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時出的汗,到底反應我們身體什麼狀況!

最近總有人問,艾灸出汗好不好?不同的出汗是不是代表不同的癥狀?在艾灸的施灸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艾友大汗淋漓,床單被單都濕透,施灸一次出一次大汗。


艾灸出現階段性的出汗一般是身體正在改善體質、扶正陽元、祛除病邪的好轉反應。隨著艾灸藥效不斷深入體內臟腑,陽元正氣不斷壯大,體內的水濕、陰寒、濁氣等垃圾便會排出得越來越多,我們的臟腑和經脈也開始逐漸恢復其正常功能。

在出汗的同時,有的患者還伴有疲勞、頭暈、失眠、上火、長痘、起泡、皮膚瘙癢、發燒、怕冷、脾氣急躁等諸多看似不舒服的癥狀。其實這正是艾灸的藥效迫使我們隱藏於臟腑深處的陳年舊疾被追擊得只能往陽氣薄弱的地方逃竄,但還沒有被完全排出體外的表症,這是非常好的好轉反應,我們無需過多擔心。此時應繼續艾灸,讓陳年舊疾從根部被瓦解出來。

經常有人問,艾灸到底出汗好不好?不同出汗的顏色是不是代表不同的癥狀?

一、清汗

艾灸時出的汗液比較清, 如水狀,不粘手。通常說明身體內的氣血比較虛弱。這時我們應重點灸補氣養血的穴位,補充氣血,培元固本。

建議穴位:

足三裡、大椎、氣海、關元、血海等

二、涼汗:

艾灸時出汗後身體發冷,通常說明體內寒氣較重。這時我們應重點灸驅寒化瘀的穴位。

建議穴位:

腎俞、命門、神闕等。

三、黏汗、黃汗:

艾灸時出汗乾了以後,全身摸著黏黏糊糊,甚至汗液發黃的,通常說明體內的濕熱較重。這時我們應先重點灸祛濕、除熱的穴位;待濕熱清除後,再施灸補氣養血的穴位。或者可以結合著鍛煉(如每天堅持散步20-45分鐘),幫助我們快速排除體內濕氣。

建議穴位:

灸中脘、豐隆、脾俞 等祛除濕氣,及足三裡、氣海、關元 等補充氣血。

四、酸汗:

艾灸時如果出汗帶酸味,或者平時動一下、走一下都出酸汗的,那就提示我們的脾胃和肝都有一定的問題了。有條件的,可以結合著疏通脾經、胃經,肝經;以加強對臟腑功能的調理。

所以艾灸前後記得多喝溫開水,有助於病邪的及時排出。艾灸後4小時內切忌吹涼風、喝涼水等,以免艾灸效果大減。

知艾者福,善灸者壽。艾灸本身就是一個長期堅持,效果越來越好的東西,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所以不管是治療疾病還是日常保健,我們都應長期堅持下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