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反覆腹瀉?有可能你已患有比腸炎更可怕的炎症性腸病!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在我國,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在十萬分之一左右,由於認識率低,患者中近半數不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炎症性腸病究竟是一種什麼疾病,又該如何預防?

炎症性腸病比腸炎更可怕

炎症性腸病,英文簡稱為IBD,是累及迴腸、直腸、結腸的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這是一類慢性病,目前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沒有治癒的方法,但有藥物可以控制病情減少複發。目前,粗略估計全世界約有1000萬人患病,這個數字仍在不斷的上升中。在我國的發病率也正在逐漸上升,且大多是十幾到三四十歲的青年男女。臨床表現腹瀉、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

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腸,逐漸向全結腸蔓延。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因為出現便中帶有膿和血、便次增多、腹痛等前來看病,經腸鏡等檢查後診斷潰瘍性結腸炎。

克羅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為非連續性全層炎症,最常累及部位為末端迴腸、結腸和肛周。開始可能沒有特別明顯的癥狀,直到出現明顯的腹痛、腹部鼓包、腸子堵住、吃的東西排不出來甚至手術後才得以診斷。

沿海地區更易患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的確切病因至今尚未發現,但這類疾病是伴隨工業革命、農村城鎮化而出現並迅速增多的,最早報導於1859年的歐洲。隨著經濟水準的發展,尤其在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的患病人數近年迅速增長。

「民以食為天」,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飲食結構逐漸遠離素食,從粗茶淡飯到大魚大肉,拋棄了東方傳統的低脂、高纖維素、富含維生素的飲食習慣,而逐漸西方化,高脂、高糖、高蛋白。殊不知,這些食物也是腸道那些「有害」細菌的最愛,它們好吃懶做,在這些食物的滋養下,擠走了對健康有益的正規軍,腸道的炎症隨之而來。

日常食物中食品添加劑(如各式乳化劑,常用於飲料、冰淇淋、烘培食品、巧克力等)的濃度很低,但長期食用可以在腸道內的集合淋巴結內聚集,同樣引起菌群的改變,而菌群變化和炎症性腸病的發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難發現,在人均食品乳化劑消耗大的國家,也是炎症性腸病發病率高的國家。

除了飲食、衛生條件等環境因素,也有遺傳的因素,有5%的患者直系親屬(如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患有炎症性腸病。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探索炎症性腸病患者的免疫紊亂問題:推測是環境因素激活了人體的免疫系統並引起它對自身消化道的攻擊。

如何愛護消化道

愛護腸道要從愛護腸道菌群開始。預防炎症性腸病,預防很多與「吃」有關的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都要從愛護我們的腸道菌群開始。對健康有益的菌群喜歡 「兩多兩少加一低」的飲食結構,即多蔬果、多高纖、少調味、少加工、低油脂。

愛護腸道要從保持健康穩定的情緒開始。消化道受大腦司令的支配,精神緊張、焦慮、鬱悶都會引起腸道的不適,甚至改變菌群的構成。穩定的情緒可以讓我們的消化道充滿快樂積極的細菌。

愛護腸道要從運動開始。規律的運動,健康的飲食結構、愉悅的情緒都是我們腸道中兆有益細菌的最愛。

李玥(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