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央行銀保監政策三連擊 只為拯救信用!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王劍

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恢復銀行的信用投放,防止陷入金融正反饋。救企業,就是救銀行自己。拯救信用!但其實,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一、新聞

  7月18日晚間,一下子出來三個新聞:

  新聞一:新華網發布了《棚改貸款情況如何?審批權限收了沒?——就棚改貸款熱點問題專訪國開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國開行有關負責人介紹了棚改貸款業務的有關情況,回應了此前流傳的棚改政策有變的傳聞。

  新聞二:銀保監會官網發布了《銀保監會召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做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座談會》的消息。消息稱,7月17日郭主席赴中行調研並召開多家銀行參加的座談會,就銀行業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大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力度情況進行調研督導。

  新聞三: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網傳央行近日視窗指導銀行,(1)對於貸款投放,較月初報送貸款額度外的多增部分(額外投放),按1:1給予MLF資金(多增部分為普通貸款,不鼓勵票據和同業借款);(2)對於信用債投資,AA+及以上評級按1:1比例給予MLF,AA+以下評級按1:2給予MLF資金(要求必須為產業類,即金融債、城投債都不算)。

  三個新聞同時出現,且均針對銀行的信用投放業務,似乎表明政策當局開始努力促進銀行信用投放,且明確支持的投向是產業(不含棚改之外的城投),尤其是小微。

  二、背景

  目前我們所處的背景,是銀行信用行為的收縮,導致信用風險暴露。

  前期,在各項金融嚴監管措施的作用下,很多原來通過表內非標、表外理財等方式進行信用投放的行為,陸續被監管遏製。非標主要投向是地方城投、房地產。同時,財政部門也頒布一系列監管措施,阻止地方政府借城投企業等管道違規舉債。也就是說,“金融+財政”雙管齊下,遏製了銀行向城投、房地產投放信用。

  這些監管政策立竿見影,今年以來社融中的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都是非標的常用通道)應聲倒地。當然,這也是監管取得成效的體現,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城投,但很多其他企業也被誤傷。由於表外投放非標也會派生M2,那麽非標收縮還導致M2被回籠,M2增速也一起應聲倒地,跌至8%。

  但是,因為遏製不合意的融資(比如用非標支持城投),導致社融和M2不好了,最好是用其他合意的融資來補上,比如符合政策的貸款或債券等。現在政策最希望銀行去支持的,其實是小微企業。6月,有傳聞央行增加了銀行的合意信貸額度,但最後的信貸數據出來後,票據貼現有點多,信貸投放結構並不理想。

  信用收縮,最大的後果是很多原本靠借新還舊續命的企業,一旦再融資斷掉,瞬間就會違約,然後是銀行發生壞账。緊接著,銀行在壞账的恐懼下繼續收縮信用,然後更多企業開始違約,然後銀行更多壞账……這就是可怕的金融正反饋,最後是系統性風險。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恢復銀行的信用投放,防止陷入金融正反饋。救企業,就是救銀行自己。

  拯救信用!

  但其實,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三、措施

  然後,我們的政策當局要來挑戰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了。怎麽解決這個難題,我們還是要從銀行信用投放不力的根源著手。

  根源,大致有兩類:(1)主觀想投,但沒能力投放;(2)主觀上就不想投。

  (1)主觀想投,但受各種指標製約,沒能力投。主要的製約指標包括(調研來看,不同銀行受製於不同約束):

  缺資本:目前大部分銀行資本充足率還行。這次三個新聞也沒見關於資本的內容。

  缺信貸額度:部分中小銀行是這個原因(大型銀行一般不缺信貸額度)。前期央行已增加了信貸額度,這次“新聞三”裡也提到可以投放超過額度。

  缺基礎貨幣(缺流動性):銀行不是拿基礎貨幣去放貸款的,而是貸款派生了存款。但是,一旦貸款投放出去,派生了存款,當借款人轉走存款時,就需要相應的一筆基礎貨幣被轉走。因此,信用投放還是需要基礎貨幣的(除非你相信你的借款客戶永遠不會轉走存款)。有些銀行由於基礎貨幣不足,無法進行信用投放。按“新聞三”中的意思,銀行如果在計劃額度外投放了一筆貸款或信用債(額外投放),比如100元,那麽央行就給該銀行投放100元(AA+以下信用債則是200元)MLF,銀行就獲取了100元基礎貨幣,這樣,這筆貸款的借款人如果想轉走(貸款派生而來的)存款時,能夠保證銀行手上肯定有100元基礎貨幣供其轉走(這額外的投放就不會消耗銀行原有的基礎貨幣)。而且,MLF目前利率3.3%(一年期),也不算特別高。

  因此,“新聞三”主要是為銀行提供基礎貨幣(流動性),而且要求定向用於普通貸款、產業債。MLF成本相對低廉,在貸款利率不變的情況下,這筆貸款的資金成本下降了,那麽風險溢價就高了,能夠覆蓋更多風險,從而提升銀行放貸意願。

  (2)主觀上就不想投。不想投的主要是小微信貸(大型優質客戶哪個銀行不想投?)。這裡主要是風險偏好、業務偏好問題,又分幾種情況:

  不敢投:怕信用風險過高。這一點其實沒什麽好的辦法,一是銀行自己要學習風險管理的本領,二是也可以引進一些技術手段,包括大數據、互聯網等。

  不會投:小微業務是有一定業務門檻的,也需要一定的專業積累和機制上的配合,很多銀行過去幾年都在“傍大款”,做政府背景的大項目,不具備承做小微信貸的業務能力和相應機制。而有些銀行則在這些方面做得不錯。

  不願投:同上,很多銀行過去幾年“傍大款”日子舒服,做小微是很辛苦的,不願意做。

  這裡的問題就相對複雜了,需要從很多方面做工作,並非一日之功。包括改變銀行的意識,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引入技術手段等。這些內容都體現在“新聞二”裡,後面繼續觀察落實的情況。現在遏製了城投的融資,使銀行失去了一塊對公融資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能倒逼銀行好好去學習做小微。

  四、小結

  總之,這次央行、銀保監同時采取措施,從多個角度推進銀行信用投放的能力和意願,力圖恢復銀行體系的信用投放功能,防止過多企業出現因再融資斷裂而違約,進而危及銀行自身和巨集觀經濟。

  上述措施,多多少少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尤其是對銀行投放的基礎貨幣支持,無疑是真金白銀的幫助。但也不可能指望馬上就成效非常顯著,改變銀行主觀上投小微的意願和能力,依然需要一定的培育建設。尤其是銀行對風險的懼怕,可能仍然會成為主要障礙。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CFA持牌人,曾供職於浙商證券、光大證券研究所,擔任金融行業分析師,2015年7月加盟東方證券研究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