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培養一個對自己有要求,內驅力強的孩子?

作者 | 千尋媽媽

來源:東西兒童教育(eastwest_edu)

-01-

端午節我到一個朋友家玩,看她陪小朋友坐作業。幼稚園中班開始,老師一般會布置些家庭作業,作業不難,目的是讓小朋友建立做作業的概念,到小學比較容易適應。

朋友家小孩的端午節作業是學習一首和端午習俗相關的兒歌,做一艘龍舟。兒歌只有幾句話,小孩覺得蠻簡單,還算配合。到了做手工環節,朋友和小孩一起完成了船身的剪裁,接下來需要小朋友自己給船身畫上龍的鱗片。畫著畫著,小孩不耐煩了,鱗片越畫越潦草。朋友有點生氣:“你確認你要把這樣子的作業交到學校去?”小孩瞟了一眼亂七八糟的龍舟,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好,卻還是無所謂地頂了一句:“有的小朋友說不定做都沒有做呢。”

朋友很火大,無奈地跟我吐槽:“我們家小孩就是這個問題,對自己要求低,做什麽事都不想盡力,你批評他不用心吧,他就拿更差的人來比,好像只要有人墊底就OK。”

(鱗片呈現出兩種狀態,前面的細致和後面的敷衍)

我很理解朋友的火大,還記得千尋剛開始學畫畫的時候,也常常畫著-畫著就亂塗,或者設計的時候還算耐心,填色的時候就開始放飛自我。看她早期的作品,我也火大,我們並不是非要孩子把事情做得多好,只是看不慣他們無所謂、不用心不盡力的態度。

可我轉念一想,孩子這個年齡本來就很難有什麽驅動力。首先,他不太理解為什麽要做這件事,比如為什麽要做作業?你準備了一籮筐道理,聽起來都很合理又有遠見,但孩子這個階段,都是用蜥蜴腦思考問題的,(蜥蜴腦是人腦中掌管與理性思考無關的部分),不見得能理解。不知道為什麽做,就很難盡力去做。

其次,學齡前的孩子,也不知道事情應該做成什麽樣,標準、要求都是小學之後有考試有比較了才出現的,沒什麽目標,也就沒多少認真做的動力。

我們小時候,父母是怎麽做的呢?一邊是大棒伺候,一言不合就可能遭受皮肉之苦,壓力大啊。一邊是“你看,別人家的某某……”,壓力大啊。你還別說,這種競爭氛圍導致的壓力,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隻不過,競爭壓力調動的是外驅力,我們都知道外驅力的問題,孩子靠外界壓力推動,感受不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一旦失去外界壓力,就會失去動力。我大學時很多同學就有這個問題,考大學時很拚,考上之後沒了目標,整個人會忽然散掉,每天沉淪在遊戲裡。

於是,難點出來了:

如何避開簡單粗暴的競爭式壓力,用更好地方式調動孩子的內驅力呢?

-02-

有一個方法,我實踐之後覺得效果不錯:

“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

你可以把孩子想象成一個初出道的小明星,而你就像是他的經紀人。這位小明星,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是模糊的,他不知道哪些事能做好,以及好到什麽程度。再加上剛出道,心裡多少有點虛,畏難情緒比較重。認知模糊+心虛,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我們看到的:不用心、不盡力,馬馬虎虎敷衍了事。

作為經紀人,我們要做的,不外乎是清晰他的認知,肯定他的能力,給他吃顆定心丸。明確地告訴他,你的人設是什麽,你可以做到哪裡,他就會安心朝這個方向努力。

朋友的做法是斥責:“看看你自己做的,你要把這樣的作業交到學校去嗎?”這帶著強烈否定味道的句子,只會讓孩子更不想做好,破罐子破摔。

讓我們試試換一種方法,給孩子一個有信任感的人設,直接把他放到你所期許的那個位置上去:“不是吧,在媽媽眼裡,你可是個很有耐心的小朋友,這些潦草地鱗片一點都不像你的水準!”

孩子可能不會馬上做出改變,或許撇撇嘴對你的話不置可否。但其實他們是聽進去了的,(對認可自己、肯定自己的話,人總是特別容易聽進去)不必急於一時,多幾次,就會出現變化。

千尋剛學畫畫時,填色很糟糕,一看就沒用心,我會一臉遺憾地說:“這個設計真是太酷了,要很有想象力的小朋友才能做到。可惜就是填色太毛躁了,可惜了,可惜了,這個小朋友明明可以做到的……”

剛開始,她看起來也沒什麽明顯變化。

慢慢地,我發現,隨著我多次反覆強調她可以,她會在心裡默認這個“人設”,自我認知高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會變高。

現在,千尋畫畫做手工都盡力許多。有一次,用橡皮泥做一條項鏈,下課時間到了,但她對自己作品還不滿意。我問她要不要先做作品演講,不然一會同學都走了,演講也沒人聽了。她卻認為自己可以做更好,堅持要返工。

最後大家都走了,她才終於完成滿意的作品。我一個人聽了她的演講。說實話,蠻欣慰的,因為看見她對自己有要求了,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不是外界對她的要求,這才是我想要達到的教育效果!

-03-

為什麽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有助於提高內驅力,促使他們有更積極地表現呢?

這背後,有一個教育學上的著名案例,叫“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和助手到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各班中選了18個班,宣稱要對班裡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佔總人數20%的“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

8個月後,他們再次來到這所小學,對那18個班的學生進行複試,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很大進步,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

其實,那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的,不過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心理暗示,在這8個月裡,老師又通過語言和行為把暗示傳遞給了學生,學生才取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由他人的期望,使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的變化的情況,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不知道大家看過教育家Rita Pierson的TED演講沒,Rita Pierson 在“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的演講裡,提到了一段經歷,便是對“羅森塔爾效應”的運用。

Rita Pierson曾教過一個最差的班級,這個班學生的學術素養差到她想哭,Rita Pierson的方法是,告訴這些孩子:“你們進了我的班級,因為我是最好的老師,而你們是最好的學生,他們把我們放在一起來給其他人做個好榜樣。”

有學生問:“真的嗎?”

Rita Pierson說:“當然是真的。我們要給其他班級做個榜樣,當我們走在樓道裡,因為大家都會注意到我們,我們不能吵鬧。大家要昂首闊步。”

她給了這些孩子一個人設:“我是個人物。我來的時候是個人物,我畢業的時候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物。我很有力,很強大,我值得在這裡受教育。”

結果呢?9個月後,這些被稱為人物的孩子們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他們真的越來越像一個優秀的人物!

當我們把“羅森塔爾效應”用到家庭教育中,方法和Rita Pierson是一樣的。不管孩子現在做不做得到,是不是做得很糟,如果你希望他盡力一些,表現更積極,就不要故意用反話刺激他,結果只會事與願違。

最好的辦法,是給孩子一個“你可以做到”的積極人設,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做到了!就像Rita Pierson在演講裡說的那樣,“如果你長時間這麽說,它就會開始變成事實!”

-劃重點-

1、我們不是非要孩子做多好,只是看不慣他們無所謂、不盡力的態度。

2、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可以提高內驅力,促使孩子更積極地表現。

3、如果你長時間這麽說,它就會變成事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