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兒子終於從美國學校裡的“情商補習班”畢業了

今年,我家孩子美國學校的老師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小學四年級的兒子,終於可以從“情商補習班”畢業了。

我聽了卻一點兒也不高興,而是軟磨硬泡地,請老師繼續把他“選送”進去,繼續補習一年。

為什麽呢?因為幾年裡,我親眼見證了兒子發生的巨大變化,也深深意識到:情商訓練,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真的是太重要了。

比如,他現在學習的時候遇到難題,不會像從前那樣大喊大叫發脾氣,而是會靜下心來查字典、找答案,或者是向大人求助;

和我發生爭執的時候,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盤腿在沙發上做一次“冥想”,冷靜下來再和我理論;

他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在與日俱增(雖然還是不夠長),寫作業的時候看見妹妹玩遊戲,也能克制住自己不去圍觀……

總之,一切都在變得更好。我覺得,這和他一直參加系統的情商補習有很大關係。

“情商”比成績好還重要?

我兒子是個成績很好的孩子。

可是他剛上學的時候,老師總和我反覆強調“孩子的情商不夠”,需要好好“補補”。

“上學的首要任務,難道不就是成績好嗎?”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老師卻直接用幾個問題擊中了我:

小學成績好,你希望他到初中和高中繼續保持領先嗎?

你希望他不用大人催著管著就懂得如何設定目標,好好努力嗎?

你希望他以後事業得到成功嗎?

老師又說:“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啊。”

看我沒懂,老師又舉了幾個例子:

一個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學習的內容比較簡單,如果他足夠聰明,而父母又管理得比較盡責,那麽他在學習上應該不會遇到太大的問題。

可是,等到他上了初中和高中,如果缺少“衝動控制”的能力,他就可能沉迷於遊戲,不肯好好學習;

如果缺乏“問題解決”的能力,他就會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去尋求幫助/向誰尋求幫助,去克服困難;

如果缺乏“自我實現”的能力,他就不懂怎樣去設定合理的目標,並且努力去實現它;

如果缺少“自我表達”“人際交往”的能力,他會在項目合作中無法有效地和其他人合作甚至相處……

以上,無論是“衝動控制”能力,“自我實現”能力,“自我表達”能力,還是“人際交往”能力,都是“情商”的有機組成部分。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追求分數,而是讓孩子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老師說,“當然,如果你想追求的只是分數,高情商也能給你好分數。”

高情商甚至能給你好分數?

我回去查了好多資料,發現老師說的還真對!美國確實有很多類似的研究,總結起來一句話——

情商高但是智商普通的孩子,比起智商高但情商不行的孩子,成績會更好,從好大學畢業的幾率會更大,未來的成就也會更高。

“情緒的自我認知”是情商教育最重要的第一步

其實,美國情商補習班的老師不光教育兒子,也會順便對家長進行簡單的指導。

他們會在開學之前給我打一通電話,詢問孩子在家的表現,討論存在的問題。接著,會再發一封郵件給我,把教學計劃和推薦家長閱讀的資料發給我學習。

根據我的觀察,美國情商教育的第一步大多是以“情緒的自我認知”為基礎的。

什麽是“情緒的自我認知”?

“情緒的自我認知”包括三個部分:

了解自己正在經歷的是怎樣的情緒;

了解是什麽觸發了自己的情緒;

了解自己的情緒對周圍人的影響。

為什麽要學習認知情緒?

簡單來說,教會孩子如何確認、管理和平衡自己的情緒,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保持自驅力,和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

記得大概在兒子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他向我抱怨,說上學“太沒意思了”,想要“一直呆在家裡”。

這孩子不會是厭學症犯了吧?

我仔細一問,才發現,原來厭學的症結,是他班上有幾個男孩,總喜歡用難聽話去招惹他,說他的名字像個女孩子。

一開始,每次聽到他們的嘲笑,兒子都會很崩潰很抓狂,有時候甚至會大哭大叫。這樣,就又招來了新一輪的嘲笑……

很多孩子在學校裡都會遇到類似的,來自同齡人的霸凌。

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霸凌並不嚴重——沒有人挨打或者受傷——但足以影響孩子的心情和學習生活。如果處理不好,孩子在學校的每一天都會備受折磨,也更加無法集中精力去學習了。

說得再遠一些,其實即便是我們成年人,在日常生活裡,在職場中,也會遭遇霸凌——只不過成年人間的霸凌和排擠可能更隱密。

這樣的排擠對我們順利工作,其實也會造成困擾。

那麽,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應對困難的狀況呢?

沒想到,我還沒有考慮好應對措施,兒子的上學恐懼症就治好了。

我問他怎麽回事,他輕描淡寫地說:

兒子:老師和我聊了聊。

我:怎麽聊的?

兒子:他讓我描述了受嘲笑時的感覺,我說很‘尷尬’,因為班上那麽多同學都看著。然後,老師讓我想一想,如果我大哭大叫,那些嘲笑我的同學會有什麽感覺,我就明白了,我哭的話,只會讓他們更得意,更想欺負我。

我:後來呢?

兒子:後來我們就一起想出了幾種新的應對方法,還練習了幾次……後來,那幾個人又來笑話我像女孩。我這時候知道了,我一點兒也不害怕他們,我的個子和他們一樣高,我就是很尷尬很憤怒。那我幹嘛還要哭呢?我就面無表情地說:吼吼,是麽,嘲笑別人大概真能讓你們看上去更像男子漢呢……他們覺得沒意思,就走了。

著名央視主持人,北大法律系才子撒貝寧也曾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談到過自己小時候碰到的類似的事。

撒貝寧小時候一直跟著父母到處轉學,環境有些“動蕩”,但成績卻始終沒受什麽影響。他感到這與自己對新環境強大的適應能力息息相關。

撒貝寧講到自己小學最後一次轉學,班上的男孩圍上來試探他,看他“是不是禁得起逗”,其中有個男孩看著他衣服上的小企鵝,說“哎,小企鵝”。

撒貝寧當時不卑不亢地說:“怎麽樣?好看嗎?”

他明白,如果當時過於敏感,說“你別動”,就會引發新的衝突。

而他也表示“很擔心現在的孩子”,因為他們“放學回家,門一關就是作業、電視和上網,缺乏和真實世界的接觸。”

三個步驟:教孩子培養“情緒自我認知”

美國心理學家Korrel Kanoy在《孩子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一書中建議:培養“情緒的自我認知”可以分成三個步驟。

1.定義情緒,給自己的情緒“貼標簽”

當面對同學的輕度霸凌的時候,孩子們可能感到非常“生氣”,或者覺得“尷尬”、“害怕”,或者是“難過”。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孩子,即使面對的是“相同的情景”,也完全可能擁有不同的情緒。

專家建議,作為父母,我們幫助處理孩子情緒的第一步,就是應該分辨出孩子什麽樣的情緒被引發了出來,而不是告訴孩子“你應該有什麽樣的感受”。

父母使用的詞語越是準確,比如,準確使用“沮喪”、“憤怒”、“傷心”、“失望”、“尷尬”、“興奮”這樣的詞匯,孩子就越能準確地了解自己不同感受的差異,相應地,他們也會擁有更強大的同理心,更準確地了解其他人的感受。

我以前寫過,我的小兒子剛出生的時候,他的姐姐曾經突然變成了一個很“壞”的孩子,她沒事就喜歡捏他兩下,還經常笑話他“沒用”、“大笨蛋”。

於是,我引導姐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她承認自己其實是“嫉妒”,還順便給出了解決方案——“如果你多抱抱我,多陪我玩,我其實也是很喜歡弟弟的。”

後來,姐姐果然表現好多了,現在經常帶著弟弟,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

2.了解是什麽引發了這樣的情緒

不同孩子面對相同場景,引發的感受不同,這其實是因為——

引發孩子特定情緒的,其實是他們本人的“價值觀”和“經歷”。他們現在遇到的事情只是讓他們“回憶”起了相同的情緒。

比如,有些孩子個子比較矮小,面對霸凌,回憶起過去挨打受欺負的經歷,他就可能感到“害怕”;

或者,如果有的孩子一直以來所受到的教育是“打回去”,那麽霸凌會讓他感到十分的“憤怒”;

而像我的兒子,他自尊心強,在乎自己在其他孩子眼裡的形象,擔心目睹霸凌的其他孩子會疏遠他,他就會感覺很“尷尬”。

只有認識到特定情緒的誘因,孩子才有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應。

有效的情緒管理,包括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過去的經歷。

3.了解你的情緒對他人的影響

起初,每次被嘲笑的時候,我兒子都會發火、崩潰、大哭大喊;

如果是另外一個孩子,假如他對霸凌感到害怕,那麽他多半會後退,尋找安全的地方,逃跑,或者坐到老師旁邊。

但實際上,以上這些行為是典型的鼓勵霸凌者的行為。

霸凌者明白——後退、哭泣和崩潰意味著:霸凌行為奏效了。因為其實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目標感覺害怕和不舒服。

受欺負不是被霸凌者的錯,但是他們對霸凌的反應可能會引發更多的霸凌。

所以,如果孩子們想要製止別人對他的霸凌,那麽他需要學會使用不同的行為語言,把新的資訊傳遞給霸凌者。

請注意,孩子不需要改變他的“感受”(你不可能僅憑幾句話就讓他不再害怕),但是你可以讓他在害怕的時候,改變自己的行為。

在和老師的談話中,我兒子明白“行為崩潰會讓霸凌的孩子更多地欺負他”,所以,他選擇了改變自己的行為:他忽視霸凌者,反過來嘲諷他們,保全了自己的面子,也讓其他人認識到了霸凌者的不堪。

還有一些行為也會讓霸凌行為失效——呆在原來的座位上,忽視惹他的孩子,不和霸凌的孩子進行眼神交流,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你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對控制情緒,改變自己的處境,有著多麽重要的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