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人說買房導致消費能力下降,真是這樣嗎?

文 | 看懂君

近期,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放緩,引發公眾對“消費”的關注,有觀點認為中國人愛買房,買房擠壓了消費的增長,那事實真的是這樣麽?中國“消費”的底氣又從何而來?(更多原文點擊《數據 | 買房究竟對消費造成了多大的擠壓?》閱讀)

對此,「看懂經濟」決定邀請幾名看懂經濟評論作家對此文進行點評。(評論內容精選自看懂App的解讀)

孫文華

區域經濟專家,《特色小鎮》作者,看懂App評論作家

投資和消費一樣基於預期和消費能力。但投資和消費的最大區別在於需求。目前,國內的物質消費需求已經基本滿足,許多生活用品供過於求,但很多人還是往國外購買名牌和國外的電器。所以,應該說,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發生了改變。一方面,電商的發達讓中國百姓享受到了購物的便利。另一方面,由於電商發展,品牌的作用在弱化,很多商品都是比價、比評論。好東西市場發現不了,品牌投資更是舉步維艱。

我在做一家化妝品公司的融資顧問,和創始人聊起他們的品牌之路,一個品牌要進渠道,少說就要2個多億還打了水漂,各位到商場看看,現在商場裡的化妝品牌幾乎清一色是國際知名品牌。商場為了避免電商引入品牌增加客流,而國內生產企業苦於要承受和國際品牌同樣的渠道成本卻無法獲得同等的收益,因為國內企業即使進入商場,其銷售量還是上不去,畢竟還沒有形成品牌。我國的消費力並非弱,是還沒有形成國內企業的品牌發展體系。國內消費者不買國內品牌,國內企業怎麽投入研發再發展。國內品牌需要受到重視和扶持,這不是一家企業的事,是產業競爭格局的問題。

路春華

外匯專業人士,看懂App評論作家

1.這裡有個有趣的問題:社會品消費品裡包含國人每年的旅遊購物的消費嗎?美國、日本、韓國的消費增長由國人貢獻了多少?這多年火爆的房地產市場擠壓旅遊購物消費了嗎?

2.房地產不是單純的買房市場,帶動了建材、家裝、軟裝設計、藝術品收藏等諸多實體經濟。從業人員由中介到設計師甚至到燈光設計師等就業者眾。

3.消費心理問題:大多數消費者除買房子外覺得買啥都不貴(拍賣品除外),導致消費奢侈品成風。

4.購房消費人群中被擠壓消費的是家庭收入只夠生活而堅持買房的人群。這類人群在各國通常都不屬於買房人群。

段曉強

研究總監,看懂App評論作家

一方面,2018年中國住戶部門償債比率為10.21%,雖然尚未達到12%,但由於區域之間的結構性差異,一二線城市的比率明顯高於均值,從而可能對消費(主要是高端、非必需類消費)產生一定的抑製作用。另一方面,考慮到購房本身就會拉動家具電器汽車等消費增長,且一二線城市消費具有層次高、引領示範信號強等特點,以及其佔社會消費總額的比重(未作統計,假設約一半),房屋購置對消費總體來說可能是中性、偏拉動促進作用的。

車寧

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看懂App評論作家

先指出文中數據統計邏輯的兩個空白點:一是杠杆率統計可能偏低,主要原因是在首付或全款買房中也有信貸資金進入;二是消費主力與購房人群有一定交叉但不重合。另外,從消費心理上看,除了少數極端負債情況對消費有所遏製外,消費還是主要受未來收入前景更相關。房地產雖然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但地產本身並不等於全部經濟。坊間總是嘲笑地產是拉動經濟的唯一夜壺,但反躬自省,在對經濟的認識中時時處處地唯“房地產”論是不是也不科學呢?

吳疌

職業投資人,看懂App評論作家

數字掩蓋了真相。房價高的受益者是有房的60-80後,他們的消費沒有擠壓,還因房價大漲而上升不少。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上代人提前消費,下代人接著還債。

嚴偉

廣西金融職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看懂App評論作家

房價一直在漲,成為最賺錢的工具,房地產成長為支柱產業,房子金融化鎖住大量貨幣,延緩了貨幣超發帶來的惡性通脹。因為房子佔據了大部分財富,房奴中年人也不會有錢來消費,同時他們負擔了不斷加重的社會成本,類金融機構只能想盡辦法讓年輕人消費,又增加了部分中年人的負擔或年輕人走入歧途。減稅讓你增加消費了嗎?快來講講你的買買買故事。

看懂小程序上線啦:熱點熱評來看懂!

7大領域資深專家重磅登場

深刻、獨到、犀利的新聞解讀等你來品嚐!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當成了喜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