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管濤:推動明年經濟更好更快發展需要注意的三個問題

  意見領袖 | 管濤

要點

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在明年實現更多補償式增長。一是對困難與挑戰要有充分的估計,二是保持宏觀政策對經濟修複必要的支持,三是給經濟休養生息創造友好型市場環境。

  注:本文發表於《第一財經日報》2022年12月26日。

  防疫措施優化、存量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以及今年的低基數效應,明年我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且世界經濟增速明顯下滑,我國有望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軌跡。然而,去年初我國也曾出現經濟探底之後的強勁反彈,但下半年下行壓力重新顯現。如今面對重來一次的機會,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在明年實現更多補償式增長。

  • 對困難與挑戰要有充分的估計

  現在回過頭來看,2020年底對於疫情持續衝擊的估計有所不足。當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對2021年經濟工作的基本定調仍是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提出要用好寶貴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

  去年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18.3%。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肯定經濟運行開局良好,提出要用好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推動經濟穩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大循環、雙循環堵點,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然而,好景不長。受國內外疫情演變影響,去年二季度經濟增速回落至7.9%。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強調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求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2021年底2022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即便如此,去年三四季度,經濟增速仍加速回落至4.9%和4.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要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對於2022年經濟發展可能遭遇的困難和挑戰早有預判,但現實仍超乎預期。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性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內有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外有世紀疫情衝擊、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只是形勢的嚴峻性複雜性依然出人意料。今年初以來,地緣政治衝突、美聯儲激進緊縮、國內疫情散發等此起彼伏,我國經濟運行持續承壓。3月29日國常會議指出,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要求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局勢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強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

  今年5月底以來,國家頒布了一攬子穩增長政策及其接續措施,卻難阻年內經濟二次探底,全年實際經濟增速遠低於預期。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指出,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強調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2023年經濟反彈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一方面,為彌補前些年經濟增長不達預期的損失,更好實現“兩步走”的戰略安排,明年應該按照“三穩”要求盡可能爭取實現更快更好的補償式增長,而不能“小富即安”。另一方面,對於明年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仍不能低估。一是疫情防控新階段的經濟正常化路徑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二是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全球主要央行緊縮,包括今年底日本央行調整收益率曲線控制政策,明年或進一步演繹成為“金融+實體經濟”的衝擊;三是多年低增長加劇經濟脆弱性,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等金融風險任務更加繁重;四是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動蕩,“小院高牆”“脫鉤斷鏈”的負面影響逐步釋放。

  明年經濟總體回升並非“囊中之物”,還是要從最壞處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具體實施中,要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按照六個“更好統籌”的要求,未雨綢繆、見招拆招,認真化解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 保持宏觀政策對經濟修複必要的支持

  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當年底,針對市場對經濟反彈、政策退坡的擔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轉彎。

  實際情況是,去年,財政預算赤字率3.2%左右,實際執行結果為3.1%。雖然下半年政府債券融資由上半年少增13417億元轉為多增203億元,但是基建投資由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長7.2%轉為全年僅增長0.2%,顯示地方政府專項債加快發行並未變成實物工作量。年底,M2和社融增速分別較上年底回落1.1和3.0個百分點。從2020年四季度到2021年四季度,宏觀杠杆率連續5個季度環比下行。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今年從年頭到年尾,中央一再督促穩增長政策靠前發力、適時加力,應出盡出、應享盡享,5月底和8月底還分別頒布了新的一攬子穩增長及其接續措施。全年財政貨幣政策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從某些方面看已超過了2020年疫情衝擊最嚴重的時期,宏觀杠杆率連續3個季度環比上行。若無如此力度的宏觀政策支持,今年經濟恢復將會更弱。

  儘管預期明年我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但今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要求,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特別是在保持M2和社融增速同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後面,沒有像2020年底那樣再提保持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宏觀政策立場較今年更加偏向積極。

  明年繼續“放水養魚”乃明智之舉。這是因為,一方面,世紀疫情衝擊、百年變局演進等內外部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約束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即便明年我國經濟增速能達到5%左右,仍屬於多年低增長之後的恢復期、補血期。“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新冠疫情三年給市場主體資產負債表和消費者投資者信心都造成了巨大衝擊。如果完全依靠經濟自我修複,很可能會事倍功半。

  近日,財政部領導表示,明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主要體現在:統籌財政收入、財政赤字、專項債券、調度資金等,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持續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提效”主要體現在:完善減稅退稅降費政策;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機構,加大重點領域投入;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與撬動作用;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持續創新和完善財政宏觀調控,注重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央行領導則表示,明年貨幣政策總量要足、結構要準,貨幣政策的力度不能小於今年,需要的話還要進一步加力。這給了市場“定心丸”。

  當然,經濟工作目標從來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維的。明年將更加考驗宏觀調控的藝術和技巧,既要防過早撤梯、經濟偏冷,也要防刺激過度、經濟過熱。在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的同時,還要密切關注國內就業和物價變動情況。若出現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超預期,如何平穩實現政策轉向也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今年底的債市動蕩就殷鑒不遠。

  • 給經濟休養生息創造友好型市場環境

  去年下半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除國內外疫情反彈、國際供應鏈中斷外,還遭遇了房地產、平台經濟、教培等一系列監管政策的衝擊。下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3663億元,主要是中長期貸款同比少增1.83兆元,其中居民戶少增5000億元,企事業部門少增1.33兆元。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其中,在“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中,還專門提及“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會後,中財辦副主任韓文秀特別強調,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都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後破,穩扎穩打,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不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加強政策的統籌協調,既要避免合成謬誤,即局部合理政策疊加起來,造成負面效應;也要防止分解謬誤,即把整體任務簡單一分了之,更不能層層加碼,導致基層難以承受。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提振市場信心無疑是明年經濟工作的焦點和難點。今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針對近年來民間投資持續低迷,本次會議在部署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工作時強調,針對社會上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企業發展壯大;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要為民企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政商關係。

  此外,會議還要求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強全局觀,加強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這既包括慎重頒布緊縮性的新政策,也包括對實施中的老政策適時評估,適度調整實施力度和節奏。克服低基數的“數字幻覺”,維護市場友好型的政策環境,讓經濟休養生息,是我們從以往經濟工作中汲取的一條重要經驗和教訓。當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仍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遵循。同時,又要恪守政策上不折騰、不添亂之底線,關鍵還是要按照實踐是檢驗各項政策和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即人民滿不滿意來把握。

  穩預期不僅靠說,更要靠做。歸根結底,要通過準確把握明年經濟工作部署要求,敢擔當,善作為,察實情,創造性抓好貫徹落實,努力兌現穩增長的政策措施,實現明年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才能真正重振市場信心。

  (作者系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本文作者介紹: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