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林曉金融觀察:小心,ETC之後還有無感支付

林曉

完美丟失移動支付市場之後,傳統商業銀行近幾年在金融科技領域,尤其是在移動端的布局可謂下了血本,但是每一步遇到的最大的對手都是微信和支付寶這樣的流量巨頭和支付霸主。

這一次雙方在ETC的血拚其實是對交通出行場景領域爭奪的一次正面對抗,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從去年以來,許多高速路口,尤其是大城市市郊的交通入口,即使不通過ETC,大多數都可以通過手機刷支付寶或者微信繳費,兩大支付巨頭經過多年和政府的遊說,高速支付已經逐漸被他們滲透,目前在ETC領域他們必然志在必得。

這樣說來,省界收費站取消的政策只是一個導火索,這個導火索,喚醒了商業銀行。而此前通過商業銀行辦理ETC不僅極為不便,而且收費高昂,服務效率低下。

今年5月底,相關政府部門推進ETC工作計劃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等服務機構緊密合作,允許ETC綁定既有銀行账戶和支付账戶。到2019年12月底,全國ETC用戶數量突破1.8億,高速公路收費站ETC全覆蓋,ETC車道成為主要收費車道,貨車實現不停車收費,高速公路不停車快捷收費率達到90%以上,所有人工收費車道支持移動支付等電子收費方式。據此計算,ETC用戶將有1億輛車的增量市場。由此看來,對於ETC的爭奪還在中途。

金融科技興起以來,金融領域有兩個戰略制高點,一個是账戶,一個是場景,這兩端連接的是消費者的錢包和消費的活動,由此看來,那麽ETC就是一個最好的支付場景。

ETC支付場景兼具高頻應用、客群價值高、交通支付重要場景、客戶粘性高等特點。作為金融機構最為看重的账戶而言,ETC客戶的價值有目共睹,綁定ETC支付後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這個客群的账戶,實現對其進行其他產品和服務的交叉銷售,比如消費信貸、信用卡、理財、保險、貸款,甚至包括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等等高價值業務。

傳統銀行有账戶優勢,客群龐大,但是要把客群轉化成ETC客戶,還需要相當不小的工作要做。而第三方支付巨頭們的優勢則是便捷和流量,更為重要的還有技術優勢,他們的客戶跟傳統銀行的客戶大多是重疊,大家血拚的是服務、消費體驗和收費等。

其實,當大家都在爭奪ETC的時候,不要忘了技術正在日新月異,交通收費支付方式也還正在演化,ETC很可能只是過渡產品,掃描車牌的無感支付已經在不遠處虎視眈眈。無感支付在停車收費中已經普及了,無感支付最大的好處是既不需要額外安裝硬體,也不需要辦卡。只需要接入支付寶、微信等或者其他的相關應用,綁定自己的車牌號、駕照和行駛證,高速收費就如同停車收費一樣便利。

當然無感支付之所以在高速收費中目前還沒有被普遍採用,主要是還是一些技術難題沒有攻克,比如當用戶車輛被其他人套牌時,由於只有車牌而沒有ETC設備,套牌者就很容易得手。

另外,儘管無感支付有硬體成本低的優勢,但硬體成本低帶來的弊端就是識別率和識別距離的不足。相比etc系統的5.8g的短程通訊擁有十幾米的檢測距離,無感支付採用的攝影頭有效識別距離僅有不到10米。比如,停車支付目前的無感支付就會出現很多無法識別的情況,司機不得不退回去幾米重新識別,這當然就會造成擁堵的麻煩。另外,基於攝影頭的牌照識別和車體特徵識別的無感支付肯定不如基於通訊識別的ETC更加精準,而且也更容易受到氣象和環境的影響,有時候就會認錯車。

不過以上技術問題,都會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步解決,目前血拚ETC的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有可能很快發現又“撲了個空”,原來真正的風景在別處。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