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個人投資者正遠離公募?過去10年持有市值減少近兆

  來源:金證券記者 張賀

  今年是公募基金發展20周年,公開數據顯示,公募基金20年利潤合計2.23兆元,賺了很多錢。但《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幾個怪現象,一是個人投資者,也就是俗稱的“基民”在減少;二是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的市值在減少;三是雖然基金賺了很多錢,但個人投資者普遍感覺自己沒賺到錢。

  公募基金應當主要是個人投資者持有,這也符合公募基金發展的社會定位。但當前,機構投資者是公募基金主要持有人。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表示,“老百姓目前僅持有1.86兆的非貨幣公募基金,這個數字和其持有的股票市值、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相比太低,更是沒法和房地產市值比較。”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部公募基金口徑看,個人與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114351.17億元,其中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市值57677.09億元,佔比50.44%,機構投資者持有56674.08億元,佔比49.56%,個人與機構各佔一半。但剔除貨幣基金後的公募基金口徑看,機構佔比61.04%,個人佔比38.96%,機構遠遠超過個人。分基金類型看,債券基金上機構持有比例91.33%,幾乎持有全部的債券基金。記者注意到,機構持有公募市值和個人持有公募市值的比例,在2015年之後顯著拉開並有逐年擴大趨勢。

  不僅如此,按持有的基金市值計算,從2007年12月31日到2017年12月31日的過去10年,剔除貨幣基金後,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市值從27725.62億減少到18583.32億元,減少9142億元。

  為什麽老百姓遠離公募基金,機構卻加碼買入?胡立峰分析,稅收優惠政策推動機構大量持有公募基金,其中企業購買基金分紅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是機構佔比上升的重要推動力量。

  不少接受採訪的普通基民則對《金證券》記者表示,“賺不到錢”是減持公募基金最主要的原因,“市場上當然有可以長期持有的好基金,但就像買股票一樣,遇到的概率不高,要是遇上踩雷的基金,容易損失慘重。”此外,一些業績相當不錯的基金,除去申購費用、贖回費用這些由持有人支付的費用,剩下的利潤也沒多少了,因此,零申購費用、零贖回費用的貨幣基金成為基民首選。

  對此,胡立峰建議,公募基金有必要來一場徹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個人商業養老的遞延稅收政策,按照公募基金與第三支柱融合發展思路,落實账戶製,遞延個人所得稅,吸引老百姓資金流入並長期持有。“只有這樣,才能在長期持有基金的基礎上,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長期資金並優化老百姓的財富管理構成。”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