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說你成癮,與你何乾

本文作者:雨上

  “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可能很多朋友這兩天都陸陸續續從各種管道看到了類似的新聞,如果還有不知道是啥事的朋友,可以通過人民日報的這條微博了解一下:

遊民星空
特別加了狗頭

  如果報導屬實,那麽就意味著在玩家看來有些荒誕的“遊戲成癮”,或者通俗所說的“網癮”概念,真的有了一個權威的大後台撐腰。

  但實際上,只要找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公告原文稍加判斷,就能發現這又是一則疑點重重、在傳播過程中被不斷曲解的“研究結論”。

一、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首先,WHO最近的確有類似的動作,但與這個報導中所透露出來的資訊並不相同。

  事情的起因是前天(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兌現了去年年底的承諾,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加入ICD-11(《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正案)的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之中,並公布了一個簡單的判定標準。

  這個判定標準大意是,要想判定為遊戲障礙,得滿足以下幾點:

  對遊戲失去控制力(頻率、強度、持續時間等);

  戲優先於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

  即使導致了負面影響,遊戲行為仍在繼續和更新。

  ※就遊戲障礙的診斷而言,行為模式必須足夠嚴重,導致在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場或其他重要領域造成重大的損害,並通常明顯持續了至少12個月。(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可縮短觀察時間)。

  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 ICD-11現在依然處在谘詢商議階段,明年5月,最終版將提交到世界衛生大會上,由會員國進行審批,得到最終批準後,才會於2022年1月1日生效。

  而昨天公布的這份草案為預覽版,目的僅僅是幫助各國提前安排翻譯和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同時它的線上版本公示了一條資訊,“該平台的內容可能會依據持續的發展產生變化”。

  可是回過頭來再看下傳統媒體們的報導,就顯得不太嚴謹了,比如這兩天國內流傳很廣的一個說法是: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初決定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相關規定自(今年6月)19日起生效,並將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而事實則是:

  “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底決定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列入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之中,相關規定近日公布是為了各國提前進行翻譯和備案,如果在2019年5月可以得到最終批準後,於2022年1月1日生效。涉及到該條目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建議納入醫療體系。”

  其中的關鍵詞一對比,便能看出這兩種說法所釋放出的不同情緒。

  首先通常情況下,說某某成癮是相對比較寬泛的,而WHO的原版說明並不是遊戲成癮,而是“遊戲障礙”,特指由不健康遊戲導致的問題,這種更嚴重的問題才會被WHO列入精神與行為障礙。

  同時“生效”一詞也不恰當,這僅僅是個預覽版的發布時間,即使正式通過也要幾年後才會生效;

  最後還把“ICD-11標準會通知給各國政府”的事實 ,說成是針對“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更是有曲解的嫌疑。

  這樣的報導雖然犧牲了一定的客觀性作為代價,但改動後的效果卻更加吸引眼球,再加上輿論本身對“遊戲”的敏感性,因此該說法迅速傳遍大江南北,

  玩遊戲上癮是“精神病”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事實”。

二、“反正不是我說的”

  像《人民日報》這樣的權威媒體,應該不至於故意去曲解WHO原意。因此根據他們原微博援引的出處,按圖索驥,便可看出端倪。

  人民日報轉載的是環球網的一篇文章,該文也是許多民間媒體報導此次事件的依據。然而,它依然不是謬誤散播的源頭,因為文章中清楚地寫道,消息來自台媒報導。

遊民星空

  這就很有意思了,世界衛生組織發出的公告,每個人都能找到原版內容。結果大陸流傳最廣的是台媒的消息。甚至因為考慮到“遊戲”的特殊性,世界衛生組織還在官方用多國語言(包括簡體中文)補充了遊戲障礙”條目的相關問答,結果其中的兩大重點被選擇性忽略了:

  加入遊戲障礙的目的是:“促使衛生專業人員更加關注此類障礙的發生風險,以及相關的預防和治療措施。”(而不是直接指治網癮)

  “在參與數字或影片遊戲活動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遊戲障礙影響。”

  因為大家懶得去查WHO公開的資料,結果就變成:各家紛紛舉起WHO的大旗,搶先一步把給“遊戲成癮”是“精神病”的說法定了性,感受一下:

遊民星空

三、即使沒有經過添油加醋

  原版公告也遭到了反對

  但不管怎麽說,WHO的確試圖將遊戲障礙列入精神障礙的大項之中,而這種做法本身也值得商榷。

  CNN針對WHO這次的預案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在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之後引述了一家非營利精神健康診所主治醫師兼科研人員安東尼·比恩的話,他的觀點相對比較有條理而且很有代表性,我簡單總結一下,你來看看有沒有道理:

  遊戲問題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精神問題的主因,很多人是因為焦慮與抑鬱得不到緩解才會一直放不下遊戲,而以他的經驗來看“焦慮與抑鬱的情況一旦得到解決,遊戲行為就會顯著減少”。也就是說拋開精神問題本身去研究遊戲問題等於是舍本逐末。

  由於WHO對遊戲障礙的定義非常模糊,那麽診斷一位病人是否有遊戲障礙就只能依靠臨床醫生的主觀經驗。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臨床醫生都不了解遊戲。比如《我的世界》是社交為核心,《魔獸世界》是虛擬世界的體驗,不了解遊戲很難找出真正的問題根源更無法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這種先例一開,任何事都可能會變成一種病,“從在電視上看太多足球,到做太多科研,都可以被認為是行為上癮,開此先例就像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不止CNN,事實上,自從去年年底WHO公布此項計劃以來,關於它的反對聲就不絕於耳。於是昨天這個事件的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許多組織的強烈反彈,據PC Gamer報導,昨天ESA,ESAC,EGDF,IESA,IGEA,ISFE,,K-GAMES和UBV&G等多家遊戲相關組織共同簽署了一份聲明:

  “在長達40年以上的時間裡,全世界有超過 20 億以上的人享受著影片遊戲所帶來的豐富樂趣;而根據截至目前為止所有常識性且客觀性的研究來看,都證明主張影片遊戲並不會讓人中毒成癮。

  (中略)

  我們業界和世界各地的支持者將繼續大聲疾呼,反對這一舉措,並敦促世衛組織避免采取可能對全球各國衛生系統產生不合理影響的做法。”

四、可能的後果

  回到這次的事件,首先國內傳統媒體上發布的大多都是一些曲解過之後的版本。

  其次,就算是沒有經過曲解的版本也得到了很多機構的反對聲音,最終明年能不能通過這項方案還是個未知數。

  再者,就算通過,這項方案是否能引進國內也是個問題。據“中國之聲”報導,長期接觸網絡成癮亦或是遊戲成癮的來訪者的北大第六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田成華透露:

  “包括精神科在內,所有的內科外科等醫學專業目前都採用的是《國際疾病分類》ICD 10,外科系統可能更早一些用的ICD 9,(中略),中國馬上采納的可能性不太大,因為是整個系統的更新。ICD10有些地方還沒有用的很熟悉,ICD11可能不會更新那麽快。”

  然而就算中國真的依次執行了ICD11的標準,就像之前安東尼醫生提到的那樣,關於“遊戲障礙”的判定標準和治療方案的制定也是個問題。

  所以,客觀上看媒體和群眾們的反應似乎是有些過度,而事實上,後續事態的發展,尤其是在中國的發展可能遠不像WHO現在設想的那樣單純。

  ICD11隻不過是一個參考性的標準,但到了一部分人手裡,就有可能變成一件非常具有殺傷力的武器,並且是定向殺傷武器。

  對於家長們來說,他們的“救救孩子,管管遊戲”終於有了更加權威的理論基礎,如果方案坐實,將會有大量孩子被家長們一刀切歸為“遊戲成癮”。

  不信?我列一個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情境,你來判斷一下,這裡用玩手機舉例子:

  你媽:別玩手機了,快來吃飯。

  你:等我玩完這一會。

  好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對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符合ICD11關於“遊戲障礙”定義,即:

  對遊戲(玩手機)失去控制力(頻率、強度、持續時間等)——玩手機不受控制;

  遊戲優先於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玩手機不吃飯;

  即使導致了負面影響,遊戲行為仍在繼續和更新——不吃飯還繼續玩手機。

  當然,如此輕度的干擾顯然不是WHO對“遊戲障礙”定義的本意,況且上面的這個例子也不甚符合12個月之間都造成嚴重影響的條件,但也確實可以從這個角度證明這個定義的模糊性和主觀性。

  到時候,是不是真的有“遊戲障礙”可能就不是你說了算了。

  也許你會說,家長們不會連這點分寸都把握不了,那麽你可能忘了多少家長把不會管教導致孩子頑皮的結果歸結於“多動症”,但又有多少家長真的知道多動症是什麽呢。

五、後續的危險性

  總的來說,IDC11加入“遊戲障礙”的危險性就在於:

  一方面,它有著WHO極高的權威性;另一方面,這份標準卻又非常模糊,導致解讀極具主觀性。正如CNN引述的醫生所說,“診斷一位病人是否有遊戲障礙就只能依靠臨床醫生的主觀經驗”。

  有些人開始懷疑那些令人發指的網戒所、管教所惡性事件的余波尚未平息,是否會因此變本加厲。

  不用懷疑了,現在再去開頭提到的那篇人民日報的微博評論區已經淪為網戒所的廣告板:

遊民星空

  不知是不是因此察覺到了這個微妙的勢頭,《人民日報》在今早刊發了一篇文章:《要做好防範,但別聞“遊”色變》。與新媒體不同,這篇刊載在官方報紙上文章立場客觀、邏輯嚴謹、眼光也非常長遠,為此次事件可能產生的誤解和風險做了貼心的分析和提醒:

  其中清楚地表述道:

  “(遊戲)不是一玩就上癮,更不是一喜歡就是病。(中略)並且,研究也表明,玩遊戲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會得上。

  為什麽勸大家別太緊張呢?一緊張,就容易失措。失措了,就容易上一些五花八門、不知來歷的戒網癮“訓練營”“特色學校”的當。得警惕世衛組織的這個結論被騙子們利用了。

  (中略)

  “萬一不幸得病了,咱去正規醫院治療。這本是不必申說的常識,可是,這些“高人”們往往是行銷高手,誇大療效,巧舌如簧,三說兩說,家長動心了。而正規的醫院,表述往往是平實的,難治就說難治,誰也不敢拍胸脯。”

遊民星空

  正如同其中所說的“正規的醫院,表述往往是平實的”,真正實事求是的報導也並不如添油加醋的報導吸引眼球,這篇文章的影響力相比“遊戲成癮”的消息本身差了很多。

  至此,WHO的“遊戲障礙”標準是否會在明年通過,或者是否會更新一個更加客觀更有公信力的標準可能已經不重要了,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那些不正規的網戒所暫且不論,一些國內的遊戲成癮防治機構必然會成為香餑餑。

  比如我剛才舉例子時提到的北大第六精神衛生研究所,此次事件之後,其中的那個田成華教授還說了這樣的話:

  “國內有一些戒網癮中心,那邊是很明確用遊戲成癮、網絡成癮的診斷來收的。以前不屬於精神疾病的時候,給患者收住院,尤其是強製住院在法律層面有很多違規的地方,如果採用了ICD11的分類標準的話,起碼在這方面的阻力會小一些。”

  不知為什麽,看到這,我突然像剛聽完一個鬼故事一樣背脊一涼。在這個並無精準的客觀判定條件,只能依靠臨床醫生的主觀經驗來診斷,戒網癮中心和醫生有絕對話語權的“精神疾病”的標準下——

  當一個正常人被戴上手銬,歸為“遊戲成癮”而成為“精神病人”的那一刻,是否還會有人在乎你是不是成癮,為什麽成癮呢。

  說你成癮,與你何乾。

本文僅代表訂閱平台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遊民星空僅提供發布平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