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資私募注重基本面價值挖掘 “本土化”知易行難

  外資私募注重基本面價值挖掘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李良

  外資控股私募開閘以來,眾多海外資產管理巨頭紛紛搶灘境內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1家外資機構登記成為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其中不乏貝萊德、富達、瑞銀、施羅德等國際上聲名顯赫的資管大鱷。

  業內人士指出,儘管外資控股私募快速增加,但整體而言,它們並不會成為外資進軍境內市場的主力軍,更多是充當先遣隊角色。伴隨著外資控股公募基金公司和外資控股券商等政策的頒布,外資的主戰場將會在更多領域拉開。值得重視的是,外資控股私募雖然體量小,但其完全控股的模式會更深入地將海外崇尚價值投資的理念滲入境內市場,充分發揮“鯰魚效應”。

  深度挖掘基本面

  在龐大的境內私募基金市場中,外資控股私募佔比可謂微不足道,但與內資私募基金投資策略的五花八門所不同,外資控股私募的投資思路整體上保持一致:重點在基本面的價值挖掘。

  富敦投資總經理黎濤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的實力主要集中在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分析、自下而上選股。因此,以後無論是固收還是股票產品,都會基於自己的實力去發行,致力於偏基本面的價值投資,只會投向有充分信心的上市公司。富達國際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李少傑表示,富達國際會將集團成熟領先的投資策略、“自下而上”的投研方式、多樣的產品開發、專業嚴謹的風險管控以及豐富的業務發展經驗帶入境內市場,為投資者提供專業的投資服務和體驗。

  一位外資控股私募的投資經理認為,缺乏扎實的基本面研究是很多內資私募的通病。“許多私募基金更注重投資的策略和技巧,雖然會看重上市公司基本面,但並不會將其作為最重要的投資指標。因此,從風格上看,私募基金相較於公募基金更為剽悍,業績波動幅度大。這與我們在海外投資的習慣有很大差異。”該投資經理說。

  分析人士表示,雖然外資控股私募體量很小,但其會更加徹底地貫徹海外投資理念,在境內市場逐漸形成“鯰魚效應”,這有助於推動境內私募基金更加重視基本面研究,推動價值投資理念進一步深入。

  “本土化”知易行難

  在外資控股私募之前,中外合資的公募基金公司數量並不少,部分公募基金公司長期由外方指派總經理或基金經理。但從效果來看,外方管理強勢的基金公司,效果大多遜於本土化團隊管理的基金公司。這個教訓讓許多外資意識到,即便外資控股私募搶佔了“橋頭堡”,但如果沒有較好的“本土化”戰略,也有可能遭“悶殺”。

  某外資控股私募總經理在與中國證券報記者溝通時表示,外資非常重視境內市場“本土化”戰略。該戰略首先從人才本土化開始,既有海外投資經歷,又有境內投資經驗的人才會成為外資爭搶的對象。由於文化差異較大,只有海外投資經歷的人才,雖然與外資高層溝通起來更融洽,但會在境內市場中屢屢碰壁;只有境內投資經驗的人才,雖然擅長於境內資本市場投資,但與外資高層溝通困難。因此,綜合兩種能力的人才是“本土化”戰略求賢若渴的對象。

  不過,從歷史上公募基金外資主導的情況看,水土不服造成的後果頗為嚴重。以上海某小型基金公司為例,最初在外資主導時,儘管初始規模約百億元,但投資方式明顯與市場實際脫節,導致客戶大量流失,規模驟然縮水成小型基金公司,並再難有翻身機會。

  格上財富一位分析師指出,外資私募普遍在做的工作是當地團隊的招聘和搭建、合規方面的準備、與機構的對接,具體策略和團隊建設上有幾大方向:一是沿用原有策略,因為在海外多個市場均有運作先例,較為成熟,以長期投資為主;二是招募本土團隊;三是做好原有策略與本土團隊的結合,實現海外模型的本土化。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