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普洱茶的典型代表——易武

易武茶山的先民們開創種茶、製茶、售茶輝煌歷史的同時,也造就了豐富的茶山文化。有如今仍可採茶的古茶園(樹)及其景觀、茶的栽培和製作工藝、茶案碑和古驛道等文物古跡,以及祭茶祖等風情民俗、飲茶和贈茶的習俗禮儀等。

追溯歷史,易武茶山有兩個時期發展較快、成就較大:一是從雍正二年至乾隆六十年約70餘年間,是易武茶山最強盛時期,大批茶商工匠入山作茶,易武獨特的茶資源得到了充分開發和利用,形成了「山山有茶園,處處有人家」的格局,年產茶最高達七萬擔。二是從道光二十五年至民國二十六年約90餘年間,是易武茶業最興旺的時期,一度成為普洱茶交易和集散中心,商賈雲集,正規茶莊30餘家,其中慶豐號、同慶號、同興號、乾利貞號等10餘家大茶號在香港、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地開設商號,名振海內外的「易武正山七子餅

茶」至今在港台還有人珍藏,成為能喝的「古董」,價值高於黃金。

進入20世紀80年代,易武茶業開始復甦,建立了鄉茶葉種植隊,帶動群眾護養、改造、管理老式茶園。2004年全州古茶樹資源普查組對易武茶山古茶樹進行普查,面積為1.8萬餘畝。普查組調查發現,在易武落水洞、颳風寨、橋頭寨等地都生長著大樹茶,樹齡達數百年,根部圍經140至160厘米不等,最高達23米左右,且連片成林。隨著普洱茶熱的興起,易武製作傳統七子餅茶的小作坊迅速發展,至今已達52家。以易武古鎮「茶山人家」為代表的雲南普洱茶文化展,還被列入2008北京奧運「中國故事」文化展。

如今,易武茶正在開創新的輝煌。在省內外城市、香港、台灣、韓國、馬來西亞等經營普洱茶的專賣店、茶苑茶樓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每逢採茶季節,眾多港台地區以及韓日、英國、新加坡等國茶商雲集易武,守在茶農家,搶收易武各個村寨的極品易武曬青春毛茶。

地處橋頭堡建設前沿的西雙版納,發展壯大普洱茶產業的國際國內環境比任何時期都好。易武茶名聲響亮、品質獨特、資源有限,是人們追求喝茶「喝健康、喝文化、喝故事」的極品,做強做大的條件得天獨厚。為此,州委提出了把易武鄉打造為普洱茶「中國貢茶第一鎮」。按照這一思路,易武鄉努力發揮古茶山、古文物、生態文化在茶文化旅遊業發展中的作用,按照「發展茶產業、保護古茶園、弘揚茶文化、開展茶旅遊、建設古茶鎮」的發展思路,以茶產業促進茶文化發展、以茶文化促進旅遊產業發展,帶動全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真正讓「易武貢茶,天下共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