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6家券商退出228隻做市股 券商被迫做三種選擇

  搶項目,搶人才,曾經如火如荼的新三板市場,如今空留一聲哀歎。

  今年以來,新三板做市指數繼續下行,交易量縮水,46家券商參與的228隻新三板股票不再做市,而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不增反減,一季度累計減少71家。

  既扮演主辦券商角色,又承擔做市商責職的券商,正面臨多種考驗。曾經動輒百人以上的場外市場團隊,如今不得不重新做出選擇:

  一類券商直接選擇退出,不再主動新增掛牌,隻保留持續督導團隊;

  也有一類如安信證券等,則將一級部調整為二級部,分支機構此類業務全部叫停;

  還有一類如國泰君安證券、國信證券等則選擇繼續堅守,只是將重心向存量市場轉移,提高服務深度,延伸產業鏈。

  46家券商退出228隻做市股

  新三板市場,如今成為做市商和投資者的一塊“心病”,做市指數早就腰斬,做市交易金額也幾乎縮水一半。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新三板股票退出做市,也越來越多券商砍掉做市標的。

  自去年以來,新三板行情一直下滑,今年還是繼續延續這樣的趨勢。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三板做市指數一路向下,從年初的990.91點下降到909.81點,降幅為8.18%,如果與2015年4月30日,新三板做市指數最高點2673.17相比,已經下滑了65.97%。

  交易量方面,股轉系統公布的數據顯示,本周新三板股票的成交數量只有2.32億股,比上周減少了54.58%;成交金額只有10.08億元,比上周減少了51.12%。其中,做市交易成交的數量為8709.21萬股,比上周減少37.8%;做市交易成交的金額為3.11億元,比上周減少了42.51%。

  因此,越來越多的新三板企業選擇退出做市交易,甚至直接退出新三板,而越來越多的券商也選擇砍掉手中的做市股票。今年以來,退出做市的新三板企業數量就明顯比新增做市的數量要多。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47家券商新增做市共118隻股票,其中包括47隻首批做市的和71隻非首批做市股票。

  國泰君安、聯訊證券各新增做市7隻股票,安信證券、國信證券各新增做市6隻股票,第一創業東興證券各新增做市5隻股票,東莞證券、國元證券申萬巨集源證券、銀泰證券、浙商證券和中山證券各新增做市4隻股票。

  然而,今年以來退出做市的股票數量則遠高過新增做市的股票數量。Wind數據顯示,46家券商退出做市的股票數量達到228隻,接近新增做市股票數量的2倍。

  具體來看,東吳證券退出做市的股票數量最多,達到31隻。其次是東莞證券,退出21隻股票做市。廣州證券退出做市15隻。退出做市股票在5隻以上的券商還有,國泰君安證券、華泰證券太平洋證券、華安證券東方證券、九州證券、招商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證券光大證券、南京證券、國信證券和華福證券。

  退出or調整or堅守

  更為直接的是,不僅越來越多的新三板企業退出做市,還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直接選擇退出新三板。股轉系統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月,只有2月份新三板掛牌企業有淨增加(掛牌-退市),1月份新三板掛牌企業減少了24家,3月份減少了多達71家。

  從交易慘淡到業務量縮水,既是主辦、也是做市商的券商做出了多種選擇,曾經超過100多人的場外市場團隊,有的券商選擇退出,有的進行調整,有的選擇堅守。

  在不少券商的業務架構中,新三板業務中做市部門和掛牌、督導部門不在同一個條線。做市部門更偏交易屬性,劃歸為自營或交易類的部門居多。掛牌、督導團隊主要屬於投行體系內。也有券商將整個新三板業務都納入在投行體系。

  申萬巨集源證券自2006年設立場外市場總部以來一直將場外市場總部作為一級部門,下設掛牌和督導業務。做市業務則在投資交易事業部下,主要考慮到做市和掛牌兩邊的風險隔離。

  “很多券商認為新三板業務是風險高但收入一般的業務,總體算下來投入產出比是低的,因此慢慢退出或弱化這塊業務。”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新三板業務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廣發證券除了保留對原有掛牌企業的督導之外,也幾乎不再主動發展新三板業務。

  而像安信證券等券商,則將原來的一級部門調整為二級部門並入大投行板塊。安信證券原來的中小企業融資部,合並調整為投行體系下的二級部門,更名為成長企業部。招商等其他券商也有類似的情況。

  不管是退出也好,調整也罷,帶來部分的新三板業務人員流失和整合,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不管掛牌也好、做市也罷,業務量縮減不再需要那麽龐大的團隊,也不再是從業者追逐的藍海;

  二是原來部分券商分支機構也招聘了部分新三板業務人員,而在《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類業務內部控制指引》發布之後,分支機構不能再開展此類業務,人員的處置就只有進行篩選再做去留安排。

  不過,也有一些券商選擇堅守,比如國泰君安、國信證券等券商,仍將新三板業務作為一級部門。

  據記者了解,國泰君安新三板業務原屬獨立於投行體系的場外市場部,後拆分為新三板業務部及新三板做市業務部兩個一級部門,各自涵蓋推薦掛牌、定向發行、持續督導及做市業務。

  2016年底,國泰君安將新三板業務並入投行體系,同時調整了推薦掛牌立項標準,並進一步加強了質控及內核等審核要求。做市部門去年還新招了人員,對於做市股票的門檻要求亦有所提高。今年以來,國泰君安僅新增做市7隻股票。經過一系列調整,在2017年度股轉系統主辦券商執業品質的評價中,國泰君安累計排名全市場第一。

  但是,大部分中小券商幾乎退出了新三板市場。總部位於華中的一家中小券商新三板業務人士告訴記者:“我們掛牌團隊今年基本沒什麽項目做了,今年以來一個新的掛牌函都沒拿到。”

  挖掘存量市場,延伸產業鏈

  今年一季度,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數量減少了71家,只有個別券商仍在持續推薦企業掛牌新三板,大部分的券商都已將精力轉移到存量市場,提高服務深度,精選保留個別做市標的。

  新三板存量市場已經非常大,目前掛牌企業累計有11532家,而新三板實行的是終身督導制度,排名前十的主辦券商需要督導的企業大多都在300家以上。其中,申萬巨集源最多的有650家、安信證券583家、中泰證券478家,督導數量第十的廣發證券都有290家之多。

  國信證券場外市場部總經理魯先德表示,目前對新增掛牌企業和做市標的的篩選要更謹慎些,更多的是投入到存量市場挖掘中,雖然艱苦一些,但提高服務深度,往產業鏈方向延伸,培育優質的中小企業項目依然是有效的,只是周期很長。

  也就是說,一批券商將重心轉向了掛牌後服務,業務重心從通道為主的掛牌端轉向掛牌後的融資,重點在完善新三板產業鏈,而這種方式也是奏效的。申萬巨集源證券,早在做市制度實施之前經過多年布局就實現了場外市場部實現盈利。

責任編輯:陳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