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麼是中國的「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孕育了很多有關的詩、詞、典故佳話等。歷代文人雅士,以大量文字寫茶、詠茶、頌茶,表達對茶的理解、執著和熱愛。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資料圖)

關於茶性的功能和作用。《神農食經》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廣雅》指出:「久服令人不眠」;《本草》則說:「去痰渴飲,令人少睡」。

綜合來看,喝「茶」可以起到「清心、明目、祛痰、止渴,消脂、去膩,提神、利便」的功效。

「茶」的養生作用,被歷代人士所重視。無論是帝王還是將相,也不論是山之隱士,還是士庶百姓,無不以各種形式(如煎茶、煮茶、泡茶、沏茶)體會著吃茶、喝茶、飲茶、品茶的樂趣和愜意。

從各種的茶肆、茶寮、茶館、茶會所中,人們體悟著人生的恬淡、安逸;從品茶論道中,人們感觸著人生的意味、情趣及超凡的精神境界。

茶圃(資料圖)

那麼,最早的「茶」,是用來做什麼的呢?據《神農本草經》介紹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說明了「茶」,早期是作為「葯」來用的,而不是為了解渴才喝的。

兩漢時期,茶進而發展為生煮羹飲(即作為湯類)。至三國時,使用方法大為改進,即將茶葉製作成餅,用時碾末沖泡。到了唐代,蒸青餅茶的製作方法趨於完善,如陸羽(茶聖)所著的《茶經》就詳細記述了蒸青餅所需的七道工序,並將茶餅的外形、大小、色澤等分為八等。

至宋代,因貢茶的興起,先有龍鳳團茶的出現,之後有小團茶創製。到明代朱元璋時,下詔廢除龍鳳團茶,改為上貢散茶,散茶才開始大行其道。

唐時抹茶(資料圖)

在對「茶」的歷代論述方面,從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至清代的一千多年時間裡,在我國出現了很多有關茶的專著。

如《大觀茶論》、《茶具圖贊》、《茶譜》、《茶錄》、《茶疏》、《茶解》、《岕茶箋》、《岕茶匯鈔》、《陸子品茶圖》、《茶考》、《茶寮記》、《煎茶七類》、《茶說》等。

在唐代,茶道之風非常盛行。據《封氏聞見記》中說:「城市多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由此可見,唐時的茶道之盛。宋代黃庭堅在他的《煎茶賦》中說:「賓至則煎,去則就榻,不遊軒石之華胥,則化莊周之蝴蝶」。這充分體現了他對「茶」,對「道」的理解。

元代張可久更贊茶道:「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屋,藏書萬卷。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這也說明了他對「茶」的詮釋和期許,願與「茶道」相伴,志在山水的逍遙情懷。

各色茶葉(資料圖)

關於對茶的分類,均因產地、工藝、特點的不同而標準各異。如歐州把茶葉按商品特性分為紅茶、烏龍茶、綠茶三大類;而日本則按茶葉發酵程度不同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後發酵茶。

而在中國,自古以來因其色澤、外形、產期與製法不同而有不同分法。當然,最早的分類記載莫過於晉時的著名高道郭璞所說的「早取為茶,晚取為茗」了。

我國從最早記載「茶」,直至近代的數千年裡,對它的分法、分類,可以說難以計算。

目前人們比較認同的分法是以茶多酚氧化程度為序,氧化程度從弱到強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等六大類。

陸羽《茶經》(資料圖)

每一類中又包含很多品種。如綠茶計有:龍井、碧螺春、大方特珍、珍眉、鳳眉、珠茶、雨花、松汁、滇青、川青、陝青、閩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蘇烘青、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華頂雲霧、高橋銀峰等。

紅茶計有:正山小種、煙小種、祁紅、滇紅、川紅、閩紅、越紅等;黑茶計有:普洱茶、安化黑茶、四川邊茶、六堡茶等等。

現在喝茶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對茶的口味、品質及評論方面也越來越雜。

茶無貴賤,適口為尊(資料圖)

一直從事推廣中華茶道文化的吳遠之先生認為:假如眾人談茶的喜好,在說法上可能千奇百怪,各說各的好,但是飲茶者的贊與貶,都是對茶品、味道的形象詮釋。

同時他也指出:因每個人的喜好、口味不同,在飲茶選擇上需要有所了解和區分。

湖北省道教協會王平副會長曾就此問題也強調:「茶」,並無絕對頂尖或最上好的,只要沒有串味汙染,保持清潔、凈新的原自然本味——即真味,就是好茶。

他也指出:「茶無貴賤,適口為尊」,這道出了飲茶、品茶的真諦和理念。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愛紫砂,願意與大家一同交流分享,加微信 qqcc326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