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積極財政下工行對基建投資定調:加大棚戶等項目儲備

  原標題:積極財政之下,增量信貸重點投向哪兒?已有國有大行對基建投資定調

  作者:馬傳茂

  定向降準、視窗指導給予銀行額外MLF用於貸款及信用債投資、調整MPA廣義信貸的掛鉤系數……信貸額度放鬆被陸續證實的情況下,下半年的信貸數據和投向備受關注。

  從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情況來看,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已經在7月份初顯,部分大行、政策性銀行將在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加快基建類、融資平台類貸款的信貸投放。

  部分中小銀行雖然信貸額度緊張的問題得到緩解,但在資管新規的環境下,資本金不足仍將製約資產端投放,下半年信貸投放仍以零售、小微貸款為主,並維持對部分優質對公客戶、平台客戶的投放力度。

  對於7月份的貸款增量,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政策調整的影響可能存在一定的時滯,對信貸數據、社融數據仍然在逐步呈現效果的狀態中。綜合各方數據預計,7月新增貸款約為1.2兆元,同比多增46%,環比少增35%,社融增量則將繼續低於新增貸款。

  基建投資有望反彈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工行公司部近期對各分行下發檔案,明確要求“推動全行抓住當前政府鼓勵投資、特別是基建領域投資的有利視窗期,加大重點區域、優質業務、重大項目資源儲備,特別是基礎設施、棚戶區等領域項目儲備”,並指出“原則上公司貸款有效儲備不得低於兩個季度的投放額度,並做好隨時投放的準備,特別是對重大在建工程項目要加快投放”。

  信貸投向調整的背景,則是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要保障城投平台合理融資需求”等要求。

  “從滿足資金需求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這將體現為地方政府債下半年加快發行,畢竟上半年發行偏少,隻佔全年額度不到20%;另一方面銀行下半年加大基建類貸款的供給,尤其是傳導效應明顯、資本充足水準較高的大行、政策性銀行。”一位外資行資深研究人士認為。

  在這之前,上半年基建投資增速明顯回落。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邢志強日前在媒體會上表示,這與今年以來對表外非標的治理,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加強監管有關。

  一位國有大行華南地區分行人士就對記者表示,受政策影響,上半年該分行平台類貸款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可以受理、儲備,但不審批,平台類貸款增量明顯減少,“平台類貸款、房企貸款都沒怎麽做,民企的需求又不高,這樣一對比,上半年的增量還是消費、抵押和一部分小微。”

  他也表示,7月下旬政策導向調整後,儲備的部分平台類貸款也走上了正常審批流程,具體項目覆蓋水電、交通等主要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邢志強也預計,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長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區域不平衡發展帶來的基建投資需求,二是三大攻堅戰中環保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汙染、水治理、空氣汙染等。

  工行公司部前述檔案則指出,在做好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礎板塊的同時,要持續加強新市場拓展,包括幸福產業、先進製造業、物聯互聯領域拓展力度。

  實際落地效果待觀察

  與大行嚴格執行政策導向相比,大部分中小銀行在安排下半年信貸投放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或許更多。

  一位大型股份行資負部人士對記者表示,中小銀行可能還是要在安排區間內的信貸投放前先確定3個問題的答案。“一是表外回錶帶來資本承壓之下,是否具備投放能力;二是當前信用環境下是否有投放意願;三是合意貸款客戶是否有融資需求”。

  “資本確實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以我行為例,核心資本比紅線高出不了太多,除去撥備的要求,留給信貸方面的就不太多了,只能以資本節約型的零售貸款為主,小微貸款因為風險因素,佔比達標就行。”一位華中地區城商行計財部負責人稱。

  西南證券日前的一份研報也指出,在資管新規存在環境下,金融機構資本金不足將抑製資金投放能力。“雖然資管新規細則做了較多柔性化處理,但資管新規的存在依然對表外融資形成約束。特別是資管新規對非標投資的嚴格管控,意味著資管產品對接非標資產的規模依然將持續收縮。而表外資產回表則會對金融機構產生較強的資產負債表壓力。”

  除了資本規模對信貸投放的限制外,不可忽視的還有中小銀行投放意願與合意貸款客戶融資需求的匹配問題。

  “今年總行的導向是普惠、三農,落到地方分行實際經營層面,要考慮的因素則更多,譬如要做小微,成本和風險就是兩個關鍵因素,我們分行偏好的是產業鏈上的優質小微企業,但和零售貸款相比,小微佔比還是相對較低。”一位股份行華中地區支行行長對記者表示。

  另一家股份行一位江西地區分行人士則表示,其所在的區域經濟情況不是太好,民營企業再投資和融資的需求有限,“那不管政策怎麽變動,融資需求結構就在那裡,企業貸款需求不夠旺盛,只能更多的偏向零售,以及部分優質的對公貸款、平台類貸款”。

  他也提及,此前該分行平台類貸款、開發貸佔據較多信貸資源,增量又主要留給零售,因此本身留給民企的信貸資源也不太多,“等於說供給端此前的結構分化也是比較明顯的”。

  “個人認為還是傳導時間和路徑問題,中央層面的政策導向是小微、基建,落到大行、中小行、銀行分行身上都不太一樣,信貸額度是會鬆一些,但松多少,放鬆之後能有多少有效投放,突然放鬆之後是不是能及時轉向,這都需要進一步觀察。”一位上市城商行高管對記者表示。

  7月信貸增量預計約1.2兆

  雖然7月份出現了一系列促進信貸增長的政策信號,但不少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政策頒布的時間以及執行的時滯效應,相應政策對8月份信貸和社融數據的影響可能更為明顯。

  而回到7月份本身,政策傳導的效果預計相對有限。“額度是趨寬鬆的,不過定向降準釋放的資金要投向小微企業,還需要時間,國常會後銀行有時間加大基建領域信貸供給,8月將更為顯效。”前述外資行資深研究人士認為。

  國泰君安一份研報認為,監管層後續或將推出更多措施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和效果。

  天風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預計,依據過往3年信貸投放規律、政策較大調整以及7月央行推出MLF激勵,7月新增貸款為1.2兆元,同比多增46%,環比少增35%。他也認為,在內有經濟下行壓力外有中美貿易摩擦長期化之下,政策已較大調整,由緊信用走向寬信用,貸款多增預計是常態。

  數據顯示,7月往往是信貸投放小月,為三季度後兩個月留出投放太空,其中去年7月信貸新增僅為8255億元。此外,三季度信貸投放一般呈現逐月上升的季節性特徵,7月往往是三季度新增貸款最少的月份。“主要是半年度考核和財報大關剛過,銀行普遍在7月處於調整和謀篇布局下半年的狀態。”一位國有大行總行研究部門人士稱。

  此外在社融規模方面,分析人士普遍預計,7月社融將延續5月份以來“社融增量規模小於新增貸款”的局面,仍將低位徘徊,影子銀行壓縮力度放緩的效果可能從8月份開始才會逐漸顯現。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一方面,在理財細則發布前,部分金融機構處於觀望狀態;另一方面,7月20日央行發布資管新規執行通知指出過渡期內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投資新資產,但老產品整體規模應控制在《指導意見》發布前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內。“因此非標融資仍面臨一定的收縮壓力,7月新增社融規模可能低於新增貸款”。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