什麽好處,誰還肯來?”北京某中小券商掛牌人員對讀懂君說,即使是在中小企業“富庶”的地區,比如長三角。

  這種情況下,券商選擇裁員、退出,也不難理解。

  “之前對新三板給予厚望,當時趕上IPO關閘,保代養著沒事兒乾,成本高,所以掛牌數量非常可觀。但現在環境變了,IPO開閘,反觀新三板掛牌,付出的精力跟IPO差不多,收入卻只是零頭,沒必要。”某市場人士對讀懂君表示。“以前是保代下來做掛牌,現在是掛牌團隊想方設法去做IPO。”

  吳波所在的團隊最多時近200人,還專門成立了小20人的團隊為企業提供後續服務、持續督導,但依然不可能每時每刻滿足企業所有的需求。

  單是滿足公司的基本需求,搞定各類公告、定期報告就已耗盡心力,“70年代的人都乾不了這份工作。每天晚上公告不過來我們不睡覺,系統不關門我們不睡覺,很多80後的小朋友已經‘三高’了。“

  況且,券商還面臨著如此嚴酷的監管環境,“我們就賣了顆白菜,你怎麽說我賣白粉呢?職業風險太大了“,吳波說,他們新三板部門拿到的監管函,比券商成立至今拿到的還多。

  他告訴讀懂君,這就是為什麽很多券商不做掛牌業務的原因,因為沒法做了。

  新三板從業6年,吳波感慨頗多,“新三板走到今天相當不容易。當下的新三板確實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困難,以至於我們很多同行已經堅持不下去了。有些把掛牌業務砍掉了,有些把做市砍掉了……”

  / 02 /

  做市,不敢乾

  “現在還能勉強保本,再跌下去,快要把2015年賺的全部虧出去了。“某國有大券商的做市業務負責人說,”哪裡還敢加倉。“

  從做市商變動數據來看,現階段,幾乎沒有做市商敢加倉。

  今年以來,刨除企業變更轉讓方式的情況,做市商退出310次,新增的只有118次。

  共計39家做市商淨退出,淨退出最多的是東吳證券,共退出45家企業做市行列,同時隻新進1家做市企業,淨退出44家。進入3月份以來,東吳證券開始加速退出,3月23日至今,共退出35家;

  其次是廣州證券,退出24家企業做市行列,無新增做市。

  今年以來,只有29家做市商淨新增做市業務,聯訊證券和東興證券淨增最多,均為 6家,第一創業淨增5家,此外,沒有做市商淨增做市企業超過5家。

  “我們現在不敢發力,穩妥點比較好“。滬上某大型券商的做市業務負責人對讀懂君表示, ”每個月給公司遞報表浮虧那麽多,壓力很大,頭髮都白了“。

  今年以來,新三板做市指數一路向下,從年初的990.91點下降到897.08點,降幅為9.72%。

  如果與2015年4月7日做市指數最高點2673.17相比,已經下滑了66.44%。

  一方面是股價下跌的風險,另一方面,在現階段的流動性下,就算账面不浮虧,做市商也很難賺到錢。

  一位離開新三板的做市業務負責人曾這樣算過一筆账:現在新三板每天成交額幾千萬,按1億算,一年200多個交易日,一年能有200億的成交額,市場上近100家做市商平分,每家2個億的成交額,5%的差價,就是1000萬的收入。

  反推做市商的資金成本,算出資金投入,一家做市商一年頂多能投3個億。資金成本各家不同,按5%算,3個億就是1500萬的成本。這是什麽概念,如果投入做市的規模如果超過3個億,很可能連成本都負荷不了。

  “不扣資金成本盈利,扣掉幾乎不賺錢。如果實盈減浮虧,那就是虧錢。”某券商人士坦言,2015年行情特別好,2016年就不怎麽賺錢了。

  更重要的是,“運行兩年的做市商制度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關於做市商行為邊界也亟待明確“,某券商場外市場部門總經理直言,紐交所和納斯達克推行的混合做市制度,這就把做市過程中人為的因素砍掉了,”而我們是傳統的做市商,人為因素較多,價值發現和操縱股價的邊界,做市商組織交易與利益輸送、操縱市場的邊界都要理清。“

  / 03 /

  督導,有人愛,有人嫌

  督導這個業務,一直都是有人愛,有人嫌。

  今年以來,更換督導券商的企業共計235家。總體來看,大型券商基本不再承接督導業務,以退為主;還在承接督導業務的以中小券商為主。

  督導業務淨新增最多的是長江證券和首創證券,淨新增數量都為17家。其中長江證券今年以來解除6家,承接了23家,淨新增17家;首創證券,新增17家,沒有與一家公司解除督導協定。

  而在解除督導業務方面,安信證券解除最多,共24家,同期隻承接了1家督導企業;其次是中投證券和中信證券,分別解除19家、15家,並無新增承接督導。當然,中投在被中金收購以後,新三板業務一直在退。

  全市場1.14萬家企業,保守每年15萬元督導費,市場在這一塊的經費17億。算上定增的通道費,總收入20億以上。市場不超過800位專職督導員,加上水電人均成本不超過50萬,成本不過4億。誰還敢說督導業務不好來著?

  但這錢也並不好賺。就像吳波說的,“我們就賣了顆白菜,你怎麽說我賣白粉呢?職業風險太大了”。對於一些大券商來說,新三板是蒼蠅業務,實在不值得為此去拿股轉系統的自律監管函。

  市場上已經有券商隻退不進了,不管是做市還是督導業務。

  對於中小券商來說,督導應該是這個存量市場裡最大的業務入口了。各家策略不同,大都是希望通過掛牌切入掛牌後市場,融資、並購等。

  “一方面,現在承接一些規範、可持續性經營的公司,有塊兒穩定收入;另一方面,最後不能說所有企業都有其他業務機會,一批能提供業務機會就極好了。”某中小券商場外部門負責告訴讀懂君。

  讀懂君了解到,有的券商把掛牌和督導業務轉到了融資部門下面;有的券商,讓督導部和融資部一起開晨會,希望將兩個部門打通;還有的券商,直接將督導、並購融資部門整合,成立企業金融服務部門。

  還有的券商雖然在承接督導業務,但部門名稱已經更換為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服務的對象除新三板公司,還有未掛牌的中小企業,幫助它們進行融資等資本運作。

  / 04 /

  研究,不知道怎麽乾

  “他們可能也只能撐一年了“,某位市場人士對讀懂君表示。這裡的他們,指的是某大型券商賣方研究團隊,在去年,還入圍了新財富新三板最佳分析師團隊。

  一直找不到盈利模式,是新三板賣方分析師心中永遠的痛。在A股,盈利來自分倉模式,金主們都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至今不能投資新三板,賣方能有什麽收入呢?接近於零。

  內部聯動是新三板賣方研究基本上也僅限於的一種模式。就是給自己券商直投部門、做市部門服務。但是自家人,又能買多少呢?靠這個,吃不飽飯。

  轉型?怎麽轉?去做FA?觸碰底線了底線,你的站位怎麽算?做投顧,和機構合作一起發產品?這種形式只有券商獨立的子公司能做。

  早在2016年,北京某中小型券商的新三板賣方研究團隊就轉去私募股權市場,為自己的直投服務;2017年,又一家中小型券商的賣方團隊轉型去做FA。

  2016年,股轉公司希望券商各位賣方分析師大佬們能更加賣力,召開了一個座談會。不過,當年參會的各位,現在基本上都已經離職了。

  文 | 戚旭 蔡聖件

責任編輯:張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