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燕中 | 足少陰腎經的五腧穴詳細解析(收藏版)

《靈樞·本輸第二》:「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俞;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湧泉】

足少陰腎經第1個穴,位於人體足底穴位,足前部凹陷處第2、第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釋字:湧者,《說文解字》:「騰也。」泉者,《說文解字》:「水原也。」

湧泉穴,五腧穴的井穴,五行屬木,其性從酸味,其用為斂精收氣。湧泉顧名思義,泉水不斷地湧出。足心是四肢末端,六經連接南北,四末為六經的最北端,經雲:「陽受氣於四末。」六經的北端分為手足,足心為陽藏陰長之端,手心為陽長陰藏之端。總之,四肢末端是陰陽相互轉化的部位。湧泉穴是陽藏陰長的地方,陽藏入陰,該穴性從酸味,收斂腎之精氣,滋補腎陰,陽藏水中。臨床上湧泉穴的主要功能是潛陽安神、補水藏精等。臨床上多用於治療高血壓,以及因陽亢不降所引起的頭暈、頭痛等症。

【然谷】

足少陰腎經第2個穴,內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

釋字:然者,《說文解字》:「燒也。」《文劉績曰》:「古者,束薪蒸以為燭。蒸,細薪也。稍寬其束,使其蒸間可各容一蒸,以通火氣。又使已然者居下,未然者居上,則火易然也。」谷者,《說文解字》:「泉出通川為谷。」《韻會》:「兩山間流水之道也。」《爾雅·釋水》:「水注谿曰谷。《疏》謂山谷中水注入澗谿也。」

然谷穴,五腧穴的滎穴,五行屬火,其性從苦味,其用為堅精藏氣。然谷顧名思義,燃燒的山谷,古語雲:有水為溪,無水為谷。在這個山谷中能夠與之平衡的就是其在內的苦味,苦能堅陰,所謂堅陰也就是藏精,該穴可以防止精氣耗散。如果腎精閉藏,少陰中的火得以控制,使之熱而不浮。臨床上然谷穴主要用於更年期綜合征的病人,表現潮熱盜汗、口乾舌燥、心煩多夢、頭暈頭痛等陰虛相火妄動的癥狀。然谷配伍行間、太溪等穴,功能相當於知柏地黃丸的作用。

然谷穴配合其他穴位還可以清利下焦濕熱,下焦的濕熱證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腎陽虛。第二,是腎陰虛。下焦的常態是腎的陰陽平衡,腎陽藏於腎水中,所謂腎陽藏於水中就是腎精收藏於水中。當腎水不足,不能藏精,就是所謂的腎陰虛,腎精化氣太過,表現為上焦有熱,下焦相火外泄,膀胱營養不足,與下焦水濕結合而成膀胱濕熱證。當腎精過於耗損而成腎陽不足,腎水過盛,下焦虛寒,膀胱氣化不利,邪氣入於膀胱成濕熱證。因腎陰虛而成膀胱濕熱證,臨床選用然谷穴配足通谷穴,藏精,清利膀胱濕熱證。腎陽虛而成膀胱濕熱證,臨床選用復溜穴配委中穴,溫陽利尿,治療膀胱濕熱證。

【太溪】

見本章第二節「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復溜】

足少陰腎經第7個穴,位於小腿裡側,腳踝內側中央上2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

釋字:復者,《說文解字》:「往來也。」《廣韻》:「返也。」溜者,《馬觀瀛涯勝覽》:「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又發也。」《管子·宙合篇》:「減溜大成。《注》減,盡也。溜,發也。」

復溜穴,五腧穴的經穴,五行屬金,其性從辛味,其用辛溫發散利水,使腎氣得以恢復。復溜顧名思義,往複流動而且又有發散的功用。該穴為金穴,味辛主溫散寒濕,助精化氣,補足腎的陽氣。臨床上針對腎陽虛的病例多與太溪配伍,其他經脈的經穴大部分都位於骨上,很難得氣,唯有復溜穴位於肉之會,易於得氣,擅長補腎,是臨床中不可多得的補穴。《黃帝內經》中還特別提出復溜穴在補腎方面的作用。《素問·調經論》:「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藏安定,骨節有動。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

【陰谷】

足少陰腎經第9個穴,位於膕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釋字:陰者,《說文解字》:「水之南,山之北也。」谷者,《說文解字》:「泉出通川為谷。」

陰谷穴,五腧穴的合穴,五行屬水,其性從鹹味,其用軟堅和緩,精化氣與腎水藏精保持平衡以到達腎藏精之目的。陰谷顧名思義,山谷屬陰的部分,其意與「水之南,山之北」相仿。由於其性軟堅,臨床上可以治療五臟積聚的病症,取其軟堅散結的功能,《金匱要略》中有一個方子叫做腎著(著)湯,主要功用治療腎氣被濕氣所束縛的病症,表現為腰痛重,如坐水中。陰谷穴配伍太溪、足三裡、陰陵泉、商丘等穴位也有類似的功用。又因為此穴為合穴,有平衡腎水與精氣的功能,可與其他五腧穴相配伍以調和及促進該穴的功能。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