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味人間》:味道依舊誘人,人間更加廣闊

沒 被 星 扒 客 寫 過 的 明 星 都 不 算 紅

李立巨集的解說、阿鯤的音樂、陳曉卿的導演,這三個人在一起,就是標準的神仙下飯配置。

時隔四年,他們再次用腳步和鏡頭告訴我們,又到了邊看邊流口水的時候了。

 

《風味人間》第一期上線三天,播放量破兩億,豆瓣評分9.4,比《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還高出0.1。

 

節目一如既往用了遠景+特寫的拍攝方式——對於山川湖海等地理景色,鏡頭極盡巨集大與壯闊

 

綠色的梯田、周邊環繞著霧氣

 

鋪滿白雪的大地和天邊的碧海、雲層連成一片

 

群山環繞間、遷徙的羊群徐徐前進

 

每一個畫面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多變和波瀾壯闊。

 

但遇到美食,就基本上都是特寫鏡頭——

 

剛煮好的阿勒泰大尾羊,肥瘦相間的羊肉上冒著油花,燉煮的清水也變成了乳白色的湯汁。看一眼,就覺得鮮嫩彈牙

 

火腿和母雞熬成的高湯清香甘冽,加入切好的乾絲,兩根青綠的小油菜,就讓人垂涎欲滴

 

剛從山裡挖出來的冷筍,隻簡單翻炒,就是一道佳肴

 

最誘人的莫過於這道禿黃油拌飯——

從當季最新鮮的大閘蟹中取出蟹膏、蟹黃

烹調後倒在熱騰騰的米飯上,通過攪拌讓油脂浸潤到每一粒米中

 

每一道菜肴,都讓人看的忍不住咽口水,邊收獲快樂、邊感受饑餓。

陳曉卿導演稱得上是“偷胃賊”,讓人又愛又恨。

 

而且,此次拍攝除了特寫鏡頭,還啟用了顯微鏡鏡頭式拍攝方法。

 

在這種技術下,你可以看到肉類在低溫環境下的凍結過程——

鮮紅的馬肉上先是出現一層白霜,然後細小的冰晶冒出、長大

 

它們的形狀、花紋都清晰的展現出來,晶瑩剔透、棱角分明

 

徽州人醃製火腿的過程中,鹽粒顆顆分明,附著在鮮紅的生腿上。

伴隨時間和氣溫,逐漸滲透到肉裡,流出水珠

 

沒有完全成熟的小麥汁水充足,還帶著鮮嫩的淡綠色

 

除了拍攝手法和美食種類,《風味人間》節目組跨越的地域也十分廣闊。

 

隻第一期,腳步就踏上了新疆的天山、內蒙古高原、潮濕的西南山林、小橋流水的無錫太湖等等。

 

和此前《舌尖上的中國》系列不同的是,《風味人間》不僅介紹中國的美食和人文、地理,還走出國外,將歐洲大陸的美食也收錄到鏡頭裡。

 

美食從來不是中國獨有,第一期中,也能看到不同國家之間美食文化的相似和不同。

 

同樣是土豆,中部地區又韌把它舂的又黏又韌,配上辣椒、韭菜、醋等調味品做成洋芋攪團。

 

而法國廚師則把土豆泥和牛奶、奶酪混合在一起,通過攪拌也能使土豆變得非常黏糯。他們稱之為:瀑布土豆泥。

 

兩種土豆製品的成果很像,畫面上看不出特別大的不同。但食用方法卻大相徑庭,中部地區人民喜歡傳統的中式調味,法國則依舊把它和牛排等西餐放在一起。

 

除了土豆,火腿也是中西方都非常喜愛的美食,但不同國家的製作方法不同:

徽州製火腿主要是通過在陽光下曝曬,使其自然脫鹽晾乾

 

西班牙的火腿則是在室內窖藏、風乾

 

國內火腿的食用方式非常多,既可以簡單烹煮,又可以把火腿和其它食材共同製作。

 

髖關節部位的肉可以做成火腿蒸蒲菜

 

蹄髈用的是火踵部位,肉質非常好

 

西班牙人吃火腿注重其原汁原味,專門的切片師當場把火腿片成薄片,配著紅酒直接享用。

 

用節目中的一句話說,這就是一場“穿越四季,跨越山海,采集風味的旅行”。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備受詬病的地方就是因為借普通菜肴硬凹情懷。

《風味人間》沒有刻意連接食物和人之間的關係,描繪美食也是用的蛋白質、氨基酸、澱粉鏈等詞,而不是在一碗紅燒肉中強加親情。

 

但《風味人間》的自然反而表現出強烈的人文氣息。

 

加入西方美食,相似的味蕾追求、不同的烹調方式顯示出人類對美味的共同向往和生活方式的差異。

 

天山下毛勒提別克一家雖然吃的是新鮮、美味的阿勒泰大尾羊,但他們的烹調方式只是清水燉煮,非常家常。

 

河南孟津,王古鐸老人帶著孫女,為其做當地的特色食物——碾轉。

 

在過去,碾轉是糧食缺乏、青黃不接時農民的應急口糧。到了現在,已經轉變為一種嘗鮮菜品。

 

爺爺、奶奶帶著孫女三人同住,這家人的家庭構成在國內也很典型。

 

最讓人驚歎的是接近片尾的鏢魚。

 

秋冬時節,盧旻易和父親兩個人在六七級的風浪中出海,捕一種這個時節特有的大型魚類——旗魚。

 

旗魚不易得,為了能鏢魚成功,他們會在出發前到廟裡拜一拜,以求好運。

 

盧旻易手中拿著長長的魚叉,站在船頭的最高處、英姿颯爽。儘管風浪很大,他卻好像和船身融為一體,顛簸起伏、站的非常穩。

 

旗魚現身後,盧旻易箭步衝上船頭。看準時機後,他雙手用力一叉、成功捕獲旗魚。

 

這一幕,讓人聯想到《老人與海》裡的那一幕。英勇激烈,非常刺激。

 

當然,為了這一條旗魚,父子二人花費了很多天、也失敗了幾次。

 

但成功後臉上露出的笑容,讓這一切辛苦都值得。

 

導演陳曉卿說過一句話:“不是我們賦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帶文化。”

人情冷暖、風俗文化從來都不是人們刻意添加在食物中的。

拍攝手法更新、地域的拓展,《風味人間》和舌尖系列有過之無不足。更重要的是,導演在不經意間體現的人文情懷,使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美食文化。

 

做紀錄片和做飯、做人一樣,最重要的就是真心、自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