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年100個被哈佛錄取的學生卻沒去上學,他們去哪兒了?

中國有高考,而美國也有“升學考”。不同的是,美國的孩子考試結束後不一定直接念大學,甚至每年有80-110位被哈佛錄取的孩子選擇延遲入學。他們做了些什麽?而這樣的行動背後體現了美國怎樣的教育觀念?

上周末去老公的導師Bruce家參加聚會,我知道他的大兒子David今年高考,就多聊了兩句。David說已經拿到了xx大學的錄取,不過自己和家人商量過了,會先gap year一年,明年秋季再入學。

Bruce的妻子Laura在一旁開心地說,“David做出這個決定我們超級開心,他在這個鎮子生活了17年,是時候該離開了!”

David和父母共同討論後在gap year的計劃是這樣的:

先去周邊大城市電子工程(David大學選的專業也是這個)方面的公司做3-4個月的實習攢點錢;

然後去一個幫助非洲兒童募捐蚊帳的公益組織工作2-3個月;

接著和朋友去中國、日本、新加坡旅行1個月,路費父母出,其他費用自己半工半旅行解決;

最後,“溜達”一圈回來如果還沒有換專業的想法就開始自學大學的專業課,同時做些入學的準備工作、收心,迎接大學生活的到來。

看David說的神采飛揚、他的父母露出讚許的眼神,我有點按奈不住,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症”瞬間上身:“你為什麽要延遲一年入學啊?到時候你會比同齡人晚一年畢業,這樣真的好麽?”

David反問:“有什麽不好呢?不少高中畢業的學生都會選擇gap year啊。這挺正常的。”

如果說人生有那麽幾次大的轉折點會對命運發生巨大改變,高考一定位列其中。對大多數人來說,高考的到來不僅預示著我們即將(或剛剛)邁入成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知識體系、工作、生活的城市都將被高考改變。

但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把高考後的gap year看作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他們在這段時間裡來適應“變成大人”這件事、學習如何進入社會、如何開始賺錢、去嘗試不同的生活、完成自己的心願,好讓自己以更好的姿態展開人生的新篇章。

Gap year(間隔年),始於17 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貴族子弟遊歷歐洲、參觀博物館、欣賞畫作,品嚐葡萄酒,切身去體驗之前僅在課堂學習過的“理論”知識,這是間隔年的始祖。

間隔年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歐洲向南亞,尤其是印度和尼泊爾進發,開創了“間隔年之旅”的風潮。同時北美等國家政府也開始鼓勵青年人遠行、文化交流,希望以此促進全球理解互動,防止新的世界大戰。

維基百科對Gap year的定義就是“A gap year, also known as a sabbatical year, is a year’s break,aimed at promoting a mature outlook with which to absorb the benefits of highereducation.”可見它並不是我們狹義上理解的玩、漫無目的的晃悠。

Gap Year 在西方越來越流行

2013年得到澳大利亞大學錄取通知書的22萬學生中,有將近1/4決定休學一年;

哈佛官網顯示,每年有80至110名學生選擇延遲入學;

美國間隔年協會(American Gap Association)的調查報告裡顯示每年會有3萬至4萬名學生選擇GapYear,2015年這一人數比2014年增加22%;

Gap year最著名的例子應該就是兩年前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大女兒瑪利亞被哈佛錄取後延遲一年入學的新聞了。

當年17歲的瑪利亞在gap year期間做了這些事:

在玻利維亞和秘魯參加了3個月的Gap Year 項目,徒步穿越群山、在亞馬遜地區露營、在與同行者探討環境保護和社會改革等話題,同時提高她的西班牙語技能;

在紐約一家著名的好萊塢獨立片公司行銷部實習;

在印度尼西亞進行了為期10天的家庭旅行;

極其喜愛熱舞的她在家鄉芝加哥舉行的 Lollapalooza 音樂節上獻舞。

除此之外,很多名人在其年輕時都有過令自己終身難忘的gap year,比如:

英國的威廉王子,高中畢業後在gap year期間到中南美洲國家貝裡斯的赤道叢林接受英國皇家陸軍的軍事訓練;擔任慈善組織義工10周,在智利山區幫忙建築山區步道、教導當地的孩童英語;另外10周則是到非洲學習環境保育。

他的弟弟哈利王子則是選擇在澳洲農場學習畜牧3月,然後前往非洲國家賴索托的孤兒院探望愛滋兒童,並且在那裡協助建築醫療診所和公路。

還有大名鼎鼎的夏洛克.福爾摩斯“卷福”,從名校哈羅公學畢業後一度迷茫,於是開啟了gap year之旅。在一家香水店工作了5個月來籌集經費,最後去了印度大吉嶺的藏區僧院待了半年並在那裡義務教英文。正是這段經歷教會了他順應本心、投身演藝工作。

Gap year在西方國家絕不是富人、名人的專屬。在和David聊完後我問了一些身邊的美國朋友是否有過gap year的經歷,人數之多超過我的想象。

大家gap year的時長從半年到1年不等,有的去公益組織做義工、有的是一邊打工一邊跨國旅行,有的是去偏遠地區支教,有的是去另一個國家學自己一直想學的一門語言或手藝。

朋友Ken現在是Deep learning項目的博士生,高中畢業後他就“休學”一年特意從倫敦跑去中國待了半年,學自己心心念念的中文和二胡。

西方家長對Gap Year的支持

西方家長和社會對孩子gap year的想法真的是非常包容和支持。從家長的角度看,gap year是一個培養孩子獨立性、弄清自己的目標、讓他們開始結交這個世界的大好機會。從gap year這段時間裡收獲的經驗會幫助孩子在大學裡更好的思考、把學到的與生活實際所需相融合。

就像Laura說的:David是不是真的喜歡電子工程這個專業他自己不夠完全確定,只是因為他爸爸是這方面的教授,他有興趣。他得在公司實習後體驗到了實踐和應用,那時的熱愛才是真正的熱愛。相信到時候他回到大學會對自己選什麽課程、做什麽項目更有主見。

UCAS(Universities and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是英國全國大學的統一學生申請機構,該機構的主任希金斯指出,“經過計劃周詳且親身實踐Gap Year的學生,圓滿完成其所選擇學業的比例較高,同時他們也比較成熟,有責任感和自律。”

因為gap year的理念深得西方學生和家長人心,所以社會上也會有很多資源去支持大家實踐出高質量的gap year。

在美國有很多與gap Year有關的機構(盈利和非營利的都有),他們會協助孩子安排間隔年中的學習跟生活,讓孩子在“暫停”的這一年裡受益匪淺,而不是無所事事或者躺在家裡與遊戲、電腦為伴。

我仔細調研了部分相關機構,比如American Gap Association(AGA)這家教育機構就是專門針對gapyear而成立的,在這裡包含各種項目資源,給學生、家長和教育者在gap year期間的建議等,一應俱全。

還有Gap year Association這家非營利組織,裡面的信息也是非常全面。

在這裡你還可以下載AGA和美國Temple大學於2015年合作調研的一份報告,與gap year有關。這份長達18頁的報告全面、詳細呈現了gap year的全部信息,包括國家、性別比例、年齡分配、選擇的項目、面臨的利弊、開銷等各方面。

可以說,在西方發達國家,gap year從觀念的萌生到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了。

中國家長認為,Gap Year“不務正業”?

因為教育資源的稀缺使得家長們“搶先”的心態非常強烈,凡是與孩子教育相關的事情,趕早不趕晚。讓中國家長接受孩子“休學”一年去“浪”、“打工”、“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在家長看來是自毀前程的事情。

而且“休學”這個觀念在國內教育體系裡始終帶有負面影響,像是告訴大家你“能力不行”或者“吃不消”才需要暫停的。

美國的家長之所以支持gap year其根本原因還是與我們的家長教育理念不同:

第一,他們不把讀書看成某一個階段的事,比如18歲到了就要去讀大學。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無論你是17歲開始學還是19歲開始學,只要一直在學就可以;

第二,學習的方式不只是在校園裡,還可以有很多渠道可以實現,學會工作、學會幫助他人、學會實現自己的心願這些事可能會比校園更加終身受用。

另外,在10年前我上大學那會兒學校是沒有延遲一年入學這個政策的,而歐美學生之所以可以“進退自由”也是因為大部分學校都同意學生delay一年入學。

從觀念到政策對gap year這件事都不夠“友好”,所以高考結束後的孩子通常都是身心俱疲然後瘋玩3個月,最後漫無目的進入大學渾渾噩噩度過4年。

但作為家長,我們確實有責任幫助孩子更平穩、順利地進入成人社會、度過更有意義的大學4年,即便gap year有點困難,高考結束後有近3個月的暑假,打造一個高質量的gap month還是有可能的。

我在高考結束後做了3件事:惡補流星花園(當年太紅了,一直忍著沒看,高考結束後惡補了兩遍)、跟父母去廣東和海南島旅行、在餐廳打工。

說實話,前兩件事帶給我的感覺和影響現在幾乎消失殆盡,但在餐廳打工這件事,雖然只有短短兩周,但足以讓我記憶終身。打工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兩個道理:

1. 賺錢真是一件很辛苦的,所以進入大學後我一直過得比較節儉。家裡經濟條件不算差,但當周圍的同學大一都買了手機和電腦時,我硬是扛到大三才買,當時覺得宿捨的座機和圖書館的電腦夠用。

2. 能夠不用出賣體力去賺錢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一定要好好讀書、持續學習。這個觀念一直潛移默化影響著我,所以能讓我和老公在30歲“高齡”時放下上海的安穩日子還跑來美國深造。

3個月可以做很多事,重要的是:

第一,允許孩子“頹”一會兒,但要懂得及時喊停。

經歷了高考這場戰役,孩子想要放空休息一段時間是正常的,補覺、看看“閑書”、和同學聚會都沒問題,但一定不要孩子長期沉迷於這種生活。Wifi+手機/電腦足以“毀掉”一個人,“無所事事”的狀態為期一周足矣。

第二,讓孩子來主導這件事、家長協助。

了解清楚孩子們在假期有什麽計劃,旅遊、賺錢、幫助他人、學一門新的技術這些都可以,一定是他們內心想主動去嘗試、完成的。別去替孩子安排,要讓他們自己學會打算,作為父母我們安排不了他們的一生。

第三,確認目標後和孩子共同制定計劃,重要的是一定要完成它。

目標未必會實現,但“做完”最重要的。高中畢業前,孩子們有“高考”這座大山壓在身上願意去努力,當這座“大山”卸掉後很多孩子失去了努力的動力,家長們應該協助孩子去找回“堅持”這項能力。

沒有了考試的人生,孩子們為何而努力?很多名校的孩子把考試當成人生目標,贏在起跑線上,卻輸在了人生的賽道上。考試之外,人生業績平平。

分數很高,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高考是結束,但更是開始。人生新的“起跑線”從考試結束的那個假期正式開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