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財報:五年之約,七年之癢

作者/霍超

2013年12月12日晚,在央視財經頻道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雷軍和董明珠立了一個賭局。

雙方約定五年之內如果小米營業額能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輸給雷軍10億,反之亦然。並邀請了同台的馬雲擔保。

五年時光,稍縱即逝。

轉眼到2019年3月19日,小米集團公布了上市首年的全年財報以及第四季度財報。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團營收444.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5%,低於市場預估的462.4億元人民幣。該季度經調整利潤1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6.7%。

2018年全年,小米集團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8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5%。

格力也在小米財報發布後迅速跟進,表示根據自己2018年業績預告,全年營收將在2000億元-2010億元之間,領先於小米。

看起來是雷軍輸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格力電器營收達1200.3億元;同年小米營收僅為265億,按照營收增速來對比,小米要遠超過格力。

2013-2014年度是雷軍最春風得意的一年,這表現在小米成為一個行業中異類瞬間崛起。極高的銷量增速讓同行感到恐慌,加之雷軍一直標榜著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有著無限的想象力。

友商人人都學小米,但人人都學不會小米。

當年周鴻禕仔細地研究過小米的商業模式,自詡為雷軍以外第一個參透其秘密的人。他用8個字評價小米的成就:“沒有對手,一騎絕塵。”

但好日子沒過多久,隨後2015-2016兩個“災年”,小米進入至暗時刻。雷軍事必躬親的跳入產線裡、供應鏈中、談判桌上,把整個公司從衰退和渙散的邊緣帶了回來。

用一位小米高層的話來說就是“那兩年的雷總是在開著飛機換發動機。”

進入2017年,小米從谷底回升。也是差不多在那個時候,小米的基調也定了下來,即手機+AIot+互聯網服務三駕馬車。

而在小米成立初期,雷軍提出的鐵人三項是手機+MIUI+米聊。

幾年過後,雙翼已折,但從唯一一個保留項目來看,手機依然是小米的核心。

哪怕是在新的主要業務之下,AIot和互聯網服務的還是基於手機的載體之上。

所以很難說小米究竟是一家硬體廠商還是互聯網公司。當小米手機賣不動,其他兩項也很難增長。與其說是三駕馬車,不如說是一拖二更為合適。

看的出來小米也在大刀闊斧的推進。比如啟用盧偉冰獨立紅米(Redmi)品牌,發力中低端市場;在海外市場(主要為發展中國家)推出特定產品線,積極布局。

但從總體層面思考,外界對於小米的想象力已經收縮在一個可期的範圍內。這一年也表現在股價上,截止到3月20日,小米股價收盤時報為11.6元,距離最初上市前的每股16.8下跌近30%。

手機依舊是陣地

根據小米財報顯示,智能手機部分收入仍是小米的營收主體,2018年全年手機收入為1138億元,佔總體營收的65%。

去年的這一數字是在800億,佔總營收70%。

雖然在手機部分的總體營收上漲了41%,但在營收佔比上僅僅回落了5%。

還有一點有意思的是,根據財報顯示,小米2018年度手機銷量為1億1千800萬部,這一數字在排名全球第四。但根據第三方機構賽諾統計的數據顯示小米在國內銷量僅為4800萬部左右,排名第六。

這說明雖然國內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小米優勢不再,雖然將主要增長點放在了海外。在財報中也顯示,小米在海外總營收近700億。

小米在國內的對手主要為OV、華為,在2015-2016兩個年度折戟之後,小米在國內銷量受到這三家的強烈衝擊,爬升緩慢。

這其中包括過去小米引以為傲的MIUI優勢不再,互聯網服務也被二者迅速引進,並且OV在行銷和線下布局,華為在自研上均要領先於小米。

2017年10月時,雷軍曾立下軍令狀。號稱要在18個季度之內重回國內第一,但看起來任重道遠。

發力點只能在海外。

不過根據小米的布局版圖顯示,目前小米海外市場收入主要來自第三世界中的發展中國家,移動互聯網的紅利還在,小米在國內主打性價比的套路可以複製在這些區域之上。

但國產廠商在海外的廝殺已經開始。

據《印度斯坦時報》2月12日報導,國際數據公司(IDC)12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小米在印度佔據28.9%的市場份額,韓國品牌三星以22.4%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Vivo以10%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三。

目前看似印度市場小米領跑,但不可忽視的是,OV、華為也開始了在印度的布局。

比如OPPO成立了子品牌realme,主推發展中國家;vivo新成立的性價比品牌iQOO也宣布要向海外進軍;華為則是在基礎層滲透,據了解印度運營商和華為在5G方面已經達成合作,未來華為很有可能會借此契機推廣旗下手機。

如今國內廠商主要發力的地區(無論是印度還是印尼),都類似於五六年前的中國。年輕人口是國家的主力人群和消費目標群體,從人口基數到手機移動設備端的優勢,紅利都始終存在。

這也是國內廠商紛紛入局這些區域的原因之一。小米在高速發展之後在國內遇到的問題很可能在海外還會出現一遍。

能否守住在海外的優勢,這是小米的第一個問題;另外在這些發展中國家中如何推廣互聯網服務和iot布局,這是第二個問題。

AIOT的困境

在IoT方面,根據小米財報數據,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的收入為人民幣438億元,相較去年增長86.9%。

同時報告提到,2018年,小米大家電業務發展迅猛。報告期內,全球智能電視出貨量為840萬部,同比增長了225%。

截止2018年12月31日,擁有超過五個小米IoT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電電腦)的用戶約為230萬名,環比增長16.2%,同比增長109%。

數據看上去非常樂觀,但事實上在IoT方面真正的硬仗還在後面。

小米最初的IoT設想是以手機為切入口,這一點在而後來看似乎是不切合實際的。

手機是更換頻率較快的電子產品,而家電不是。按照小米對自己用戶年輕化的定位,這批用戶在成長之後可能不再為小米手機消費,但卻是IoT家電的目標群體。

IoT真正的入口智能音箱。

這一點從各個大廠之間的激烈戰況就已經明了。而小米對比這些巨頭而言差在了哪裡?

答案不是產品,而是補貼和市場傾銷能力。

以小愛同學和天貓精靈對比,小米299元的定價貼近成本,而天貓精靈可以補貼幾百以不到百元的售價賣給用戶。而後者無論是在電商還是線下渠道,都要優於小米。

只有以智能音箱作為端口之後,便利化的體驗才會吸引用戶不斷購買周邊設備,擴寬IoT的想象力。

另外,盯上這一塊蛋糕的不止傳統家電廠商、互聯網巨頭這麽簡單。手機行業的同行也在紛紛發力。

2018年6月,華為正式發布了全場景智慧生活生態戰略,以及華為HiLink生態品牌——華為智選,並宣布全面推行耀星計劃,還設立DigiX創新工作室等。

7月,vivo、OPPO聯合美的、TCL、科沃斯、極米科技等廠商成立IoT開放生態聯盟。9月,vivo推出了自己的IoT產品Jovi物聯,對60多家家電企業的主流產品進行了適配,未來一到兩年將連接各個行業的主流設備。

在國產四大手機廠商之外,一加科技創始人、CEO劉作虎通過微博宣布:一加將從智能電視入手,投身互聯網智能家居領域。三星也在今年公布了IoT戰略願景,不但旗下所有產品將於2020年之前接入物聯網,還開啟了“三星智家聯合定製計劃”與“三星智家生態夥伴計劃”,為所有設備提供智能連接和安全解決方案。

結語

財報公布首日之後,小米股價並未如同預想保持著良好增長。截止3月20日港股收盤前,小米每股價格收於11.6元,下跌超過4%。

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投資者對其態度,小米主要營收還是基於手機之上。另外兩項雖然增速迅猛,但還不夠維持小米的想象力。

並且雷軍在致投資人的公開信中提到,2018年小?硬體綜合稅後淨利率為正,小於1%。

這意味著小米未來的兩架馬車還需提速,光靠現在的成績似乎還很難證明自己。

不過雷軍同時在信中也表示,在創辦小米之初,自己就預計,小米模式至少需要十五年才能被大眾接納。

距離2011年成立,小米度過了完整的七年;距離雷軍暢想的十五年,小米還有第二個七年要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