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翹首以盼等了5年,值了!

中國電影市場有兩種類型電影幾乎被觀眾排斥:青春片and恐怖片

青春片都是套著高中時期的面具,講述惡俗的劇情,拍的都是外星人的青春。

《狗十三》,也是一部青春片,可怎麽就那麽真實呢?

有些好電影,你是會忍不住想二刷、三刷的,但這部,在第一次看完之後,便列入我再也不敢看第二遍的電影名單中。

我還記得,當時辦觀影活動的時候,我微信問同事:“電影怎麽樣?”

她回答我:“想罵人”

不是因為難看地想罵人,而是因為真實地想罵人。

一句髒話罵出口,不知罵的是曾經的自己、還是欠我們一句“對不起”的父母、或者是這個大環境。

時隔五年後才上映的電影,它的力量仍舊大得驚人。

李玩

電影用一條狗串聯了整個故事,帶我們看了千千萬萬中國式家庭中的其中一家。

這對家庭的父母已經離婚,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愛情結晶——李玩。

13歲的她選擇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平淡無味的生活有一天因為一隻叫愛因斯坦的狗而改變,狗成了李玩最親近的玩伴兒。

有一日狗被爺爺弄丟了,丟了狗的李玩瘋狂尋找,為了“安慰”李玩,家人重新買了一隻“愛因斯坦”,逼迫李玩承認這隻狗就是那隻找不回來的愛因斯坦。而在這個過程中,李玩也逐漸變成了“大人”

能夠引起共鳴的地方,恰恰就是在李玩轉變的過程。

這個過程,不是如春種秋收般自然,而是處處透著強力扭轉的生硬。

這是最初版本的海報,名字沒改,但海報上的大字設計,總能看出一些別的意思。

在我採訪導演的時候,小心翼翼地問出了這個問題,他停頓兩秒後,笑了笑說:

“存在即合理”

而這個聲音,一半是李玩發出的,另一半就是父母發出的。

不諳世事前的李玩是什麽樣子?

一個孤獨的少女、一個喜歡物理、相信存在平行宇宙的女孩、一個成績平平的孩子。

作為離異家庭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其中必然存在著難以逾越的代溝,和父母之間更是如此。

這個代溝,曹保平導演不是用說的,是用細節表現的。

放學回家的晚飯,李玩總是會拿起飯碗坐在電視機前,從不會與爺爺奶奶主動交流學校發生的事。

開頭李玩爸爸與老師面談那一段,還記得嗎?

兩個大人想讓李玩參加英語興趣小組,以此提高成績。

李玩爸爸看似擔心,卻連老師的姓都不知。一張嘴就說成了“張老師”,更是不問李玩意見,打著「為你好」的口號擅自替李玩做了決定,事後更是想要拿錢「安慰」生氣的李玩。

對於李玩,絲毫不能理解父親的舉動。

為什麽?憑什麽?

為什麽大人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解決我的問題?

憑什麽大人可以仗著自己的身份替我做一切決定?

我相信這兩種疑問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內心無數次嘶吼的問題吧?

再多的反抗幻化成語言和行動,換來的是一次次暴力的反饋,除了心靈還有身體。

被爺爺牽到菜市場的狗丟了,大人說:“為了你的成績,想把狗送走,你爺年紀大了,整天替你遛狗,今天逛菜市場,狗不聽話自己跑了”

避重就輕的回答,是大人說話的套路,為自己開脫還要拿出「為你好」的姿態,無形中用大人的身份在壓製李玩。

錯就是錯,卻從來不認錯。

家人買回來一條狗佯裝是之前那條,李玩一眼看出這不是原來的「愛因斯坦」,大人說:“你怎麽這麽不懂事?全家上下陪著你找狗,現在狗回來了,你還要怎麽樣?”

李玩不接受新狗的態度,惹怒父親,父親的大手一遍遍地揮向李玩:“你委屈大得很!你知道啥?你就知道你自己!”

可李玩只是想找回之前的「愛因斯坦」啊!

錯了嗎?

父母

“我是為你好”

“我能害你嗎?”

“聽話,真乖”

“只要你聽話,你要啥都行!”

···

這樣的話,你聽過,我也聽過。

奇怪嗎?

好像也不奇怪,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會這樣說,一半的孩子也都是聽著這樣的話長大的。

李玩,不聽話。

至少在大人的眼中,李玩是這樣的。

狗丟了,不吃不睡去找狗,讓全家因為她擔心;買回來新的狗,依舊不依不饒,害得整個家雞犬不寧。

我們已經用盡所有的能力去滿足你了,你還要怎樣?

我們生你、養你,圖你啥?不就是盼望你能聽話、學習好嗎!

到頭來,我們還成了你的仇人!

電影中,最觸目驚心的就是李玩父親打李玩那個片段了吧。

“你到底想要啥!

要星星,你爸搬個梯子給你摘去!

我欠你的是吧?我欠你全家!

你給誰發脾氣?你憑啥發脾氣?”

他們一再的忍讓,一再的想辦法彌補李玩失去的愛因斯坦,李玩怎麽就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父母錯了嗎?

曹保平的電影,總是沒有明確的對錯之分。

《狗十三》同樣也是,磨去李玩棱角的父母,也是一步一步變成“懂事”的大人,再幫著下一代變成“懂事”的大人。

從小到大,我都很聽話,以至於現在回想在大家都會叛逆的那段時間中,我仍舊是一個聽話的人。

所以,我的父母在和別的父母聊天的時候,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家孩子非常聽話,和別的小孩不一樣,每天下了學就回家做作業”

對面的大人總是一臉羨慕地看看我的父母,再看看我,滿臉微笑地說:“你真有福氣啊,你家小孩一看就很乖”

我不願意再去看第二遍,是我能在李玩的身上找到自己,卻又害怕再次看到自己。

更害怕我會冒出想再次長出棱角的念頭,成年人的世界,一旦有了棱角,只會被世界孤立。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總是在接受與反抗中選擇能夠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而麻木就是最好的盔甲。

我不認為李玩的父親是無藥可救的人,他心疼李玩,卻又無法說出那份心疼。

看著李玩吃下的那一口狗肉,他內心應該是被深深刺痛了吧。

與前妻通電話時,點著頭不停地說“娃長大了,懂事了”,眼圈已經開始微微濕潤。

在李玩問出“爸爸,你和媽媽怎麽開始的”這句話後,情感的閘門徹底崩塌,一個七尺男兒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

我想起來在我非常小的時候,在商場我拉著媽媽想要買一個心儀的玩具,她不同意,扭頭騎著車子就走,我哭著追她,說:“媽媽我錯了,媽媽我不要了”

這一件事,我記很久很久。

所以自我有印象起,我對所有喜歡的東西,都不會直接地說出那聲:“我想要”,我選擇放在心裡,選擇用遺忘來淡化對它的喜歡。

我是怨恨的,我承認心中對父母是有怨恨的。

直到上了大學,媽媽總是很喜歡催我多買點好看的衣服,已經「懂事」的我,每一次都選擇了拒絕。

她問我:“你為什麽不想買呢?”

我說:“我覺得沒有必要啊,我的衣服夠穿了”

她看著我,頓了兩秒後,摸著我的手,和我說了一句我這輩子都忘不了的話。

“小時候咱家不富裕,沒錢給你買好看的衣服,看著其他小孩穿的好看可你只能穿我做得衣服,總覺得虧欠你,現在家裡情況好了,就想讓你多穿點,媽媽有錢”

我當時沒有敢看她,只是裝作不在乎地看著電視螢幕,忍著想要奪眶而出的眼淚,心中的怨恨全部煙消雲散···

我想這部《狗十三》,並不是讓我們去抱怨去憎恨,而是有所思考。

我們都在經歷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做孩子,第一次做父母。

「長大」是我們需要經歷的過程,我們終究要長大,變成一個「懂事」的大人。

而我們能做得,是要不讓自己的下一代,不那麽早就變得「懂事」

超級福利:在公眾號內分別回復

“海王”、“驚濤颶浪”

玩遊戲贏福利哦!

不錯過任何一篇橘小電的有料測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