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跟隨陳坤行走九年,我們終於找到了自己

做陳坤的粉絲,是件很辛苦的事:他太低產了。

做陳坤的粉絲,更是件幸福的事:我們能在他發起的“行走的力量”中看到沒加濾鏡的他。

他被行者故事打動而眼含熱淚。

他會因為行者誤解了行走初衷怒砸登山杖。

他在篝火晚會時跳起奇怪的舞蹈,笑得像個孩子。

從2011年夏天開始,陳坤都會組織面向社會大眾招募的行者“止語”行走,度過一周沒有信號的野外生活,至今他們已經走過了西藏、青海、喜馬拉雅、敦煌、香格裡拉各地……

路上的風景不是緣起;“止語”然後關照內心才是歸處。

走的是路,看到的是“我”。在這一段段行走中,陳坤不再是個“演員”,他就是陳坤。

在《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這本書裡,陳坤寫道:

“外在與心靈的行走,兩條生命的線索,看似毫無相交,其實彼此對應,互相影響。如果學會在外在的行走中安靜下來,放鬆自己,與內心對話,從中獲得正面的力量,我相信才是行走的真正意義。”

9年來,行者隊伍不斷擴大,行走的線路越來越豐富。

主題卻從未變過:聚焦內心,感知真實的自己,探究更好的生活。

2019年,第九次“行走的力量”正式啟動。

今年“行走”的主題是:看見自己本來的樣子。

今年的報名條件,除了必要的身體健康要求之外,有意參加者在面試前依然要經過兩輪獨特的選拔。

第一輪,填寫行走報名表。

基本信息裡包含“二十個我”的分享。

第二輪,用短視頻的方式分享個人煩惱清單。

看得出,找到自我的重要性遠遠重於行走本身。

之所以希望大家分享個人煩惱清單,陳坤說,是希望大家和“行走的力量”一起,覺察到自己現階段的煩惱,並通過煩惱反思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和想法,探索與其更好相處的方式。

也就是:透過情緒看見本我。

今年,“行走的力量”依舊邀請了一些對“看見自己本來的樣子”有所感觸的朋友加入,主持人、辯手陳銘作為特邀主持助力“行走的力量”啟動發布會,並分享自己對“情緒”的思考、與“情緒”相處的心得。。

認可項目理念的各領域大咖也紛紛加入,在行者招募報名表的「二十個“我”」問答中用心解讀自我,並將這股力量分享、傳遞。

去掉外在的身份後,楊冪不單單是演員,也是北京宅女;

歐陽娜娜的志向是簡簡單單做個好人;

倪大紅想回歸話劇;

樸樹隻願真實;

易建聯想用一生去陪伴摯愛的籃球;

梁文道覺得自己是個虛偽的人;

賈樟柯很少看電影;

倪妮給自己三十歲的第一份禮物是演舞台劇……

他們和我們認知的樣子不一樣,他們和自己走得更近。

他們不再扮演某個角色,他們只在做自己,而不介意別人如何看。

就像陳坤曾經說的:“我希望躺到手術台上,胸被打開讓別人看。我的好,我的壞,我的異類,我的虛榮,我的自私,你們都可以拿去看。”

我們又有多久沒有“解剖”自己了?

我們的一天,從起床開始,身上就貼滿了家庭、社會賦予我們的各種標簽:做早餐的爸爸、媽媽;問候父母的兒子、女兒;老闆的員工;協作的同事;分享他人故事的朋友。

一天24小時,剩下多少時刻隻屬於“我”,來梳理自己的情緒,來真實面對情感?

如果和他們一樣,用20個“我___”填空,你又會怎麽填?

除了帶領招募的行者到遠離城市的地方“止語”行走,每年,“行走的力量”還會在城市舉辦線下觀影交流會、城市年終分享展等一系列主題活動,提醒人們即使身處熱鬧的城市也別忘多抽時間和自己待在一起、認真傾聽自己的心。

它提供給了我們那麽多直達靈魂的途徑。

我們總有很多理由勸說自己停下腳步,

我們總有很多理由拒絕認識自我。

在行走中內觀自我,在安靜中喚醒內心力量,和陳坤一起探究內心的聲音,你會參加嗎?2019年,“行走的力量”邀你一起,透過情緒看見自己本來的樣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