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師不點名不準走”:收費替課,突破了高等教育的底線

近日,部分高校存在收費替課的現象再次被提及,相關新聞被廣泛傳播,有人每月為此掙得數千元。這樣的收入,即便是工薪階層,也相當可觀,何況這些“替考族”基本是高校大學生或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以數十元一節課的標準(或更高),替那些需要“幫助”的大學生上課。

有人曾隨機谘詢了超過一百位在校大學生,結果顯示,近八成的高校學生表示為提高學習質量,不會找人替自己上課。可那剩下的兩成的大學生是不是有“找人替自己上課”的想法呢?亦或是早已付諸行動?

隨便一搜索,就會發現網絡上存在大量校園替課群,有的名稱為“某某大學替課群”;有的名稱為“某某市替課群”。替課似乎已經形成了產業鏈,特別在高校較為集中的地方,“兼職”替課和找“兼職”替課的,都相當活躍。為了讓替課不被老師發現,有些大學生一再囑咐“替考族”:點名的時候別吱聲,舉手就好,以免被老師發現。也有一些大學生強調替課“紀律”:老師不點名不準走。

根據反饋信息,我們發現替課涉及的高校,不僅限於普通高校,還有一些211高校、985高校。這對人們的認知無疑是個暴擊,在大家的眼裡,名校大學生怎麽可能會做出這種事情?

其實無論是名校大學生,還是普通高校大學生,收費替課,都是突破高等教育底線的行為。而由於替課現象主要集中的公共課和選修課,加大了杜絕的難度。曾有人做過調查,有些高校課堂,替課者人數達到了上課學生總數的10%。而授課老師卻絲毫察覺不到。

這也不怪,在高校裡,除輔導員外,其他授課老師對學生本就不是很熟悉,再加上公共課和選修課經常是大班上課,教室裡坐著一百多人,甚至更多,老師根本就認不全。就算是點名,學生舉個手,也就能把老師糊弄過去。

當然,有時候想糊弄過去也不容易,比如部分高校在上課環節增加了指紋簽到,還有部分教師每節課結束之後,都拍攝教室同學合影,以作為“證據”。不過,這些做法成本過高,僅在很小的範圍內適用,遠不能覆蓋到所有大學生。

如果說替課是不可原諒的行為,那替考就更顯得“變態”了。“本學期替考十多次從未被發現”,某位剛畢業的大學生炫耀自己的替考經歷,“考不過退錢”。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會認為,這樣的炫耀,踐踏了道德底線。

替考、替課,這些本不應該出現在大學校園裡的東西,卻持續存在很多年,且沒有消退的跡象,個中緣由比較複雜。有人說“高校課堂吸引力不夠”;有人說“大學課程設置不科學”;有人說“大學生變得沒有原則”……

替課是嚴重失信行為,既是欺騙老師,也是欺騙自己,是對自己大學生活的不珍惜。而要杜絕替課的生存土壤,至少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高校對這種現象一定要“發現一例打擊一例”,要對收費替課的大學生(或其他人)以及被替課的大學生,進行嚴肅處理;另一方面,高校要合理安排選修課和公共課上課時間,避免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困擾。高校教師則應該在課堂教學上多花些工夫,盡量讓課程內容更為豐富、課堂教學效果更為出彩。

至於替考,即便不算違法,也屬違規,更應該接受嚴厲懲罰。不能讓這種目無法紀、踐踏底線的行為日益猖獗。如果高校在面對這些行為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完全可以尋求執法力量的支持,以重拳治亂象。

好在替課、替考行為隻發生在少數大學生身上,絕大多數大學生都很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學業,都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保持著刻苦鑽研的熱情;他們珍惜時間、積極實踐、自強不息;他們對替課替考行為嗤之以鼻。正因為有著如此多的正能量,我們的高校才一直有著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但少數人的問題也可能發展成多數人的問題,所以要時刻保持高壓勢態,窮盡一切手段杜絕這種現象,最起碼要把這種現象限定在極小的範圍之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