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把好“入口”“出口” 堅決杜絕學術造假

本期人物

竇賢康 1966年1月生,安徽泗縣人,198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曾任中科大副校長。現任武漢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3月初,在給大學生上完課後,武漢大學校長、校黨委副書記竇賢康才匆匆收拾行李,趕往京城,履行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審議政府工作報告,進行小組討論,與其他代表交流溝通,接受媒體採訪,竇賢康的兩會日常安排得滿滿當當。

今年53歲的竇賢康曾在中國科技大學擔任過十多年副校長,2017年底出任武漢大學校長。作為“網紅校長”,竇賢康面對媒體有關武大的“雙一流”建設、學術監督、櫻花季是否要收門票等問題時對答如流。接受南都專訪時,他都是有問必答、直言不諱。

打造一流本科要調動教授去一線教學

南都:在你看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教育的部分有何亮點?

竇賢康:亮點有兩個。一個是職業教育,裡面花了不小篇幅去講職業教育,強調了職業教育要直接面向市場。另一個亮點是提出增加科研人員從事科研活動的自由度。比如提到了經費包乾製,提高間接費用的比例,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等。過去在科研中,由於項目經費管理存在某種程度的僵化,常常阻礙科研活動的正常開展。這個問題近年逐漸被重視,去年的院士大會上就已經提出要解決這個問題了,中央也多次發文推動這項改革。

南都:建設一流本科這兩年被提至新高度,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領域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舉措?

竇賢康:陳寶生部長在去年的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本科建設要“以本為本”,對大學生要“增負”,我很讚成。客觀來說,本科教學一直是個問題,為什麽出現“水課”現象?根本原因是教學一線的優質教師太少,“水”老師上“水課”,所以要打造“金課”,關鍵是要不斷提高教師隊伍質量,有了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再考慮如何把這些高水準的老師比如傑出青年學者、海外人才吸引到本科教學中去。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這些優秀老師給大學生上課的比例很高,但是給學生上基礎課的比例很低。

南都:這個比例大概是多少?

竇賢康:目前來說,大多高校教授給大學生上課率比較高,院士、教授給大學生上課的比例都不低,武大就超過了90%。但是教授給大學生上基礎課的比例就比較低。比如說微積分物理的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等基礎課程,教授上課率很低,這是全國普遍現象,但這部分恰恰是最關鍵的,因為基礎課奠定了學生的學術基礎,讓學生受益終身。

南都:為什麽基礎課上課率不高?

竇賢康:因為基礎課學時較多,上課比較規律,這就可能給教授們帶來一些困難。現在的大學教授都有很多科研活動,可能需要經常請假,所以讓他上有規律的長課時基礎課,他會覺得困難。

南都:為什麽教授不給大學生上課成為了一個“問題”?

竇賢康:中國會出現這個現象我認為有幾個主要因素,首先是科研人員要開很多無關教學和科研的會,平時還要不斷去申請項目,外界干擾因素太多,時間被擠壓;同時科研資源競爭比較激烈,科研人員的壓力比較大。此外,教授如果不到一線教學,被懲罰的成本比較低,這可能降低了教授給大學生授課的積極性。

南都:你目前負責大學生什麽課程?授課會影響你的科研活動嗎?

竇賢康:我一直堅持給大學生上課,現在也在給大學生上熱學課,一周三小時,周三上課,我一定是會備課的。去年兩會期間,趁休會那天我也請了假回去上課。

我並不覺得授課影響到我的科研活動,反而覺得和學生多接觸對人生有很多好處,自己都覺得年輕了,所以我也不理解:教授有什麽理由不愛給大學生上課?我一直覺得,壓倒性的因素還是很多老師沒有“人民教師給學生上課天經地義”的意識,再加上對不上課行為也缺乏懲罰機制,才導致這樣的局面。

南都:你認為教授給大學生上基礎課,有必要上升為一個評價指標嗎?

竇賢康:我覺得將來應該成為一個考核的內容。大學一流教授在教學方面投入的精力,應該被視為最核心、關鍵的衡量標準。武大去年也有嘗試開展新生研討課,請一流的大師來給他們上課,我們請了潘建偉院士來上課,我認為學生還是要接觸大師。

南都:武漢大學在這方面有沒有比較好的措施?

竇賢康:武大是采取經濟措施,一邊激勵、一邊懲罰,一方面是教學補貼投入了2000多萬,激勵老師去上課,另外是明確崗位津貼裡的一部分要根據給大學生上課情況來發放,不上課就真扣錢,去年我們一個老師被扣掉的津貼就有好幾萬。所以還是要采取一些措施,才能調動老師去一線教學的積極性。

但這需要全國形成同樣的氛圍:作為教師,給學生上課是天職。學校一定要引導教授給大學生上課,同時做一些技術上的安排,保證這些老師既有進行學術活動的空間,也有給大學生上課的空間,比如安排靈活的課時等等,但最關鍵的還是要樹立教師給學生上課的意識。

要建設一流高校,留下一流水準的人才

南都:我們關注到,去年實行了3+3聘任製,淘汰率達到90%以上?

竇賢康:武漢大學每年退休教師是100人左右,如果正常維持教學秩序,每年補充100位教師就可以。近年來我們為了促進學校更好地發展,實際上補充的比退休人員要多。

聘期製就是我們引進人才的方式之一。“3+3聘任製”中有不少是博士後尋求留校任教的。從世界範圍看,一流高校的博士後也很少留在學校任教,我們為了高質量地補充人才,對聘任製設置了一定的門檻,去年我們從40多人當中錄取了6人留校任教。對於沒有留下的,他們可以繼續聘期,以更好的成果成績來爭取學校的固定教職,或者到其他學校、企業、政府機關尋求適合的崗位。這也是想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武大要建立一流高校就是要留下一流水準的優秀青年老師,激發年輕人進一步努力工作的動力。

南都:近年教育部提出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你怎麽看?

竇賢康:我認為這是好的。但要注意的是,克服“五唯”不是說就不看,還是要辯證看待。有一些人才是文章不多、頭銜不多,但是科研成果有巨大的應用前景,這樣的人也很多。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我們還是要有一定的指標體系。

武大今年也提倡加強柔性考核,由學校搭建平台搞學術交流,我們將一年開兩次學術交流會,把學校各類人才集中一起匯報科研、教學工作,同場競技、交流,也可以做一些柔性的考核。

以前我在科大也試驗過,很多老師看了別人的匯報,心服口服地知道自己差距在哪裡。這樣的學術交流會,既有利於學科間的交流發展,也可以從中選拔出真正高水準的人才。

培養環節要增強對導師指導研究質量的把關

南都:翟天臨學術造假曝光後,這一問題也備受各界關注。

竇賢康:客觀地說,因為招生指標不斷擴大,量多了,質量就會分布不均,這是一個客觀事實。而中國是個講人情的社會,學校“入口”門檻低之後還出現了“關係戶”。不僅是“入口”,有些高校“出口”的門檻也很低,一些人學術不端,卻能輕而易舉地畢業。

學術造假事件最深刻的教訓,還是中國高校要增強對入口關和出口關的把關能力,設想如果一個人白紙黑字的論文都能作假,那還有什麽事情不能作假?這是教育真正的底線。

我個人認為,還是要對“入口”和“出口”進一步增強規範性,進一步堵塞漏洞,另外,在中間培養環節還要增強對導師指導研究質量的把關。

觀點

我一直堅持給大學生上課,現在也在給大學生上熱學課,一周三小時,周三上課,我一定是會備課的。去年兩會期間,趁休會那天我也請了假回去上課。

我並不覺得授課影響到我的科研活動,反而覺得和學生多接觸對人生有很多好處,自己都覺得年輕了,所以我也不理解:教授有什麽理由不愛給大學生上課?我一直覺得,壓倒性的因素還是很多老師沒有“人民教師給學生上課天經地義”的意識,再加上對不上課行為也缺乏懲罰機制,才導致這樣的局面。

采寫:南都記者 程姝雯 唐孜孜 蔣小天 李玲

攝影:南都記者 黎湛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