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肝癌離我們很遙遠?先看看這些細節再定論


肝癌,一個十分可怕的診斷詞,聽著似乎和日常生活關係不大,但在B肝發病率高的人口背景下,肝癌離我們並不遙遠。

一半以上肝癌在中國

我國是肝癌的高發國,2011年中國肝癌發病人數約35.6萬,發病率為26.39/10萬。簡單換算一下,一座人口300萬的城市,平均一天就有兩人得肝癌!全市一年就有792人得肝癌!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癌症報告2014》指出,2012年中國新增肝癌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均佔全球新增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的一半以上。我國肝癌死亡病例也居高不下,死亡率僅次於肺癌。 2012年我國新增肝癌病例39.5萬例,換算一下平均每4分鐘就有3人新患肝癌。

肝癌死亡率高,有癌中之王的說法。目前肺癌死亡率雖然還是第一,但目前不少類型的肺癌通過新的靶向藥物可以得到比較滿意的控制,而肝癌目前幾乎無有效的靶向藥物。

大腸癌、乳腺癌目前都還有比較不錯的切除率、術後化療手段多、總體生存率都較高。中晚期肝癌進展快、轉移早、有效切除率低、幾乎對當前所有化療葯不敏感、對放療不敏感,術後複發率高。

如何早發現?

可以說晚期肝癌幾乎是無葯可醫,更不幸的是很多人,一發現就已經太晚了。因此早發現的肝癌堪比撿回一條命。肝癌在早期還未完全「起勢」的情況下,手術切除效果好,複發率低。

小肝癌可以直接通過射頻消融治癒,效果不比手術切除差。(小肝癌一般指肝細胞癌中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厘米或兩個癌結節直徑之和不超過3厘米的肝癌)

肝癌幾乎沒有特異癥狀,難以自我察覺,主要靠體檢發現。

1、抽血: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細胞產生的一種特異性蛋白,可以在血液中被檢測到,目前來說仍然是最好的肝癌診斷標誌物之一。如果既往有慢性肝病病史,體檢發現甲胎蛋白異常升高,要警惕是否有肝癌的可能性。

2、腹部超聲:超聲是肝癌篩查的常規手段,快速簡便,費用也比較低,能發現肝臟內有沒有異常的結節或腫塊。很多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是正常的,病毒也是陰性的,能早期得到治療,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超聲篩查發現佔位性病變,最後讓患者及時得到診治。

3、CT和磁共振等影像學技術的進展,使診斷1cm以下的小肝癌不再困難。

4、常規檢查,例如肝功能、HBV-DNA、B肝兩對半等這幾項是慢性肝炎常規複查的指標,是肝炎治療是否有效的關鍵指標,也可以作為評估肝癌風險的參考指標。

「AFP+超聲」是目前肝癌篩查的最敏感、方便且經濟的監測手段。這些項目雖然單獨檢測都不完美,但可以互補,足夠用在常規篩查,必要時還需做增強CT、磁共振或超聲造影,明確可疑的肝臟佔位或結節的性質。

高危人群

慢性B肝/C肝:乙型肝炎病毒(HBV)與肝癌的發病關係甚為密切,不僅因為慢性B肝導致肝硬化,B肝病毒還會整合到肝細胞DNA中,導致肝細胞癌變。C肝導致肝癌也是類似的道理,C肝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甚至更快。

肝硬化:不特指B肝肝硬化,各種慢性肝病發展的晚期階段幾乎都表現為肝硬化,而硬化的肝臟不僅功能失調,肝臟表面還布滿「醜陋」的再生硬化結節,是滋生肝癌的溫床。

肝癌家族史:有肝癌家族史不僅有易感基因,而且可能還是因為從小就被父母傳染了B肝。

長期酗酒、脂肪肝:大量飲酒可以導致肝損害,發生酒精性肝硬化,導致肝癌的發生;飲酒還增加B肝病毒感染者發生肝癌的危險性。

黃曲霉素:黃曲霉素是世界公認的三大食物汙染致癌物之一,毒性最強、致癌性最大的是黃曲霉毒素B1,每日僅需10微克就可以誘發肝癌。黃曲霉毒素存在於霉變的糧食、發酵食品、臘肉香腸中。調查發現在我國著名的「癌巢」江蘇啟東、廣西扶綏,黃曲霉毒素汙染嚴重,這些地區肝癌發病率也高。

水源汙染區:飲用水也與肝癌密切相關。飲用溝塘水的居民肝癌死亡率在100/10萬左右,顯著高於飲淺井或深井水者(20/10萬),提示當地水體中存在致癌物。

預防

高危人群一定要每年體檢,抽血查甲胎蛋白和腹部超聲這個「組合拳」檢查一定要做,不能隻抽血,因為大約有3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是不升高的,必須結合影像學檢查才能充分監視。普通人群也採取這種組合檢查,但3-5年查一次即可。

另外,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患有慢性肝炎等高危人群來說,戒除煙酒嗜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燃燒的煙草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質,不僅是針對肺癌而言,這些致癌物質一樣會通過血液循環進入體內,最終給肝臟「雪上加霜」,增加了肝癌發生的概率。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保障免疫力的正常,長期過勞、熬夜加班常常擾亂人體免疫力。若長期經常熬夜加班,不注意身體,違反自然規律造成免疫系統失調,肝臟受到B肝病毒肆意踐踏,可能加速肝癌、肝硬化提早爆發而英年早逝。

診斷

早期肝癌沒有明顯癥狀,加上右側胸腔遮蓋了大部分肝臟,令較細小的腫瘤難以被診斷,因此一般患者於肝癌中至晚期才能確診。

醫生首先會向患者了解過往病歷,用手按壓腹部檢查肝臟是否有腫脹情況,查看皮膚和眼白是否有泛黃跡象,驗血作肝功能測試及檢查甲胎蛋白(AFP)有否偏高,或用超聲波掃描肝臟。不過,由於超聲波解像度不高,影像不清晰,也可能會進行肝臟電腦掃描(CT Scan)或肝動脈血管造影 (angiogram) 。

雖然掃描造影可顯示肝臟結塊,但亦不足以斷定結塊屬良性或惡性。這時候,便可能需要進行全身磁力共振(MRI)或正電子掃描(PETscan),檢查身體其他部位是否有癌細胞,以判斷腫瘤是原發於肝還是由其他部位轉移到肝臟。如需更確切的檢查,可進行腫瘤切片。以下簡述各種診斷方法:

肝功能測試

發生肝臟癌變前,不少患者已患上肝炎或肝硬化,只剩下部分健全肝臟。驗血能評估肝功能,檢查肝臟是否能夠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從而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血液甲胎蛋白檢查

肝癌細胞的腫瘤標記為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如成年人血液中的AFP指數偏高,表示有可能患上肝癌。

AFP一般只見於胎兒血液,出生不久後會自動消失。 不過,當肝細胞癌變,身體便會重新製造AFP。研究發現,肝癌患者的AFP指數早於癥狀出現前大半年已升高,因此AFP指數有助診斷早期肝癌,故亦常用於高風險肝病患者作肝癌篩查,以及監測肝癌治療成效。

然而,單以AFP指數診斷肝癌的準確度不高,其結果只能用作參考。研究發現約有兩成肝癌患者的AFP指數屬正常水準,而肝硬化、肝炎、睾丸瘤、卵巢瘤、轉移性肝癌、懷孕都會令AFP指數升高,所以醫生一般會配合其他掃描進行檢查。

肝臟超聲波

醫生會在患者接近肝臟的皮膚表面塗上潤滑凝膠,然後以聲波儀探測,反彈回來的聲波會實時經電腦轉換成影像,讓醫生從螢幕中觀察肝臟,確認硬塊位置和大小。肝臟超聲波無痛、無輻射,全程只須十多分鐘,可於一般診所進行。檢查前須禁食六小時。


CT掃描

電腦掃描可為肝臟拍攝不同角度的X光片,構成立體影像,以確定腫瘤的立體形狀、尺寸和位置,影像較超聲波清晰。

進行掃描前,患者須禁食至少四小時,然後飲用或注射造影劑,以提升檢驗部位在X光片上的清晰度。 造影劑進入身體後,患者或會有輕微發熱的感覺,但數分鐘後便會恢復正常。拍攝過程約五至十分鐘,期間只須靜臥,無須麻醉,完成檢查後通常就可以回家。電腦掃描的輻射量較X光高,但不會損害人身體,可放心與人體接觸。

如患者曾患哮喘、風疹、濕疹、過敏性鼻炎,或對某些食物、藥物或X光顯影劑過敏,事前必須告訴醫生, 以便安排檢查,服用或注射抗敏感藥物。

磁力共振掃描

磁力共振掃描與電腦掃描相似,不同之處是使用磁場代替X光,構成身體橫切面的影像。它可以顯示腫瘤位置、大小和立體形狀,以區分腫瘤屬良性或惡性,觀察軟組織和肝臟血管的狀況。

掃描前,患者須禁食四至六個小時,醫生會於患者手臂的靜脈注射顯影劑,增加影像的清晰度。患者只須於一個中空的大圓筒裡靜臥約30分鐘,期間可隨時與在鄰房操作掃描機的技術員通話。由於掃描期間會產生噪音,醫護人員會提供耳塞。掃描過程沒有輻射,無須麻醉。

由於磁力共振的磁場極強,患者進行掃描時身上不能攜帶金屬物品。除此之外,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手術夾、骨栓(bone pin)等金屬醫療用品人士、長時間接觸金屬的人士或孕婦均須事先徵詢其主診醫生的意見,判斷是否適宜進行磁力共振掃描檢查。如果患者有幽閉恐懼症,或獨自留在儀器的大圓筒裡有壓迫感,請及早告訴醫生,了解紓緩方法。

肝血管造影

一般而言,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掃描已可觀察血管狀況。如患者仍然未能確診,肝血管造影是另一選擇。肝血管造影技術透過X光觀察肝臟的血液流動,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後,醫生會將中空軟管插入大腿內側的動脈,向上伸入肝動脈後,再注入顯影劑顯示血管。

肝血管造影可找出為腫瘤供應養分的血管,從而了解腫瘤的確切位置。如腫瘤鄰近重要部位,便難以進行切除手術,或須使用其他治療方法。

肝臟活組織切片檢查

活組織切片能夠判斷腫瘤屬良性或惡性,也適用於肝炎、肝功能異常、肝衰竭、肝硬化等常見肝病。

患者須於檢查前六小時開始禁食。 醫生於上腹部位置進行局部麻醉後,會於皮膚表面切一個開口,然後請患者暫時屏住呼吸,用空心針穿過右腹表皮,再伸入腫瘤抽取組織。 整個過程約需10至15分鐘。

抽取組織後,醫生會透過顯微鏡觀察細胞樣本,以判斷腫瘤屬性及癌症期數。切片檢查有可能會導致輕微出血,醫生確保患者的傷口癒合情況理想後,便可出院回家。

按針頭粗細,活組織切片可分為以下三個類別:

細針吸抽

細針吸抽的優點是針頭小,故創傷性低;不過,由於可吸取的細胞數量較少,縱使能夠分辨腫瘤屬良性或惡性,卻不足以確定癌細胞類型和期數。

核心針刺

核心針刺的針頭比細針吸抽大,故創傷性亦較大,但可吸取的細胞範圍相對較廣,能夠確定癌細胞的類型和期數。

腹 腔 鏡 檢 查 切 片

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後,醫生會於腹部打開一個小口,然後把前端帶有射燈和攝錄機的腹腔鏡軟管伸入檢查部位,檢測腫瘤位置、形態和大小,從而判斷切除腫瘤的風險。如腫瘤適合切除,會順道伸入小型手術刀切取小塊組織,以便在顯微鏡下判別屬性及癌症期數。

以上三類檢查一般在醫院和日間診治中心進行,患者待麻醉藥力消散後即可回家。

轉移癌的進一步檢驗

完成初步檢查後,如確定為原發肝癌,醫生便會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如發現癌細胞由其他部位轉移過來,患者便須接受進一步檢查,確定癌細胞的原發部位,才能制定適當的治療方案。

骨骼掃描

進行骨骼掃描前,醫生會將微量的放射物質注入靜脈,靜待數小時,待骨骼裡的受損組織充分吸收輻射後,便可以掃描全身。

如癌細胞入侵骨骼破壞正常組織,骨骼的受損部分會吸收較多放射性物質,並在影像掃描中以發亮的熱點(hot spot)顯現出來。不過,放射熱點只能證明該處組織有損傷,無法區分破壞是否由癌症產生。要確定癌細胞有否入骨,便要同時進行X光、MRI及骨骼切片,才能斷定癌細胞有否擴散至骨骼。

骨骼掃描劑量極低,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PET正電子掃描

PET是採用病人注射放射性物質之後的掃描,也就是採用內放射掃描,主要觀察有無腫瘤轉移,但是實際上特異性不強,炎症和腫瘤常常分不清楚,而且對於解剖學的定位非常不精確,對於解剖定位和特異性上來講和CT、核磁不能比。PET-CT在定位上就要好一些了。

名醫推薦,不再談【癌】色變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目前腫瘤癌症已成為了一種常見病,在未來幾年裡腫瘤癌病的發病率還將持續上升,因此大家一定要定期體檢,早期腫瘤癌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早發現早治療。如果發現自己屬於高危人群的範圍,不要掉以輕心,但也不要輕信非正規的篩查及治療管道,找正規醫院的醫生,提前篩查,才是正確的規避風險的方式。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腫瘤與血液病中心專家提示:健康問題,還是問問醫生最安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