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解除焦慮和迷茫,你或許可以試試這一舉動

編者的話:關於間隔年(gap year),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女兒瑪利亞,在2016年被哈佛大學錄取時,選擇推遲一年入學。這期間,她前往玻利維亞和秘魯參加了三個月的項目。之後,又去了紐約一家電影公司實習。近些年,國內不少同學也嘗試了間隔年,更多人也開始對間隔年充滿向往,那麽,間隔年到底是什麽?對年輕人有何影響呢?

間隔年是指主動從你正在做的事情中抽離出來,在升學之前,或者畢業之後,或者兩份工作之間,暫停一年,去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你可以選擇旅行、打工度假、志願服務、實習、海外學習、學術研究,也可以寫書、畫畫、學編程、學語言,總之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這個概念大約起源於上世紀 60 年代的嬉皮士浪潮,隨後在歐美國家傳播開來。

一、間隔年在國外

根據美國間隔年協會2015年發布的一項調查:

81%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會向他人推薦間隔年。

84%的人認為間隔年幫助自己獲得了事業成功所需要的技能。

間隔年對自己的最大影響是個人成長和發展。

平均來說,經歷過間隔年的同學,比普通學生花費更短的時間拿到畢業證,成績也會更好。

相比於沒有參加間隔年的同學,參加過的同學對當前的工作滿意度更高。

此外,在這份報告中,我們還看出,女性參加間隔年的人數更多,在被調查者中佔到了70%;參加間隔年的學生,在高中時期GPA成績相對較高,GPA在3.7及以上的同學佔到了62%。

這項調查顯示,大部分參加過間隔年的同學,都對這段經歷給出了正面的評價,認為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國外高校為何鼓勵間隔年?

哈佛大學鼓勵被錄取的學生推遲一年入學,每年有80到110名學生做這樣的選擇,他們會去從事一個特殊的項目、活動、工作,或者以其它有意義的方式度過,甚至是為期兩年的軍隊服役。此外,哈佛還專門附上了一篇文章——《讓下一代垮掉還是休息一下》(Time Out or Burn Ou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哈佛大學的招生委員會建議父母與孩子應該放慢腳步,在孩子成才之前,有個喘息的機會。

報告指出,孩子從小就一直在奔跑,與同齡人競爭。在進入大學之後,工作和研究生院又成了下一個目標。然而,這樣一路不停歇帶來的是持續不斷的壓力和迷茫。只有當人們從長期的壓力和期望中抽離出來,才有機會思考個人價值、目標和觀點,獲取生活所需的經驗。成功是無法被特定標準所測量的,它需要人們用自己獨有的節奏去實現。一味追求在外界看來值得向往的目標只會讓自己累垮,而停下來歇一歇,可以幫一個人發現屬於自己的激情所在。

哈佛學生在學生報《緋紅報》中寫道,“這是一種十分寶貴的經驗,所有哈佛的學生都應該考慮這個選擇。”而哈佛高達97%的整體畢業率,成為全美之冠,或許部分原因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休息過一陣子。

三、間隔年在國內

支持派

1. 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或許都不會做了

在不用考慮工作,也不用照顧家庭的這段時間,最適合做自己想做的事。除此之外,人生中大概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機會了。

2. 停下來找到方向

當你決定進行間隔年時,就脫離了日常生活,它給你一個機會去思考,你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也給了你試錯的機會,這對於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方向都有好處。

“我在青島一所大學讀書,讀完大二開始了間隔年。在這期間,我確實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1. 打破了之前很多的幻想,比如開咖啡廳、自由工作者、流浪歌手等等,知道了畢業以後應該做什麽。2.無論如何,要拿到學位證和畢業證。3. 生活上的經驗技能非常重要,比如怎麽租房、維修技能等。4. 自由來源於自律。5.打工就是提供價值,獲取回報,當你提供了必要甚至多餘價值之後,回報是可以商量的。”

(知乎@Russell,http://dwz.cn/85CIOi)

3. 為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根據《赫芬頓郵報》的一篇文章,許多學校的報告顯示,參與間隔年的學生入學後成績更好,會更積極地參與校園活動,所以,學校很歡迎擁有間隔年經歷的同學。而對學生來講,這給了你一個機會去嘗試你心儀的專業,避免以後再換專業。利用間隔年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並思考如何將這種激情轉化為職業,也是不少人的重要收獲。

4. 你也是有故事的人了

你會有獨特的人生經驗與同齡人分享。此外,如果你的間隔年過得豐富且有意義,那麽也會成為簡歷上的亮眼一筆,其中的收獲也是你工作能力的證明。

反對派

1. 家裡人不同意

間隔年聽上去像是一個人去流浪,父母首先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其次,許多家長認為在什麽年紀就該做什麽事,年輕人要少走彎路,這樣停下來就是不務正業。

2. 成本問題

時間成本:這個充滿焦慮的年代,大家都在面臨“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一現象,年輕人的競爭壓力非常大,身邊的人都在拚命向前趕,如果自己停下來只會更焦慮。

經濟成本:如果選擇在間隔年去旅行,自己沒有積蓄,如果讓父母額外支出一筆費用,總感覺過意不去,也很怕以後沒有能力可以償還。

3. 國內的學校不支持

目前中國的教育制度對間隔年沒有強有力的支持,所以,對於在國內讀書的學生來說,一般無法在大學之前暫停一年。此外,還有不少學生強調,應屆生招聘制度也讓自己很難選擇在就業前休息調整一段時間。

4. 一年時間可以用來好好學習

在國外某個地方旅行打工,未必真正能打開你的眼界。有這一年好好做學術、搞研究,或許能做出一點成果。在想不清楚自己最喜歡什麽的情況下,好好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事。

這些觀點看起來都有道理,有一整段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確是一個十分值得珍惜的機會。可是,對一些學生來說,限制條件也的確存在,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進行間隔年,有一定的討論太空。

那麽,到底什麽樣的人適合進行間隔年呢?如何讓自己的間隔年收獲更大呢?只有真正地明白了間隔年的意義,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度過方式,才能打破限制,樂在其中並且收獲滿滿。

四、如何讓間隔年更有意義?

1. 時間

在時間上,其實沒必要將間隔年看成一定要在某個時間做的事,上學中可以gap,上完學可以gap ,離職後也可以gap 。這樣,與時間有關的限制條件,比如應屆生身份,就不再是一個問題。在這個焦慮而匆忙的時代,讓自己慢下來不失為一個好的決定。

2. 成本

首先要清楚的一點是,間隔年不等於環球旅行,也不是狂燒錢換來唯美的九宮格圖案。正如上文所言,間隔年的打開方式有很多種,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有很多種。

英國著名演員“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大學前進行了一年的間隔。他曾經在香水店工作了幾個月,用賺來的經費在印度大吉嶺的僧院義務教了半年英文。他多次在訪談中提起這段經歷,“和僧侶在一起的日子真的很奇妙,他們教會我很多關於人性、關於本原的東西。”

3.目標

雖說這一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間隔年不是說停就停,而是有能力、有意願、有方向的暫停。那些為間隔年做了充足準備的人,才會讓自己在這段時間受益匪淺:確立自己的目標,思考在哪些事情中能獲得激情、使命感,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找到職業方向。

4. 規劃

在間隔年開始之前,要做充足的準備。比如:保持鍛煉,不管是旅行,還是社會實踐,都需要體力;攢錢,努力解決自己的經濟障礙;提前搜集資料,對即將進行的活動有個全面的了解;要做好精神方面的準備,進行間隔年需要很強的時間管理能力,也需要有極強的意志力。

介紹完這些,你是否對間隔年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實,現在間隔年在中國的一些學生中也有了一定的接受度,許多人將其看作是停下來尋找人生方向,或是去拓寬視野的機會。當你經歷的越多,適應能力就會越強,以後不管在世界各地,都會用更包容的態度去接受差異性和多樣性,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