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些太極拳的大實話,初學者必看!

01

實的部分身體從上往下放鬆而沉到腳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虛的部分身體從下往上放鬆而飄或提起來,如松而不飄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極拳下盤的沉提勁,就是這種練法之一。

02

如在練拳架或練推手時覺得膝蓋過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讓膝關節承載過多的身體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體重量下沉至腳底。如能松胯,則膝蓋鬆開自然受力。

正雷太極書院劉家瑞老師拳照

03

如在練拳架或練推手時覺得腰骨或腰肌過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04

有人說弓步的後腳稍許彎曲是對的練法,有人說弓步的後腳伸直是對的練法,其實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虛實狀態。對此我贊成太極名家董英傑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後腳,不用時為虛,可以稍許彎曲;用時為實,接對方之勁力卸落地面時後腳伸直,發勁時後腳蹬地由實變虛,亦可伸直。

05

有人把肩關節練得很靈活,以為松肩墜肘練到位了。其實「松肩墜肘」的「肩」主要指「肩胛骨」,「 肩關節」好松,肩胛骨難松。只有肩胛骨鬆開後,兩手臂才能相通,又利於氣沉丹田。

06

何謂腰胯帶領四肢,就是說四肢的一舉一動都受腰胯帶領;如果腰胯在這個勢完成運動後,上肢或下肢還有多餘的動作,那麼,說明腰胯與四肢的運動已脫節。

正雷太極書院朱帥老師授課中

07

有人用彎曲膝關節來降低下盤重心和身體高度的練法,一不是鬆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關節僵緊,不利於虛實變化,又容易損傷膝關節。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勢下沉,腳底受力(不是僵滯長時間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時間的受力),膝蓋不受力,才是鬆沉。

08

當練拳中出現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為筋骨強度還不夠,而不一定是方法錯。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階段性的,累過去了就不累了,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為累是長功夫的標準,更不要去追求疲勞。

09

太極拳的精髓就是練出松沉勁,腳下生根的松沉勁是基礎勁,是底層勁,亦叫母勁,其他勁道都是由松沉勁展開生出。如身上無松沉勁而談練整體勁,那是沒用的空話。

10

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體中正的沉到腳底地面;只有沉到腳底,才能產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驅使身體由後坐勢變為前弓勢或由前弓勢變為後坐勢。與其說實腳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說實腳是藉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正雷太極書院陳林波老師授課中

11

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考驗,但不能從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鍛煉,基本的訓練是要從拳架、功法中去練松。

12

練拳開始,坐腿下蹲,這個高度定下後,這一套拳打下來基本上都在這個高度上做縱向和橫向的進退,除了「下勢」、「金雞獨立」、「蹬腳」等少數拳式之外。這種平送腰胯的練法,不能有較明顯的起伏,要靠腰胯帶領四肢,憑著兩腿前後、左右的虛實變化來行拳。這樣的練法長功較快。

13

各派太極拳的最大的特點是講求鬆柔,談「松」是人人說練對的,但談到「緊」就有些人覺得是練錯了,其實這些人不懂真正的「松」是啥東西。松在太極拳中不是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為了用,緊的用途就是一觸即發,是剛勁。「松」在外表可以看見,「緊」在外不明顯,主要是在內的意會。正所謂「柔中求剛,剛柔相濟」。有練家子說:「鬆緊本是一根繩,鬆緊緊松剛柔用。找到這根繩子,功夫也就快練成了。」不錯,很貼切,鬆緊本是一根繩,還是個有彈性的繩,這個繩要有意念虛領兩個繩頭,不然就丟了,找不到繩了。

14

拳論日:「腰如車輪。」 「腰如纛。」前者言其松活,後者言其正直。松活就是鬆腰松胯,使腰部肌肉自然放鬆,提高腰部活動的靈活性。正直就是腰脊豎起、伸直。有人以為左右扭腰是鬆腰轉動、前晃後搖胯骨是鬆胯靈活,其實腰是崁在胯骨中點而隨著松胯轉動的,換句話說,不是轉腰,而是轉腰胯,不要分開腰和胯。

正雷太極書院李玉儉老師授課中

15

禁用腿和腳,背離了太極拳論,人為的妨害了國術的技擊優勢。武諺雲:「手似兩扇門,全憑步贏人(腿打人)」,可見腿腳功夫在國術中的重要性。太極推手禁用腿腳,完全違背了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太極拳講究手上八法勁、身中八法形、腿下八法功。如果少了「腿下八法功」,太極拳如何能在國術中對抗搏擊中與其它各拳種功夫進行切磋較技。古之先哲有以常山之蛇喻太極技擊之功的說法,攻其首,尾進,攻其尾,首進,攻其中,首尾俱進。人的軀乾四肢,手身腿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豈能禁用腿腳,作繭自縛。

16

有人一招一式都打的都很規矩很漂亮,如果不懂勁道與勢法都是白練浪費時間而已。從某種角度上說:練太極拳不是從套路開始,而是從勁道與勢法開始。所以明白的人明白,不明白的人不明白。

17

太極拳中的虛實從意念上說,如果意念集中於右手,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再從動作來說,攻防實質的動作為實,迷惑對方的假動作為虛;從動作局部來說,支撐腿為實,輔助支撐腿為虛。在太極拳經典著作中,更是將虛歸為陰,實歸為陽,認為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明白了陰陽變化之理,在實戰中就可以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度、位勢,有機轉化,借力打力。

正雷太極書院劉家瑞老師授課中

18

太極拳發人時如無引勁,只能用拔根之法使對方失重跌出,此法多多少少有點犯頂抗之病,屬於低級階段的東西;發人時如含引勁,引之中對方已經落空,無根可拔,那是技在擎,屬於中高級階段的東西。

19

太極拳的 「接勁」,是對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來時,我方承接運用之法。兩力硬碰硬,是為撞勁,當以大力者易勝,或者造成兩敗俱傷。「接勁」好比一個重球擊來,我「能吸住,而復擲出,乃為接勁」。所以,掌握了太極拳的接勁,也就掌握了太極散打的高級技藝。

20

所謂捨己,並非真的「捨己」,是順應來勢,伺機而動;乘虛而入,避實就虛;因勢利導,後發先至,這樣理解才較為得當。

21

接手是散打中第一階段的功夫,如方向、角度、力點、速度及手、眼、身、法、步的合一,接手達到熟練程度時,就要訓練拳架式子的打法應用,當打法與內功整合之後就可練習自由搏擊了。所謂「接手法」,就是實戰開始身體第一次接觸以及交戰中每一次分開又再次接觸時所包含的技擊技術。因為實戰技擊開始前,以及交戰過程中每一次分開後,交戰雙方一般是處在安全距離以外的,那麼從安全距離到零距離的身體接觸之間的這一段時間內所包含的技擊技術,太極拳所練的「接手法」不是簡單的格擋招架,它的主要任務是控制、揣度、牽動、誘騙對手,為進攻和防守做準備。接手任務完成得好,便得機得勢,取得主動;反之,便失機失勢,陷入被動。一般來說,實戰技擊中至少有一次接手。 「接手法」既需要明師指點,又需要刻苦訓練,還需要有人給你搭架陪練。

正雷太極書院劉家瑞老師拳照

22

從推手喂勁到接手喂招、散手拆招,都是和老師或師兄對練,練到純熟。要真打,找到感覺,練到純熟,碰到自衛抗暴之時自然就能用,這樣哪有練不出功夫。

23

推手是練懂勁功夫,可以完全敞開身心交流;發放手是試勁道功夫,亦可以放心交流;斷手是論偷打功夫,難以交流;散手是見真功夫,武不善作,要小心交流。雙方動手交流前宜詳辨甄別,明確交流規則,崇尚武德為好。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預約免費體驗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