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皇帝多短命,忽必烈卻活到80歲,他的長壽之道是什麼?

在中國歷史上,共有400多位皇帝。據統計,這些皇帝中,短命的很多,活到70歲以上僅有9人。元世祖忽必烈就是其中之一,死時正好80歲。這等年壽在今天看來雖不足為奇,可是在當時的條件下還是非常難得的。那麼,忽必烈的長壽是因為有所謂的「宮廷秘方」,還是有什麼特別的養生之道呢?

忽必烈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空前大統一的元代。前朝唐代,中國的科學文化技術,包括醫學在內,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到了元代,中醫學、中藥學、方劑學、養生學、食療學以及中成藥製作工藝等,已漸漸趨於完善。這是人們(當然也包括忽必烈在內)身體健康和長壽的物質基礎之一。

在忽必烈還是藩王時,身邊已有兩位名醫為他服務。一個是阿拉伯醫生愛薛,另一個是中國醫生許國禎。愛薛,西域弗林(東羅馬)人,精通阿拉伯醫學。忽必烈上台後不久,便命他掌管西域星曆、醫藥等事務。醫藥司改為廣惠司後,愛薛專門負責禦用回族藥物的「修製」和配方。許國禎,對中醫非常精通,曾治癒莊聖太后的疾病。忽必烈做皇帝後,命他「提點太醫院事」,相當於擔任太醫院院使的職務。從愛薛和許國禎的顯赫地位,可以看出忽必烈對他們的信任程度,以及在養生保健和醫療措施方面對忽必烈的深刻影響。

健康和長壽的另一重要條件是科學的養生保健知識和豐富的物質保障。

宮廷飲食講究營養自不用多說,元代宮廷尤有其特色。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曾經說過,羊肉、人蔘乃大補之品。元代宮廷禦膳,一天要用六頭羊,災荒年減為五頭。在忽必烈去世後36年,由忽思慧整理寫成的《飲膳正要》一書中,以羊肉為原料的食療菜肴點心佔很大比重。「聚珍異饌」一節選錄的94種湯和麵食中,以羊肉及其內臟等為原料有71種,佔75.5%。卷二「食療諸病」的食療方,含羊肉及其內臟等也有11種。

到了忽必烈晚年時期,元代宮廷的飲膳制度更趨完善。「世祖皇帝聖明……依典故,設掌飲膳太醫四人」。這四名太醫,專門負責:於本草內選無毒,無相反,可久食補益藥味,與飲食相宜,調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要求「禦膳必須精製」,「執事務合稱職」,「每日所用,標註於歷,以驗後效。」這套制度的堅持執行,使得忽必烈「聖壽延,永無疾」。

元代所征服的部落、民族和國家很多,達到空前絕後的地步。各地貢品源源不斷地運至京城,其數量之多,品種之繁,前朝無與倫比,真所謂「珍珠奇品,鹹萃內府」。如果廚房不加區別,不考慮風土是不是相適宜,燥濕是不是相協調,一概進獻,難免食後生病或於健康不利。因此,飲膳太醫鑒別挑選貢品任務繁重,責任重大。

此外,從忽思慧《飲膳正要》中,也可以看出元代宮廷十分重視飲食衛生。「食物中毒」有專節論述,「食物相反」、「禽獸變異」、「飲酒避忌」等與飲食關係密切的諸多方面,也注意到了。如元代宮廷從原料採集、加工、鑒別、挑選以及烹飪整個過程,要求都十分嚴格。元代禦用麵粉的磨製工場分上下兩層,底層牲畜拉磨,轉軸直通二樓,磨盤設在二樓,糧食和成品也在二樓。這樣可避免牲畜身上排泄的汙穢物汙染麥子和麵粉。「飲酒避忌」一節中,特彆強調飲酒過度的危害性,「醉飲過度,喪生之源」。這在元代宮廷史上是有深刻教訓的。忽必烈的三伯父元太宗窩闊台,嗜酒如命,大臣耶律楚材多次勸諫不聽。後來,他捧了酒槽,指著受酒腐蝕後缺損的鐵口進見說:酒是腐蝕腸胃之物,鐵尚且如此,何況人的五臟。窩闊台雖一時醒悟,但終敵不過酒癮,臨死前夜,還暢飲至深夜才罷,第二天早晨便去世了。

忽必烈兼並南宋的過程中,大量吸收儒家學說,作為治世之道,將儒學中的精華之一——中庸之道,也用於養生保健方面。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保健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不及之。」適中或適可而止的道理是中國許多養生文獻中反覆強調的原則。

一個人的性格情志,也決定他是否健康長壽。忽必烈是一位心情開朗、豁達大度的君王。《元史》評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他沒有心胸氣量狹窄的缺陷,更不易產生忌才報復等劣質心態。忽必烈處於元代早期發展階段,無論是王位的爭奪,異己的翦除,內亂的平息,還是敵國的征服,均節節勝利,少有挫折。在這樣的順利環境之中,可以避免嚴重的心理障礙,以及對生理上的不利影響。

由此可見,得天獨厚的先天、後天因素和主客觀條件是構成忽必烈長壽的基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