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實的國產青春片,就該是《狗十三》的樣子

本刊記者王一博 / 文

李莎 / 編輯

電影《狗十三》的故事發生在西安,13歲的少女李玩,父母離婚,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親再婚後生了弟弟,全家人齊心協力地向她隱瞞弟弟的存在。為了彌補虧欠,父親送來一隻小狗。隨後,李玩經歷了丟狗、找狗、養新狗、弟弟出現……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中國式家庭關係、隔代教育、再婚家庭,種種問題撲面而來,推著李玩迅速長大。

這是一個關於“中國人愛的方式”的故事。編劇焦華靜把她的成長感悟注入在裡面,拍攝用的房子,就是她小時候和爺爺奶奶生活的老房,導演曹保平又用他擅長的方式拍了出來。

影評人陳令孤給了很高的評價。他寫道:“表面上看,是一個家庭倫理故事,是對親子關係的展現和探討,但內核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體系,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那種東西。

中國式小孩的孤獨

在那套老房子裡,李玩迎來了第一隻寵物狗,也迎來了家長施來的關愛和壓迫。很快,狗走丟了。為了安慰李玩,家人帶回一隻品種相同但性格迥異的狗,騙她說找到了。

大人明目張膽的謊言,在生活中時常發生。這是促使焦華靜提筆寫作《狗十三》的起點。“為什麽小女孩的狗丟了,家人會給她拿來一只看起來完全不像的狗,告訴她說找回來了?這樣的事情從道義上、從智力上都想不通。我一直沒有在這些事情上得到答案,所以不斷地回想這件事。”

那時,焦華靜還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本科,對成長充滿了困惑。她出生在傳統的大家庭裡,由爺爺奶奶帶大。

她養過三條狗。第一只被家人粗暴地送走;第二隻走丟;第三隻更慘,送走後被別的狗咬死。上大學後,焦華靜每次喝完酒,都會想起它們的悲慘下場。

“這件事一直過不去,只因為它是一隻狗嗎?”她回過頭看,才意識到三隻狗對青春期的自己如此重要。“我跟著兩個老人生活在一起,我的世界晚飯過後就是安靜的。成年之後我才意識到那個時候很孤獨。”坐在記者對面的焦華靜一襲黑衣,語氣輕緩。“不是負面的大家都不理睬,是沒有對話者的孤獨。”那三隻狗,成為她僅有的輸出關心的對象。

她把那些針腳細膩的感悟寫了下來,成了劇本《狗十三》。這也是她的畢業作品。劇本得到兩位答辯老師,曹保平和薛曉璐的一致喜愛。

喜歡歸喜歡,曹保平起初沒打算把它拍成電影。因為故事的力量藏在下面,似乎更適合做成疏離克制的獨立電影,這與曹保平的風格相差很遠。

曹保平在上世紀90年代入行,先創作電視劇,又進入電影圈。五部電影的豆瓣平均分8分。《烈日灼心》是壓抑的罪案電影,關注“滅門案”嫌疑人精神煎熬下的自我救贖;《追凶者也》是荒誕喜劇,一次非線性敘事實驗,儘管不大成功;即便是愛情片《李米的猜想》,原本也被設計成大衛·林奇式的詭異故事。

文藝氣質的《狗十三》放了一年,曹保平重新拾起劇本,再看依然“共情”。他把故事的枝杈剪得更加清晰,把鏡頭貼近人物,用“比較激烈、直接侵入的”方式讓觀眾感到衝擊。“這和我習慣的表達方式更貼近,也和我其他作品的調性更一致。”曹保平對本刊說。

焦華靜調侃,看到電影時,“很意外地發現直男氣息撲面而來”。“曹導會讓另一部分觀眾更容易被感動。如果都按照我的很收斂的方法去處理,可能有一些觀眾不會那麽切身地體會到疼痛感。”

中國式家長的無力

失去愛犬又遭欺騙的李玩,開始與全家人對抗。某種程度上,這更像是單親家庭裡缺少對話者的少女,一次借題發揮式的爆發。

在一場爭吵戲中,李玩摔門而去,奶奶立刻打圓場說“是風刮的”。這句台詞的靈感來自焦華靜的奶奶。“我奶奶每天給我一百個粉飾太平的理由,就是在調和矛盾。”焦華靜笑道,“這其實是東方家庭的習慣,大家都擅長表演風平浪靜,實質是不去面對真正的問題。”

父親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簡單粗暴:面對執意找狗的女兒,他怒不可遏,一頓狠打。向來寵愛孫女的爺爺坐在沙發上一言不發,他沒有正視施暴的兒子,默許了暴力的發生。父親發泄完,又露出愧疚的表情。他把女兒攬在懷裡,女兒哭,他也哭。

“爸爸坐在那兒一哭,覺得自己對女兒做的所有過錯都能夠被原諒,都能被合理化,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吳冠平解讀道,“大家都是在漿糊裡開脫自己。”

粉飾太平、以愛為名的家暴、無理的開脫,這似乎是很多中國家庭都會遇到的境況。“這樣的事多了,每一件事都沒有得到過正面的解決。躲到最後的結果是幾乎哪兒都不對。”焦華靜說。八、九年前,她帶著“愛的方式應該是什麽樣”的困惑,寫下劇本。五、六年前,曹保平,作為一位父親,帶著他的思考拍成了電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