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畫中的“龍舟競渡”,宋元以前並不只在端午

端午節在中國由來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時代。關於其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關於端午習俗,最廣為人知的是劃龍舟、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飽粽子等。

其中劃龍舟根據傳說,源於屈原投江。而根據今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劃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有以龍舟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也有古代繪畫描繪三月三的風俗是 “龍舟競渡”。

據文獻記載,端午節“龍舟競渡”習俗至漢魏時才與屈原連上關係。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

在藝術創作中,以“龍舟競渡”為題材的作品,在歷代屢見不鮮。從中也可以看到“龍舟競渡”的歷史。

據文獻記載,端午節“龍舟競渡”習俗至漢魏時才與屈原連上關係。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

(傳)唐李昭道,《龍舟競渡圖頁》,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昭道,世稱小李將軍,傳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圖》、《明皇幸蜀圖》等,此圖也是典型的青綠山水作品,畫中運用的石青石綠歷久彌新。通過畫中所描繪的建築判斷,畫中的情景當為宮廷中歡度端午的場面。華麗的宮廷樓閣位於畫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體現出來,遠景為青綠的山巒。畫面中,人小如豆卻清晰可辨,生動有趣。“豆人寸馬” 也畫得須眉畢現。但由於畫面繁複,線條纖細,論者亦有“筆力不及思訓”之評。《龍舟競渡圖頁》中所繪龍舟亦生動可掬,靈動飄逸。

宋元時期,龍舟竟渡更加活躍。宋代的皇室貴族們對龍舟競渡的表演尤為鍾愛。《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皇帝曾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竟渡之盛況。金明池乃北宋京都汴梁的皇家禁地,每年春季都舉行龍舟競渡活動。比賽當日,金明池水殿的水面上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可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文的大龍船,可謂“水戲呈畢,百戲樂船,熱鬧非凡。”

宋 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天津博物院藏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所作《金明池爭標圖》與《東京夢華錄》記載基本吻合,表現主題的龍舟競標場景以一艘大型龍舟為中心,營造出龍舟比賽的激烈與緊張氣氛。

也有專家根據後世《清明上河圖》卷的本子在卷尾出現金明池奪標的情景,使全卷在高潮中結束,而認為《金明池爭標圖》原為《清明上河圖》的一段。

同樣表達金明池龍舟競渡海還有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元代王振鵬的《龍池競渡圖》:

王振鵬,《龍池競渡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依卷尾所題,本卷正是描繪北宋崇寧間三月三日,在金明池龍舟競渡爭標,萬民同樂之景。卷首繪禦座大龍舟在四艘龍頭、虎頭船的前後搖旗護送下,昂首向前。池中央水殿樓閣、平台拱橋相連;水秋千、水傀儡等水戲活動在行進間開演;卷尾高大的寶津樓矗立,而十二艘龍虎船,正敲鼓迅檝,朝標竿急馳。觀覽畫中旗飛槳揚,似聞鑼鼓震天,龍舟競渡的壯景可謂形容得淋漓盡致!但因對畫中若乾跋印存疑,故本卷或為元以後的臨仿本。但對照《金明池爭標圖》亦可見其史料價值。

元 佚名,《龍標奪卷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雖無作者款識,但有清乾隆、嘉慶內府收藏印記四方。墨線白描界畫樓閣反映了元代建築繪畫最為典型的時代新風,宮廷畫家王振鵬則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人物。他曾先後兩次畫過《金明池奪標圖》,並受到當時貴戚大長公主的讚賞,引得後人紛紛臨摹,至今傳世的摹本和改繪本仍有七八本之多。此卷筆法秀勁細密,純用白描、捨棄設色的表現手法更使畫面千繁萬複而不顯阻滯擁塞,給人細膩、明潔、素雅之感。殿閣巍峨,龍舟爭渡,旌旗獵獵,櫓槳奮動,動態的舟船和眾多的人物活動打破了靜態樓閣的沉寂,賦予了通常流於平板的建築畫緊張的情節和熱烈的氣氛,反映出王振鵬建築畫的風格特點。正如虞集所評:“振鵬之學,妙在界畫,方圓平直,曲盡其體,而神氣飛動,不為法拘。”

到了明清時期,上自皇室貴胄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重視龍舟競渡。明代帝王,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禦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民間的龍舟競渡場面亦格外壯觀,如明人張岱的《陶庵夢憶》對民間的競渡描述道:“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即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後旌幢繡傘。金山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遝遝然而沸。

圖:

吳彬《歲華紀勝圖(冊)—端陽》,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入清以後,風俗仍沿明朝,順治康熙年間皇帝和王公大臣,在西苑乘龍舟泛遊,乾隆、嘉慶年間等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

清《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五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分別藏有《雍正十二月行樂圖》和清院本《十二月月令圖》,兩套均為表達農歷正月到十二月間,民間各種節令與習俗的風俗畫,五月皆以競舟為主題,其中北京故宮的《雍正十二月行樂圖》描繪的便是皇家歡度端午節的情景。圖中雍正皇帝身著漢裝,與眾皇妃、皇子歡坐於碼頭樓閣之上,數艘華麗的宮廷龍舟馳騁於水面之上。整幅畫面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而台北故宮清院本《十二月月令圖》此套圖軸可能由清乾隆初年宮廷畫家合作完成,為絹本淺設色,曾經在乾隆帝宮廷裡懸掛,每月一幅。

清 《十二月月令圖》(五月),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還藏有一卷清代王概繪的《龍舟競渡(卷)》,相比宮廷繪畫的富麗精致,此卷以江河為主線,漸漸展開端午時節賽龍舟的場面。畫面用筆工細,場面宏大。幾艘龍舟昂首翹尾,動感十足。船上人小如蟻,但奮力劃槳之勢盡顯。在構圖上,運用大片留白表現水天一色和浩渺的江河,給人以開闊的視野。而江中點綴的漁家小船及岸上人們爭相觀看的情景,又使畫卷平添了幾許情趣。

清 王概《龍舟競渡卷》(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而對於端午的全景式描繪當屬清代徐揚的《端陽故事圖冊》,此圖冊各開分別描繪了端陽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集中表現了歷代各地的風俗習慣。每開均以隸書題寫畫名,並以行書對畫作加以注釋,以便讀者進一步理解畫面內容。

第八開名《觀競渡》,題:“觀競渡,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

其他還包括,

第一開名《射粉團》,題:“射粉團,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第一開名《射粉團》

第二開名《賜梟羹》,題:“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

第三開名《採藥草》,題:“五日午時蓄採眾藥治病,最效驗。”

第三開名《採藥草》

第四開名《養鴝鵒》,題:“取鴝鵒兒毛羽新成者去舌尖,養之皆善語。”

第五開名《懸艾人》,題:“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第五開名《懸艾人》

第六開名《系采絲》,題:“系采絲,以五色絲系臂,謂之長命縷。”

第七開名《裹角黍》,題:“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讚時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