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夏季祛濕先健脾 4招要牢記!

圖片來源於網路

脾主運化,具有代謝體內水濕,幫助消化和吸收精微營養物質的功能。脾虛則容易招致「外濕」入侵,並最終形成「內濕」。因而,中醫常有「脾虛濕盛」,祛濕先健脾之說。

那麼,夏季濕盛,該如何健脾祛濕呢?


濕邪犯體的表現


外濕:濕氣在外會有很多表症,如皮膚油膩、口乾口苦、嗓子乾癢、長痘、濕疹、腰酸背痛等等。


內濕: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引起體內水濕停滯之證。證見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尿少、面黃、浮腫、舌淡苔潤、脈濡緩等。治宜健脾溫腎利濕。


夏季如何健脾祛濕?


1. 飲食


脾胃不僅與水濕的代謝有關,還會對食物的消化,營養的吸收產生影響。


反過來,合適的食物,也會對脾胃產生正向的作用。


飲食上,首先要注意適量、均衡,也就是常吃7分飽,品類多樣化;其次,生冷刺激油膩,高糖高鹽等容易損傷脾胃的食物盡量少吃。而具有健脾祛濕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紅豆、冬瓜、絲瓜、鯽魚等要適量多吃。


推薦食療方:茯苓薏米山藥粥


茯苓,性平,味甘,能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薏米,性甘,微寒,能健脾祛濕,利水消腫,清熱排膿,有益皮膚;


山藥,味甘,性平,有健脾益胃助消化的作用,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葯膳。


2. 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適量運動不僅能提升整體技能,舒經活絡,舒緩壓力,還能加速水濕排出體外。尤其是辦公族,整天對著電腦,長期處於冷氣機房內,流汗少,機體調控水濕的能力變差,因此,需要多做做運動,如跑步、快走、騎行、太極等運動幫助活化氣血,促進水分代謝。


3. 穴位


常按承山穴和足三裡,健脾祛濕一身輕鬆。


承山穴位於小腿肌凹陷處(自行找圖)每天早起時按壓,可感覺身上微微發熱,身上的濕邪可隨著漸漸發熱的局部,向外「排出」。


足三裡是治脾胃病的第一要穴,它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凹陷處正下方三寸(以拇指貼於膝蓋凹陷處,向下四指寬的無名指指尖位置),點按時有強烈酸脹感。刺激足三裡,對於脾濕引起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泄瀉、痢疾、失眠、水腫等都有較好的作用。


4.中醫調理


濕分很多種,除了內濕、外濕,還有寒濕、濕熱。因此,如果無法明確自身濕氣類型,最好不要自己胡亂購買中成藥服用。建議到正規的醫院,接受中醫辨證施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