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爾神話破滅?市值僅為格力、美的三分之一!

相信大家都知道“斷臂自救”這一典故,但如果一個人“斷臂”後發現根本沒有問題,那麽他此刻內心會有何感想?恰恰現在的海爾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

今年白電市場整體形勢依舊不太樂觀,根據奧維雲網預測數據顯示,2019年白電(冰箱、洗衣機和空調)市場合計零售額為3729億元,同比僅為0.4%的增長。其中,海爾的處境更讓投資者心中不安。

在2019年Q1財報中顯示,海爾一季度營收為480億,同比增長10.17%,但這卻是海爾近11個季度以來的最低增速。這意味著,曾經的“高速列車”,現在已經開始在“降速行駛”,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更是漸行漸遠。

截至2019年5月28日,三大白電企業的市值對比:美的總市值為3337億,格力總市值為3303億,海爾總市值為1038億。可見,十餘年前曾位居國內家電龍頭的“海爾兄弟”,如今已經在白電行業的跑道上開始掉隊。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白電行業競爭更加趨於白熱化,海爾能否在下一季度迎來新的增長,依然是未知數。

遠超同行的行銷費用,效果卻不盡人意

根據去年財報顯示,海爾在2018年總行銷費用高達287億元,創下了歷史最高;而且銷售費用佔營收的比重更是達到了15.63%,遠遠超過格力與美的。

據悉,2018年美的銷售費用為311億元,高於海爾,但所佔營收比重卻為11.87%;而格力電器銷售費用為189億元,佔營收比重為9.45%,二者都不及海爾。

其實早些年,海爾也是一家製造企業,以“中國製造”聞名業界。但隨著企業盈利水準下滑,海爾的掌門人張瑞敏認為,“家電行業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由技術的領先與規模的擴大來推動,而找到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才是取勝的關鍵。”

於是,海爾開始向行銷企業轉型。

不過,對於海爾由“製造企業”向“行銷企業”轉型,業界早就充滿了疑問。甚至有業內人士在當時直接站出來指出,“全球家電行業普遍是依靠低成本製造優勢來提振銷量,海爾盲目向行銷轉型的舉措危險性很大。”

再拿業績增速來對比,海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僅同比增長了7.71%。而格力電器淨利潤同比增長為16.97%,美的集團淨利潤增長為17.05%。三者對比,海爾絲毫沒有取得任何優勢。

而在淨利率方面,海爾也早已不再是格力與美的的對手。據行業內部數據顯示,白電企業的淨利率一般維持在7%左右,但海爾從2015年至2017年的淨利率分別為6.60%、5.62%、5.68%。同樣對比格力與美的,格力三年均高於12%,美的三年均高於7%。

在某位行業觀察人士的眼中,“較高的銷售費用,雖然‘幫助’青島海爾搶佔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同時也使得海爾的銷售淨利率低於競爭對手。”

從結果來看,這些年不斷增加行銷開支的海爾,不僅被格力、美的反超,甚至還被競爭對手越落越遠。

海外市場與廚電業務成海爾營收最大敗筆

值得注意的是,導致海爾營收增速下降的兩位“主犯”分別是廚電業務與海外業務。

其中,海爾廚電業務由於受到整體市場環境影響,同比下降12.64%;而財報中的海外業務數據就只能用“慘淡”二字來形容了。雖然表面看上去2018年海爾北美業務收入528億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12%,但這一數據卻要低於國內市場。

要知道,海外業務佔據海爾整體業務的42%,其中,北美市場更是佔據海外市場近7成的比例。這樣的成績根本對不起海爾並購GE的付出。早先,海爾耗費55億美元獲得了GE品牌40年的使用權。但從效果來看,海爾這一投資顯然並不理想。

此外,華泰證券也表示:“青島海爾受海外業務拖累,2018年毛利率為29%,同比減少2%。從區域上看,海外毛利率為24.96%,同比減少3.99%,國內毛利率為31.54%,同比減少0.825%。”

其實,海爾的國際化之路早就出現過問題。

在21世紀初,海爾開始通過海外建廠和收購海外工廠的方式來開啟國際化之路。但在此期間,海爾自身業績並未有較大增長,反倒是淨利潤不斷下滑。其中1999年在美國所建立的海爾美國工業園連續虧損9年,2006年的淨利潤也僅為2001年的一半。

早在海爾剛剛開始國際化之時,就有媒體稱,“國內市場需求足夠大,海爾卻過早開拓國際市場,這樣做成本大,風險高。簡直就跟不在國內吃肉,卻跑到國外啃骨頭一樣。”

而且,在海爾隨後全力拓展海外業務時,美的、格力逐漸悄然趕上,並最終實現反超。

“人單合一”後的海爾卻陷入高管賄賂醜聞

根據梳理發現,“人單合一”一詞在2018年的財報中一共出現了14次。

早在2005年,海爾開啟了“互聯網轉型”之路,施行“人單合一”及“小微化”的管理模式,目的是為了直接了解用戶需求。

而“人單合一”在張瑞敏眼中,簡直就是完美匹配海爾管理模式的最佳解決方案,“海爾內部再沒有上級和下級,卻只有三類人—平台主、小微主與創客。這三類人都是競單上崗,按單聚散。倡導人人都是CEO的精神。”

當時的海爾對外宣傳,“人單合一”更有利於財務優化和降低庫存,但從歷年的年報來看,管理費用和存貨不降反升。其中,管理費用從2013年的6.29%提升至2017年末的6.99%。而2015年末,海爾账面的應收账款僅61億元,到2018年年中已經達到了169億元。此外,去年年中账面存貨也達到了225億元。

在一部分業界人士看來,海爾這次調整堪比一場“自殺式行為”:“人單合一”理論是張瑞敏向傳統組織管理模式的一次“躍進式”嘗試,以海爾作為實驗室,推行的一場“自殺式”變革。

值得一提的是,海爾“重拆組織”自然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據消息顯示,2014年間海爾曾因裁撤員工過猛引起了業界軒然大波,遭遇不少惡評。更可笑的是,海爾除去了中層管理,留下的高管卻在近日陷入了賄賂醜聞當中。

據網上消息了解,山東廣電網絡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谘詢委員會副主席,原任青島有線網絡(集團)萊西有限公司總經理蘭希海因貪腐被判。而細節顯示,2008年,被告人蘭希海在擔任萊西有線公司總經理期間,曾向海爾公司採購機頂盒三萬台,在與青島海爾公司數位商品開發事業部負責人溝通後,以宣傳印刷費的名義將青島海爾電子有限公司的回扣10萬元,打入蘭希海指定的公司账戶。

寫在最後,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拋開海爾內部管理的各種弊病不談,再來看一下海爾的研發。2018年,營收最高的美的集團,其研發投入居於榜首,為98.1億元,而營收較低的青島海爾,研發投入僅53.98億元,不足美的集團的六成。而現如今業界普遍認為,就製造業來說,技術永遠都是決定性的,如果技術落後,那麽一定會被動挨打。

轉型無果,高管無能,張瑞敏唯有負重前行,海爾的神話是否將會被終結?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踴躍留言,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