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遇·節氣】今日大暑! 這份健康養生指南請收好……

播放GIF

遇見小語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
今年的大暑時間為2019年7月23日農曆己亥年 六月廿一

大暑,太陽到達黃經120°,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二個節氣,

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

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

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

各種天氣災害也最為頻繁。

大暑

火氣在下,驕陽在上,

人如在蒸籠中,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大暑,夏天最熱的時候來了。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

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

分水生與陸生兩種。

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

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

古人便認為螢火蟲是腐草所化。

每當夜幕降臨,暮色蒼茫,

螢火蟲的小宮燈明明滅滅

淺藍色的夜溢進窗來 ,夏斟得太滿 。

二候土潤溽暑

暑是熱,溽是濕。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氣象開始變得沉悶鬱熱,

土地也變得濕氣濃重,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濕熱難耐,讓人無所適從。

三候大雨時行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

「七下八上"(7月下旬和8月上旬)期間,

旱、澇、風災交替登場。

因濕氣積聚而招致的大雨滂沱

也以推枯拉朽之勢將暑氣逼退三分

物極必反,大暑後

氣象也在雨中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習俗

飲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

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

就是村裡人會在村口的涼亭裡放些茶水,

且每個涼亭裡都有專人全天候煮茶,

免費供給來往路人解渴。

曬伏薑

伏薑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

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

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

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

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

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燒伏香

燒伏香是說大暑這天

要去廟裡祈禱風調雨順,求雨消暑。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

特別是台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

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

送暑保平安。

大暑節氣的民俗也體現在吃的方面,

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

還有一種是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溫養。

一南一北,殊途而行:

福建人吃荔枝、羊肉和米糟「過大暑」;

山東地區「喝暑羊」,俗稱「吃伏羊」,

而湘中、湘北素有大暑吃童子雞的習俗。



廣東地區吃「仙草」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

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

是重要的葯食兩用植物資源。

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

台灣地區吃鳳梨

民間百姓認為大暑時節的鳳梨最好吃。

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

所以也被用來作為

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大暑養生

巧用芳香植物消暑化濕

比如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等,用來煮湯或熬粥。但要注意不能過度,也不能將其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趁暑化濕解冬病

不過也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來治療,還得依個人體質。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等陽虛症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這個時節治病,若是一些體質熱的慢性病人就不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治療了。

葯食同粥補氣清暑

在大暑節氣,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選擇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這些食材都具有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的功效,可以幫助市民安度盛夏。

消暑切莫動「肝火」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應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養生首先要避開「桑拿天」,悶熱氣象盡量少出門、少活動,即使出門也不能長時間暴露在露天環境中。為了讓體內的濕氣散發出來,應盡量在早晚溫度稍低時進行散步等強度不大的活動。

大暑之禁忌忌大量飲水

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盡量多飲用溫水或者白開水,請勿貪飲冷水。

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

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忌單純進補

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捲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忌涼水沖腳

腳上的感覺神經末梢受涼水刺激,容易誘發肢端運動痙攣、關節炎和風濕病。

大暑,一年中最炎熱的氣象到了,大家一定要注意養生,收好這份養生指南,對你大有好處呦!

end

掃碼關注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