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管濤:堅持改革與開放雙輪驅動 邁向更高水準的金融開放

  意見領袖 | 管濤

  管濤系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自2018年起,每年舉辦的進博會是我國主動向世界開放中國市場的重大舉措。五年來,中國的開放進程正越開越好,越來越自信。

  伴隨著實體經濟貿易領域的開放,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也明顯加快,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透明、包容、友好、便利的市場環境。如何看待金融開放的成績和前景?面對新時期的挑戰,又如何平衡開放與風險防範?圍繞上述問題,《金融時報》記者採訪了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

  注:本文發表於《金融時報》2022年11月9日,記者馬梅若。

  《金融時報》記者:近年來,在複雜的地緣政治、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逆全球化有所抬頭,但我國堅持推進高水準的金融開放。近五年來,我國金融開放取得了哪些積極進展?

  管濤:近年來,我國金融雙向開放再上一個台階,碩果累累。

  一是金融市場開放有序推進。2016年“深港通”和2017年“債券通”相繼開通,2019年“滬倫通”正式啟動,2021年“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啟動。2019年,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限制全面取消,使中國資本項目在股票和債券二級市場的跨境投資上已實現了較大幅度的開放。2022年7月,中國內地與香港的“互換通”正式啟動,既有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又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二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積極進展。自2018年4月起,我國密集頒布了一系列放寬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經營的政策。2019年1月,首家外資評級機構獲準進入中國市場。2019年10月,國務院公布政策,優化外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準入要求,完善金融機構母子公司跨境往來規則,取消持股比例要求。2020年6月,金融業準入的負面清單正式清零,即除了清單上的禁區,其他都許可。

  三是金融對外開放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國際接受和認可。近年來,人民幣股票和債券資產先後納入全球指數並提高權重,充分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信心以及中國對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的承諾。今年5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特別提款權籃子貨幣定值重估,繼續維持了人民幣第三大權重貨幣的地位,並將人民幣的權重上調了1.36個百分點,反映了國際社會對2015年以來中國金融改革開放進程的肯定。此外,國際清算銀行最新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今年4月份,全球人民幣外匯日均成交易量達到5260億美元,較2019年4月份(上次抽樣調查)提高了85%,躍居全球第五大外匯交易貨幣,較上次前進了三位。

  《金融時報》記者:結合我國發展現狀,下一步金融開放將在哪些領域持續深化?

  管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因此,未來我國金融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寬。

  下一步,按照統籌推進金融服務業開放、資本項目可兌換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要求,我國擴大金融開放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當前我國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已基本清零,下一步要進一步清理實際操作中的各種“玻璃門”,不斷對照國際標準完善監管規則和改善營商環境,真正讓外資依法享有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的紅利;二是在加快金融市場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建設的同時,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既要“引進來”,又要“走出去”,逐步提高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水準;三是圍繞服務實體經濟,以“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東盟10+3機制等為突破口,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下大力氣培育市場對人民幣跨境交易和使用的需求,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四是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吸收內外部衝擊的“減震器”作用,支持中國金融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行穩致遠。

  在擴大資本账戶開放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區域進行先行先試的嘗試和探索。例如,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準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提出構建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離岸金融體系,支持浦東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在岸發展離岸業務,既可以補充數據和監管規則的不足,也可以對接和試驗國際規則的境內使用。此外,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在深圳、北京開展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首批試點,進一步便利跨國公司企業集團跨境資金統籌使用。試點有利於跨國企業集團充分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跨境資金管理能力,在全球範圍內統籌配置資源。

  《金融時報》記者:金融高水準開放是新時期改革開放的重要任務,但在此過程中也會有一些潛在風險。應該如何做好風險防範工作?

  管濤:從國際經驗看,隨著資本账戶越來越開放,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難度將大幅提高,相關風險可能會有不同的形成機理和表現形式。未來有可能遇到四種潛在風險,一是跨境資金大進大出、人民幣匯率大起大落,預期管理更加困難;二是境內機構和個人缺乏全球配置資源的經驗和能力,國民財富遭受損失;三是境外利用市場優勢、信息優勢,惡意炒作境內金融資產;四是地緣政治博弈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海外資產面臨的法律風險和政治風險增加。

  如果是不成熟的金融開放,那麽往往會以金融危機收場。應對資本账戶開放帶來的風險,關鍵是處理好改革與開放的關係。二者即便沒有嚴格的先後次序,也不能滯後太多。為此,要堅持改革與開放雙輪驅動,保持改革與開放進度的大體匹配,其中更為關鍵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應該經常根據“十四五”規劃提出來的具體工作部署,將改革與開放進程對對表:有的領域可能是改革快了,開放慢了,開放就要加快一點;有的領域可能是開放快了,改革慢了,改革就要加快一點,或者開放要慢下來。

  開放不是一放了之,要不斷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為此,要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要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健全對跨境資本流動微觀監管和宏觀審慎的雙支柱監管框架,及時防範化解個體和系統性金融風險。要改進國際收支流量和存量統計,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在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的基礎上,擬定應對預案。

  (本文作者介紹: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