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用艾灸療法調理陰虛體質

陰虛又稱陰虛火旺,俗稱虛火,屬於熱病的一種,多伴有血虛的癥狀,而心主血,血液主要負責全身津液以及營養物質的輸送,所以陰虛者主要表現為陰津不足,身體呈缺水狀態。經常沒原因的手腳心發熱,胸口煩熱。此外,陰虛體質者還容易「上火」,相對於陽來說,人體津液屬陰,猶如生命的泉水,滋潤著身體的每個角落。如果津液損耗太多,身體皮膚便不再水嫩,腸道也會猶如失水的河道,容易淤積成災。

用艾灸療法來調理陰虛內熱,主要以滋陰為主。需要對症以下X大穴位:太溪穴、湧泉、三陰交、腎俞、陰郤穴和照海穴。今天灸哥給大家逐一介紹每個穴位的位置及功效。

1.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足內踝(高點)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即:腳內踝後緣的凹陷當中)。太溪穴歸屬足少陰腎經,艾灸此穴有治療失眠健忘、咳嗽氣喘、月經不調、牙痛、陽痿、手腳發熱,祛斑祛痘、美白肌膚等作用。

2.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當你用力彎曲腳趾時,足底前部出現的凹陷處就是湧泉穴。湧泉穴歸屬足少陰腎經,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等作用功效。

3.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也就是足內踝上緣四指寬處,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自己的手橫著放,約 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就是三陰交穴位。三陰交穴歸屬足太陰脾經。艾灸此穴有保養子宮和卵巢、緩解月經失調、痛經、不孕等作用。

4.腎俞穴

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首先人要直立或者是正坐,然後吸氣,我們先摸到我們的肋骨的下緣,在側腰部,沿著肋骨的下緣畫一條水準線,交叉在我們的腰兩旁的肌肉上,這就是腎俞穴。)腎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功能,緩解腰痛、腎臟病、高血壓等作用。

5.陰郤穴

陰郤穴位於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伸肘仰掌,用力握拳,在手前臂內側可觸摸到一條大筋(尺側腕屈肌腱),從腕橫紋沿此肌腱的外側向上半橫指,拇指指甲中點所對,按壓有酸脹感處。陰郤穴歸屬手少陰心經,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心區痛、盜汗、胃出血、子宮內膜炎等作用。

6.照海穴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即:在我們腳上內踝骨下方的凹陷處。照海穴歸屬足少陰腎經,艾灸此穴有治療失眠、便秘、腳氣、痛經、月經不調、疝氣等作用。照海穴原則上不能用灸法,輕輕敲打或按摩即可。

以上穴位,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分鐘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見好轉後,可以減少為一周3次,每次每穴10分鐘左右。平時注意保暖並進行適量的運動。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自內而外。

陰虛的主要癥狀為火熱,而艾灸主要是通過溫熱刺激把藥力透進皮膚,達到效果,那麼這樣不會加重陰虛的病症麽?其實不然,根據八綱論治的原則:「寒則溫之,熱則涼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艾灸是可以雙向調整的。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後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後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無論是養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堅持。如果沒有艾灸條件,可以每日按揉相應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