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舒時:2019年你能戰勝股市嗎?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舒時

  進入2019年,雖然政策面的形勢依舊撲朔迷離,但是技術圖形的分析卻依舊有效,可以作為一個很基礎的投資分析工具。

  剛剛過去的2018年無疑是近年來最難操作的一年。一方面是國內外政治因素越來越乾預到市場的波動,令預測前景變得異常困難;另一方面,隨著美聯儲的加息與進一步縮表,全球流動性開始逐步趨緊,反應在價格上是波動性開始回歸。

  2018年12月31日,很多人在朋友圈發文:2018年的熊市終於結束了。看起來頗有點帶淚的苦笑感覺。

  在令人焦慮不安的2018年裡,投資人經歷了中美貿易爭端、人民幣波動、美聯儲鷹派加息、國際油價暴跌……原本以為可以在教育與醫藥領域獲得一絲安慰,結果卻沒想到這兩大板塊最終也因為政策因素而啞然失守,成為眾多機構逃不脫的“劫”。

  私下問了幾個在業界做得比較好的基金經理,除了個別持續看空的笑到滿臉是牙以外,其他大部分是負回報,最差的虧約15%,較好的也虧了2%。當然,也有少數人在2018年能扭轉乾坤,並且實現正回報。

  問那些成功人士為什麽能扭轉劣勢?原來技術分析幫了很大的忙,他們用嚴格的技術分析理論,避免了較大的業績回撤,守住了正確的大方向。

  股民對技術分析並不陌生,但能正確使用技術分析的高手卻不多,尤其是坊間不少技術分析師的解釋與預測,由於沒有嚴格遵守技術分析原理,因此常常被市場打臉,讓那些崇尚價值投資的股民對技術分析產生了誤解。

  進入2019年,雖然政策面的形勢依舊撲朔迷離,但是技術圖形的分析卻依舊有效,可以作為一個很基礎的投資分析工具。本文介紹一些高手技術分析師的經驗之談,幫大家厘清這一投資工具的誤區。

  誤區一:技術派是投機,價值投資才是正道

  參加過幾次機構投資者的經驗交流會,發現不少人把技術分析和價值投資人為地對立起來。由於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很多人言必稱“價值投資”,覺得基本面分析才是王道,而技術分析只不過是“短線投機”的工具。

  基本面分析對股票投資來說的確是很有用,特別是在做個股分析的時候頗有益處。但把它上升到“政治正確”的高度,就有點過了。事實上,不論價值投資還是技術分析,它們的最根本假設中都有一條:市場價格充分反應了所有的資訊。

  這個前提條件說明什麽呢?即不論價值投資的基本面分析,還是技術派的圖形分析,它們都很重視基本面對價格的影響。不同的是,價值投資者追求對這些基本因素的研究,然後來判斷價格走向;而技術分析師則通過價格信號,間接地研究經濟基礎。他們認為,既然所有的資訊都要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那麽就直接研究價格好了——請注意,這並不等於他們放棄了解背後的經濟原因,只是他們是用價格來解讀基本面,而不是反過來用基本面去引導自己的投資決策。

  舉例來說,恆指在2018年2月初出現暴跌時,價值派可能會去研究暴跌的原因,比如貿易爭端、經濟下行、政治因素等,而技術派則會先采取行動,因為不管什麽原因,價格已經告訴我們,這一輪升勢已經告一段落了,投資者應該先落袋為安。然後技術派才會回頭去看,價格暴跌背後說明了什麽問題。

  在趨勢不是向上時,死守所謂的價值投資,也容易陷入價值陷阱。關於這一點,很多知名的賣方研究員和經濟學家都有指出過(只不過他們是用基本面因素的語言來解釋,而不是用圖形來提醒投資人)。對於這一點,本文不想再贅述展開,但是可以從邏輯上解釋,為什麽有些教條的價值投資者很容易陷入價值陷阱。

  這些股民錯在兩點:第一,認為所謂的“價值”就是重視低估值——實際上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並不是死守低估值指標,特別是芒格成為他的合夥人之後,他的價值投資理念中,更多地提升了高速健康增長在決策中的權重。

  其次,很多股民沒有意識到,自己追求低估值的背後,實際上是在追求“均值回歸”,即他們相信一個歷史平均市盈率為17-18倍的股票,當它估值跌至只有7倍的時候,很可能會再次向17-18倍的平均值區間進發。有這種預期的人其實是在假設,這隻股票的估值是呈正態分布的。即大部分時候,它的估值會在17-18倍市盈率區間波動,而不會偏離太遠(統計學的話來說,在均值上下方的兩個標準差以內),所以估值跌至7倍時,不久後會再回到17-18倍。

  遺憾的是,很多金融學教授都指出這種思維存在誤區。許多金融學研究都表明,股價回報並不是正態分布而是偏態分布。簡單地說,某個股票可能大部分時間只是處於6-7倍的市盈率區間,但是由於某些個別月份出現投資者狂熱,硬是把公司的估值拉升了許多,使得它的平均數變成了17-18倍的市盈率。

  試想一下,如果過於死板地遵守價值投資,當估值下行至6-7倍時,投資人誤以為很快估值會回到17-18倍,但是實際上,他很可能要等上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假設這家公司屆時還存在的話),這時候投資者就面臨風險。

  誤區二:高估技術圖形的意義

  如果說上述第一類人是輕視了技術分析,第二類人則是過於依賴圖形分析。這種技術派和第一種不同,他們過於相信自己對技術圖形的判斷,“言必稱圖形”,仿佛技術圖形決定了下一步的價格走向。

  真正的技術分析高手從來不會對圖形的判斷有100%的信心。他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假設明天的價格走勢並不能證實自己對圖形的判斷,那麽今天應該采取什麽防範措施?

  現實中,面對價格的下跌,價值投資者和技術派兩者會表現出很不同的行為模式。價值投資者從股票內在價值去判斷價格的下一步走向,而且帶上了一個比較強烈的主觀意志判斷。當價值投資人說某個股票值得“買入並持有”的時候,他的潛台詞是:這個股票從預期的未來一個時段來看,是會上漲的。

  而技術派則認為,價格已經充分反應了影響股票的所有因素:基礎的、政治的、心理的或是其他方面的。所以這個股票現在“便宜有它的道理,貴也有它的道理”,但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因素具體有哪些,所以要做的是,根據現有的技術圖形,去判斷它下一步最可能的走向。

  可以看到,技術分析師們並不靠自己的精明去征服市場,而是謙虛地讓位於市場,讓價格自己去揭示它的方向,他們要做的只是順從市場的意志。而且,他們做的只是判斷最大的可能性,意味著他們同時也要做好判斷失誤時的防範措施。

  在香港,真正的技術派交易員會花相當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再三確認市場的意志,然後才會順勢而為地采取行動。

  遺憾的是,很多自稱技術派的分析員,把技術圖當作會預測走向的水晶球,然後就教條地死守這個水晶球的結果,卻沒有根據新的信號去調整對圖形的判斷,因此常常被市場打臉。

  比如,當價格出現突破下跌通道的信號時,一些激進的技術派可能會認為已經出現了突破,建議加倉買入股票,而忘記了去“確認”技術圖形這一重要步驟,更別說防範“假技術走勢”(例如“假三角形”“假突破”“假探底”等)這種情況了。

  舉個例子:恆生指數的價格在2018年10月出現持續下跌後突然反彈,但是仍然在下跌通道內,老練的技術派不會在這時候買入或是增加長倉,只是有可能會將前期的空倉平掉;更激進一些的,可能會在這裡小幅加空倉。

  如果恆指繼續反彈,上升到下跌通道的頂部時(例如2018年的11月中),技術派老手的建議會是:恆指既有可能出現突破,也有可能出現繼續探底,所以還是不能加倉買入。

  接下來,可能也是最難判斷的時候,就是當價格小幅突破了近期的下跌通道,並且升穿下跌通道的頂部的時候。這時候市場人士開始出現兩種心態,一是認為恆指只是假突破,即將掉頭向下(這部分人可能會指出,背後的邏輯是美聯儲加息提升了風險溢價,而中國巨集觀經濟壓力並未充分反映在恆指價格裡);第二類投資者則認為恆指會實現突破,急劇反彈(這些人可能會說,基本面原因是貿易爭端將會獲得化解,中國經濟將會強勁反彈)。

  去年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有一位有經驗的技術派老手建議:不要建立任何方向性的倉位,最好讓你的交易員去度假。如果一定要買什麽東西的話,不如就少量買入一些波幅吧(即買期權)。

  給出類似建議的往往是一些老資歷的對衝基金經理。那些年青一些的基金經理更多傾向於單邊操作。要麽加大空倉(認為反彈見頂),要麽加大好倉(認為真正的突破來臨了)——其結果往往是面臨較大風險,因為在波幅擴大的情況下,市場可能急劇上升然後急劇下跌,兩邊通殺!

  也正是因此,在技術分析領域,真正的高手很少有年輕人。在技術派裡,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沒能夠從市場上存活下來(香港金融圈的淘汰異常殘酷),而存活下來的老骨頭,也不屑於到處去講自己的觀點。

  誤區三:誤判技術圖形

  這是最常見的一類錯誤,不僅初學技術分析的投資者容易犯這類錯誤,一些經常出現在電視和報章上的技術分析師也常常會犯這類錯誤。

  最主要的原因,是對技術分析的理解並不夠深入。很多人學了一段時間的技術分析圖形之後,以為自己看懂了圖,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真正掌握這個圖形的定義,因為你要真正認清這是“三角形”還是一個“旗形”,抑或是其他圖形,一定要通過多方的數據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才行。

  和一些技術派老手們交流,他們指出一般投資者在使用技術分析時特別容易犯錯的幾個地方,這裡提供幾點常見的錯誤,算是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第一,忽略了時間的作用。老手們看圖,喜歡從“月線圖-周線圖-日線圖-小時圖”看下來。在技術派理論中,長周期決定了短周期,所以,如果周線圖顯示出明顯的向下趨勢,而日線圖出現反彈,那麽最好不要急著下結論,認為形勢可能很快扭轉,而是要再觀察一段時間。但如果投資者是短線操作,就要更重視短期的圖形。比如交易員想在日內建倉,可能就得看看分鐘圖或是小時圖,而不是看周線圖。

  第二,忽略了圖形的定義。大家常常看到技術分析師會提到支持線、管道線、頭肩頂、頭肩底、島形反轉……等概念。但不論是在媒體上,還是在講座中,極少有技術分析師會向聽眾詳細解釋這些概念的定義,以及他們是如何判斷的。

  事實上,在經典的技術分析中,這些技術圖形概念都有嚴格的定義,也有其可以使用的範圍。對於技術分析老手來說,如果不符合這些概念的定義,即便價格走勢圖看上去像這種形態圖,他們也不太會按這種技術圖形來進行價格預測。

  第三,忽略了形態可能是“假象”或出現技術指標暫時失效的情況。做技術分析的時候,經常會碰到走勢圖並沒有完成,或是某些指標出現暫時失效的情況。

  比如股價上升趨勢末端,突然出現形似頭肩頂的形態時,就要特別小心。比較保守的投資人不會在右肩剛剛被跌穿的時候做空,而是在確認形成右肩的時候(價格通常會反彈到頸線後再下跌,這時才能確認右肩形成),大舉做空。

  又比如一些常見的指標,往往在解讀的時候,需要特別小心。像RSI指標,一般情況下,當它在70以上的時候,被認為是超買區。但是如果發現某股的RSI升至70後,就判斷這股票將會很快出現下跌(趨勢出現轉捩點)而建立空倉,那麽很可能會損失慘重。因為從理論上來說,RSI還可以從70升至100,但即便它隻升到80,對做空者來說,也會損失慘重。同樣道理,當RSI跌至30以下的時候,也不能認為價格將會很快出現反彈而急忙入貨,因為價格有可能還可以跌至20甚至更低,抑或在30左右徘徊一段時間。

  大家可能覺得技術分析員並不喜歡這些不確定的假象和信號指標,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一些老技術分析師並不討厭這些假形態,因為這意味著市場還在繼續前一種形態,甚至會出現變本加厲的情況,而很多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所以他們可以先人一步進行準備。比如,如果出現下跌趨勢中的反彈,或是“假突破”的時候,有可能是一個頗有吸引力的做空機會。

  (本文作者介紹:本名陳宜飆,正奇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董,香港理工大學會計與金融博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